任奕
【摘 要】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實踐性很強、發(fā)展極其迅速、應用極其廣泛的學科。“任務驅動”教學法適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tǒng)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 任務驅動 信息技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091
中學信息技術“任務式”教學是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利用計算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新學科,在教學中如果仍采用傳統(tǒng)的傳授——接受的模式進行教學,不但會使直觀生動的計算機知識反而變得抽象、呆板,更會使學生已疲憊的大腦僵化起來。學生聽課時更會感到被動乏味,這樣給教與學兩方面帶來的負面影響都是很大的。
近一時期以來,廣大任課教師為有效地提高計算機教學質量都在積極實施教學改革,提出了任務式教學的教改新思路,筆者認同這一觀點,也可以說這與自己的多年來的教學教改實踐是不謀而合。
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規(guī)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這就決定了教師只能引導,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再是知識的本身,而是獲取知識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大環(huán)境下,“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那究竟什么是“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呢?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外界的幫助,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去獲得的。而“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轉變?yōu)橐越鉀Q問題、表達情感、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yōu)樘骄渴?、實驗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與學習狀態(tài),每一位學生能根據自己對當時問題、情感、任務的理解,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設想與方案,從而解決問題?!叭蝿镇寗印笔沁m合于操作類知識、技能的實施探究式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模式。
二、結合學生情況,精心設計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設計一個大任務,同時再將大任務分為若干小任務,每一節(jié)又由一個或幾個小任務組成。例如,學習“文字處理Word2000”一章時,給同學們布置一個大任務,即要求每一位同學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級小報。此任務中隱含著本章的幾個知識點:(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編輯文檔。(2)文字、段落的編輯。(3)Word的表格功能。(4)圖文混排的方法。(5)頁面設置及文檔的打印。把這5個知識點又隱含在5個小任務中,每一節(jié)課完成一個小任務,可以分別把任務設計為學錄課文、學排小論文、學做文摘卡、學制賀卡。又把一節(jié)課的小任務分成更小的幾個任務。如第一節(jié)課的任務是按要求對現有文檔精心修改。要求中隱含著3個知識點,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檔的建立、打開與關閉。(3)編輯文檔。這3個知識點分別設計在3個更小的任務中。每一個任務的確立都根據學生現有知識狀況,教學內容的統(tǒng)籌安排而定。
三、結合學生特點,精心設計任務。
好的學習任務,應該適應不同的學生,并能引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發(fā)展。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教師要做到精心設計好每一個“任務”。因為“任務驅動”教學法是要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知識,“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
第一,“任務”要有層次感。在設計“任務”時,要注意學生的特點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有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和興趣等。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以學生的角度考慮,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每一個模塊,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也就是說“任務”要有層次感。
第二,“任務”要在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完成。從教學方法上來看,教師主要是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用“任務”來引導學生自學。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圖形、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種信息的功能,設置特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果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那么學生在這種愉悅的環(huán)境中,便會自覺自愿地學習,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
第三,“任務”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從能力培養(yǎng)的角度看,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以此來提高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四、開展小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探究學習能力
計算機課作為操作性很強的課程,而學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參差不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同學碰到一些問題只要有人稍微指點、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還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較低的學生,碰到問題如果沒有人能夠及時講解,就根本無法進行具體的操作,那么一節(jié)課也許什么也沒做到就下課了,幾次下來學生就有極大的挫折感,對學習也就漸漸失去興趣了。對于信息技術這樣操作性強的課程來說,老師不可能及時解答所有學生的問題,很多學生得不到你的幫助而影響學習。開展小組學習小組競賽,鼓勵小組同學互助學習,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使得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實踐證明,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與體驗,才能真正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而且,只有經過自身探索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實掌握。而任務式教學,正是充分發(fā)揮了計算機學科特有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使所學知識技能能夠及時得到應用,并在應用中使知識得到及時印證、體會和鞏固。同時又能使學生對沒有理解的內容產生再認識的渴望,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在任務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起到了應有的引導、幫助、釋放和促進作用,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利用計算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諸方面的素質。
參考文獻
[1]田俊.淺談中學信息技術專業(yè)教學的可行性策略[J].教師,2018(2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