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本細讀是20世紀英美新批評派創(chuàng)造的一種文學批評方法,指用語義學的方法對作品的語言、結構和細節(jié)等進行真切的感知,深入的闡述和分析。文本細讀尊重文本,以語言為立足點,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從而感受到濃濃的“語文味”。本文以陸蠡的《囚綠記》為例,以文本細讀理論為基礎,從文本出發(fā),從語境中分析語義,從文本的內部組織結構三個角度進行文本細讀。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本細讀 《囚綠記》
一.文本細讀的概念及必要性
文本細讀是20世紀英美新批評派創(chuàng)造的一種文學批評方法,通常指“細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評家注解每一個詞的含義,發(fā)現(xiàn)詞句之間的精微,包括經過這樣細致的分析,才能見出一部作品的總體,從而確定其藝術價值”。①
在文學批評的語境下,做為一種作品的研究方法,文本細讀是為文學批評服務的。而到了課程教學的語境下,文本細讀的研究對象轉變?yōu)殚喿x教學,主要是對文本的象征、語言、結構等要素進行詳細的解讀。②在語文學科的閱讀中,文本細讀能夠提高閱讀的有效性,通過推敲字詞含義、分析語境、探究文本中的矛盾等文本細讀方法,進一步理解和體會文本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感、人生哲理等思想,從而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統(tǒng)一的性質。
二.高中語文閱讀中文本細讀的現(xiàn)狀
目前高中語文閱讀中文本細讀的現(xiàn)狀存在許多問題。從教師方面來說,首先教師對文本細讀的理念不夠重視,在高考和分數(shù)的重壓下,許多教師仍然選擇應試教育的要求來進行教學;其次,語文教師的文本細讀水平不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語文閱讀中的文本細讀不僅需要斟酌字詞,反復閱讀和理解,而且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能夠在閱讀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對文本進行再次解讀。而當前高中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意識去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這就導致教師在文本細讀教學中使用的細讀方法不夠有效,仍然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從學生方面來說,首先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沒有文本細讀的意識,其閱讀習慣仍然是看文章的主要內容,注重對精彩情節(jié)的分析,而忽略文本中特有的字詞、語句,對文本細讀不夠重視。其次,教師對學生文本細讀的引導不夠,使學生不具備一定的文本細讀能力,沒有積極主動去進行文本探究的意識。
三.高中語文文本細讀策略
1.立足文本,把握主旨
在語文的文本閱讀中,因為語言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以及多義性,往往容易造成對文本的誤讀或曲解,所以我們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布魯克斯主張,只有在作品中實現(xiàn)的意圖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圖。至于作者事前對作品的設想和事后對作品的回憶,都不足為據(jù)。③所以在文本細讀中,我們應該在保持文本原意的基礎之上,再進行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和深入探究,而不是在解讀過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觀臆想,或者用某種價值觀來衡量和判斷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
例如《囚綠記》這篇文章的主旨探究。最為普遍的看法是參考《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民族氣節(jié)說”,認為其主題思想是借助對綠色植物常春藤的贊美,含蓄地揭示出華北地區(qū)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追求光明、自由的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④。但是若以文本為中心對本文進行細讀分析的話,我認為這種主旨是對文本的一種曲解,它并沒有基于文本的內容去深入主旨,而僅僅因為文中的一句話“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就夸大這種政治話語闡釋,牽強附會地將本文主旨變成了一種政治價值觀。
基于文本,本文揭示了人性中一種復雜的矛盾心理,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傷害后的一種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精神,也表達作者對勃勃生命力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啟發(fā)我們要把握人性中矛盾的平衡,掌握適度的原則,經常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文中的“我”是喜愛并且渴望“綠”的。但之后作者已經由喜愛而開始了對“綠”的索取、占有的心路歷程。后來作者發(fā)現(xiàn)常春藤漸漸變得“嬌弱”,作者開始內疚,后悔自己“囚綠”的過失,另一方面作者心中生長了“魔念”。這也是作者心理矛盾的具體表現(xiàn):作者是喜愛“綠”的,但在它因為“我”的過失而逐漸凋零時卻仍然不放走它,仍然要等到“我”離開的時候再放它自由。這種愛與恨相互交織的矛盾,作者對“綠”既愛也恨,越愛越恨,所以作者在文中多次表達了他對“綠”的懷念,比如文章第一段直接點明“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表面上看,交代發(fā)生“囚綠”事件的時間,其實作者對時間的強調是為了說明作者對過去“囚綠”事件仍然念念不忘,是對自己扼殺其生命力而引發(fā)的自我反省的一種暗示。所以首尾兩段相呼應,表達作者對“園窗、綠友”的懷念,而這種懷念不是因為喜愛,而是因為愧疚。
2.結合語境,細讀語言
瑞恰茲反復強調,文本中,是某個詞、句或段與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正是這種聯(lián)系確定了特定詞、句或段的具體意義,甚至一本書也存在著語境問題。⑤在文本細讀中,我們要關注語境,結合文本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經歷,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比如《囚綠記》這一文本的題目,“囚”這個字有什么作用?首先從字形來看,“囚”人在囗中,是個會意字,有拘禁、被拘禁的人的意思,帶有強烈的主觀意味??梢哉f“囚”字體現(xiàn)常春藤的人格化,作者在文中也稱呼這一枝常春藤為“綠友”,把這一抹綠像人一般囚禁在了小屋內,可見二者是處在平等的地位上對話。那為什么要用“囚”這個略帶有貶義的字呢?這就需要結合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篇文章寫于抗戰(zhàn)前期,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但是仍堅持抗日文學活動。正因為當時作者被“囚”在了這“灰暗的都市和黃漠的平原”,這樣的人生處境與他在北平所囚禁的常春藤是相似的,他們都被囚禁起來,渴望生命的活力,追求希望和自由。
再比如文中作者對“綠”的“魔念”。作者在《〈囚綠記〉序》中說:“我是感情的奴隸,也是理智的奴隸。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和諧,卻深受二者的沖突;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著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蔽蚁脒@可以作為理解《囚綠記》中作者“魔念”的來源。這種充滿占有欲望的愛是對所愛生命的傷害與摧殘,而這種潛藏的思想情感,則是對自己“熱愛生命”的方式的一種自我反省,發(fā)自內心的一種愧疚。
3.細讀結構,整體理解
韋勒克強調作品就是一個隱含著并需要意義和價值的符號結構,主張解讀就應該以具有這樣的符號結構的作品為主要對象。⑥語文的閱讀文本,有其表面的組織結構,也有其深層的結構。文本細讀可以全面審視文本中的組織結構,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以及隱藏的韻味。
在《囚綠記》中有表層的組織結構也有深層的組織結構。首先,表層的組織結構。本文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尋綠——賞綠——囚綠——放綠——懷綠”。文章首尾呼應,表達作者對“綠”的懷念,接下來,作者陳述因為窗外有綠影,因為“我”喜歡“綠”,“喜綠”而遇,遇而“得綠”?!暗镁G”之后作者“賞綠”,正是這喜愛讓“我”產生了自私的念頭,“囚”住這綠色?!扒艟G”部分,形象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內心矛盾。而“放綠”的契機在于“盧溝橋事件的發(fā)生”,作者在“留心開車的消息”,而同時“綠”在等待被“我”放生的日子,作者與綠同處困厄之際,身臨其境又設身處地,作者的感情便由個人占有欲望而回歸于生活境界,走向了精神上的自我反省,其中也暗含了“我被囚”這樣一條線索,正是因為“我”因社會的影響被“囚禁”在都市與平原,所以“我”才會“囚綠”,來為“我”的生活增添些生命力與希望。
其次,從“我”對“綠”的心態(tài)變化來進行分析,一開始“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急不暇擇的心情”,度過了兩個月“我留戀于這片綠色”,“我細細觀賞”“巴不得它長得快”,到“我囚住這綠色”“不放走它”,最后“我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懷念我的園窗和綠友”。從這一角度,我們可以歸納出另一條行文線索,即“疲憊的心靈渴望綠——孤獨的心靈觀察綠——自私的心靈占有綠——漂泊的心靈懷念綠”。從這一結構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本文所表現(xiàn)的就是作者的心路歷程,表達人性中理智與情感的矛盾。
注 釋
①鮑呂.文學藝術新術語詞典[Z].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
②朱紅.淺談語文閱讀中的文本細讀——以《背影》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0(10).
③湯貴忠.文本細讀:語文閱讀教學的起點[D].福建師范大學,2007.
④焦銳男.“囚綠”與“愛國”,陰差陽錯為哪般?——從《囚綠記》主題解讀看中學閱讀教學之隱憂[J].語文教學通訊,2014(04).
⑤錢小燕.高中語文文本細讀教學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3.
⑥董青玲.中學現(xiàn)當代散文散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參考文獻
[1]董青玲.中學現(xiàn)當代散文散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王見.語文教師解讀文本的三個步驟——以《囚綠記》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4.
[3]蘇寧峰.文字彩衣下的陷溺心靈——陸蠡《囚綠記》細讀(下)[J].中學語文,2015.
(作者介紹:牛羽霞,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