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綜述了2008-2017年國內英語學習策略研究的現(xiàn)狀。研究類型包括策略差異對比調查、策略培訓實證研究、理論探討及綜述性研究等。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調查量表標準不一,實證研究干擾因素控制不足,理論研究嚴重缺乏等問題。因此,學習策略研究理論需與時俱進,研究方法多元混合,研究成果要擴大應用范圍,才能保持長久的研究動力。
【關鍵詞】英語學習策略;語言學習策略;外語學習策略
【作者簡介】李姣(1981- ),湖南湘潭人,碩士,義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外貿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跨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2017年度浙江省高校訪問學者“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項目”《網(wǎng)絡教育背景下英語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研究》(項目編號FX20171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前言
語言學習策略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Rubin(1975)和Stern(1975)對于善學語言者的研究。國內對于英語學習策略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黃小華(1984)、桂世春(1988)是早期的代表人物。近年來,鄭玉榮(2011),顧世民等(2015, 2017)從不同視角對不同時期有關英語學習策略的文章進行了綜述。本文只將近十年(2008-2017)的國內英語學習策略論文納入研究范圍,旨在探討最新研究成果成就與不足,供國內研究者后續(xù)研究參考。
本文所研究的文獻來自中國知網(wǎng)收錄的30余篇CSSCI外語類核心期刊,檢索時間范圍為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以“英語學習策略”和“外語學習策略”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不同學者對語言學習策略定義不一,本研究采用Oxford(1990)的定義,指學習者為了使語言學習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悅所采取的行為或行動。
二、研究類型
1.策略差異對比調查研究。王莉梅(2008)發(fā)現(xiàn)高低分組學生在元認知策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而在情感策略方面不存在明顯差異,與趙國霞等(2016)研究結果比較吻合。姚芬芳等(2010)則從性別差異入手,得出情感策略與性別之間的相關性最為顯著的結論。
2.與其他變量相關性研究。宮學軍(2008)研究發(fā)現(xiàn)元認知、記憶和認知策略對學生成績的預測力最大。尚曉華等(2010)、譚霞等(2015)和查德華等(2016)發(fā)現(xiàn)策略使用和英語成績之間顯著相關。劉文宇等(2010)和姚孝軍等(2010)都探討了學習動機與策略選擇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兩者也正相關。劉艷菊(2010)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學習觀念、自我效能和學習策略三者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張正厚等(2013)對國內外學習策略與英語成績關聯(lián)性研究進行了元分析,研究結果為策略培訓研究奠定了基礎。
3.策略培訓實證研究。楊愛英(2008)論證了元認知策略在英語學習中的必要性和培訓可行性。歐陽建平等(2008)實驗證明了情感策略培訓的有效性。董輝(2009)經過一年半的融入型英語學習策略教學后,發(fā)現(xiàn)學習策略和四級成績之并間不存在相關性。馬剛、王娟(2010)也做了類似實驗,但結果卻與董輝大相徑庭,論證了英語學習策略培訓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與李育(2008)、肖武云等(2011)、高黎等(2012)研究結果大體一致。
4.理論探討研究。于元芳、劉永兵(2009)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方法,證明Oxford六大二語學習策略理論并不適合國內大學英語學習者,研究表明必須根據(jù)中國外語學習者特點以及環(huán)境條件,建構與之相符合的英語學習策略理論并進行實證研究。
5.綜述研究。鄭玉榮(2011)對2000-2009這十年間發(fā)表在外語類核心期刊的有關英語學習策略的文章進行了綜述,發(fā)現(xiàn)研究成果在2004和2006出現(xiàn)兩個高峰。隨后顧世民、趙玉峰(2015)和顧世民、臧淑梅(2017)分別從國外和國內研究兩個不同視角,對近40年語言學習策略進行了全景式研究與回顧,對此類研究進行了全面梳理。
三、小結
1.總體概況。從研究對象來看,除了主要以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外,還有非英語專業(yè)碩士生和博士生、高中生等,這些研究描述了國內不同水平英語學習者的策略意識和使用情況。
從研究領域來看,一是單項語言技能學習策略研究,比如聽力、語音等。二是具體英語學習策略研究,其中元認知策略居多。三是學習策略使用調查研究,詳見王莉梅(2008)、姚芬芳等(2010)、趙國霞等(2016)。四是影響學習策略選擇的因素,如性別差異、動機因素等。五是學習策略理論探討,這類研究比較少,但已有所突破,具體內容參見于元芳等(2009)。最后是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研究,參見黃雪英等(2009)、肖武云等(2011)、譚霞等(2015)的研究。
從研究方法來看,除了調查問卷和訪談以外,新增了有聲思維法、驗證性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元分析方法等,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混合式方法成為研究趨勢。
2.問題和建議。
(1)調查標準不一。大部分調查問卷采用的是Oxford(1990)、OMalley和Chamot(1990)的語言學習策略量表,這些是否完全適合國內學生依然有待考證。即使有些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個性化改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國內學者需要制定適合中國學生的量表,提高國內調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實證研究干擾因素控制不足。由于語言學習受多因素影響,相關性研究并未將其他干擾因素完全加以控制,因此研究結果有效性會受到制約。另外,策略培訓的實證研究因培訓對象、周期、內容和具體操作等各不相同,培訓效果復制和推廣性不大。因此,在多方借鑒國內外各種經驗基礎上,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學習者各方面因素,制定個性化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試修正。
(3)理論研究嚴重缺乏。雖然于元芳、劉永兵(2009)探索適合中國學生的策略量表模式,得出四因子組是學習策略調查數(shù)據(jù)擬合性最好的結構,邁出了英語學習策略理論中國化的第一步。但不可全盤照搬照抄國外理論和實證研究模式,而要加大國外理論驗證力度,以加快符合國內學生特點的本土化理論建構過程。
四、結束語
目前,自我調節(jié)學習已經成為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課題方向,此類研究代表了未來發(fā)展趨勢。借用D?rnyei等人對學習策略的集中批判,新時期英語學習策略需要從理論構架、概念內涵、測量工具、具體應用等各個方面進行研究更新。任何新的理論形成都必須植根于該理論賴以產生和發(fā)展應用的背景環(huán)境,與研究對象相適應。英語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體系必須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更新多元研究方法,擴大研究成果應用范圍,才能保持長久的研究動力。
參考文獻:
[1]OMalley,J.M.&A.U.Chamot.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Boston:Heinle&Heinle;,1990.
[3]Rubin,J.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J].TESOL Quarterly,1975(1).
[4]常海潮.從D?rnyei等人對學習策略的批評看二語習得個體差異研究現(xiàn)狀和走向[J].中國外語,2017(7).
[5]董輝.融入型學習策略教學與二語成績實證研究[J].外語學刊, 2009(4).
[6]高黎,陳唐艷,曾潔.學習策略培訓對學習者元認知水平影響的歷時研究[J].外語界,2012(1).
[7]宮學軍.學生語言學習策略的量化研究與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6).
[8]顧世民,臧淑梅.國內語言學習策略研究:回顧、思考和展望[J].外語電化教學,2017(4).
[9]黃建濱.論語言學習中的自我調節(jié)--從心理學到教學法[J].外語教學,2015(7).
[10]黃雪英,胡竹菊.思維導圖融入學習策略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3).
[11]李育.英語學習策略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外語界,2008(4).
[12]劉文宇,查吉安.網(wǎng)絡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下英語的學習動機與策略研究[J].外語研究,2010(3).
[13]馬剛,王娟.以策略訓練為基礎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研究[J].外語教學,2010(1).
[14]歐陽建平,張建佳.大學英語學習者情感策略培訓的實證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2).
[15]彭寧紅.英語專業(yè)和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語音學習策略差異研究[J].外語學刊,2014(2).
[16]尚曉華,王海華.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水平的相關研究[J].外語教學,2010(2).
[17]譚霞,張正厚.英語學習策略、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成績關系的分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1).
[18]談言玲.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下的學習策略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2).
[19]王莉梅.高低分組英語學習策略對比研究及其對“SBI”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8(4).
[20]肖武云,王曉萍,曹群英.培訓元認知策略 提高學習自主性和學習成績[J].外語學刊,2011(2).
[21]楊愛英.元認知策略與第二語言學習[J].外語學刊,2008(4).
[22]姚芬芳,潘衡躍,曹志希.英語直接學習策略與間接學習策略的性別差異相關性分析[J].外語教學,2010(5).
[23]于元芳,劉永兵.對二語學習策略理論的驗證性研究[J].中國外語,2009(4).
[24]姚孝軍,陳靜,楊亞敏.英語學習者學習方法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學視角[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2).
[25]查德華,劉電芝.大學英語優(yōu)秀者學習策略綜合研究[J].外語界, 2016(4).
[26]趙國霞,桑紫林.聽力高水平者與低水平者策略使用差異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1).
[27]張正厚,譚霞,呂磊.國內外學習策略與英語成績關聯(lián)性研究的元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5).
[28]鄭玉榮.中國英語學習策略研究綜述:成就與不足[J].外語界,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