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韃
當代那些有造詣的畫家,都會非常重視生活和寫生,他們通過寫生從自然中獲得最初的創(chuàng)作靈感,為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真實而生動的素材,從而將自己的認識和情感,反映到藝術作品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和審美觀。
山水畫家通過寫生來深入生活,這對其學習及創(chuàng)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山水寫生最重要的是運用審美的眼光去發(fā)現和捕捉自然界的美,從而創(chuàng)造引起欣賞者審美共鳴的藝術作品。具體寫生時的審美感受是作者的心靈與大自然之間的情感的交流,運用自己的審美從自然界的山川、樹石、花草中尋找有機的組合美,從絢麗斑斕的色彩中尋找和諧美,從連綿高聳的山巒中尋找雄偉浩瀚美,從依山臨溪的古民居中尋找人文美,這些美好的意境和形式,給畫家以靈感,從而形成獨特的審美追求,進而創(chuàng)造出不同俗道的藝術形象。寫生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先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有目的有計劃的搜集積累素材。山水畫的寫生,往往有慢寫、快寫、臨寫、意寫等形式,慢寫是培養(yǎng)造型能力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的主要途徑;快寫培養(yǎng)敏銳的觀察力和表現力;臨寫可以借鑒一些古今藝術家的方式方法;而意寫則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畫家通過對自然物象深入觀察、理性分析,將自己的獨特感受與主觀精神融合成意象表達出來,生里求熟,熟后求生,從而完成了從寫生到寫意的升華。
中國畫強調意象造型,注重筆墨語言,即使對景寫生也是追求似與不似之間,自然的山水中是沒有筆墨的,而寫生則需要把物象造型用筆墨語言表達出來。畫好一幅山水畫,用筆用墨是重要關鍵,南齊謝赫在“六法論”中提到“骨法用筆”,唐代張彥遠“論畫六法”中說“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用筆,講究氣、力、韻,運筆要一氣貫注從始至終,講究運用全身之力通過手指達于筆端,追求用筆的書寫性,而不是描,講究格調意境,用筆之妙在于氣韻。墨是中國國畫最常用的顏料,古今優(yōu)秀的畫家多善于用墨,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說的“干、濕、濃、淡、焦”,是指落墨后的效果。張彥遠在“論畫體工用榻寫”中寫道:“草木敷榮,不待丹碌而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币簿褪钦f,墨具五色,可代替色彩描繪各種物象。用墨有積墨,潑墨,破墨,宿墨等多種方法,山水畫常用積墨法,實際用墨往往各種墨色互用,例如黃賓虹先生用墨,就經常在一幅畫中將三種以上的墨法并用,從而達到蒼郁而又華滋的效果。在一幅完整的山水畫中,筆墨必須諧調,用筆輕重緩急和用墨的干濕濃淡相互配合,筆墨靈活多變,層次豐富,才能創(chuàng)作出高藝術水平的滿意作品。
所以在學習創(chuàng)作過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為,把握好傳統(tǒng)與現實的關系,對自然形象的認識,加以縝密的組織,概括,提煉,形成畫面時,必須賴以用傳統(tǒng)的筆墨塑造形象,表達神態(tài),從而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高度。從傳統(tǒng)畫論以及西方畫家作品中吸取營養(yǎng),借鑒其它畫種的色彩,構圖等繪畫語言。使作品從生活中來,既有傳統(tǒng),又具時代感。
藝術以美打動人,藝術家以表現生活中的善良、純真與美好為崇高責任,這就需要對生活有著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古人云:“造化入畫,畫奪造化”,其中“奪”最難做到。創(chuàng)作中以自然為師,寫胸中溝壑。在“師造化”基礎上,我們還需“得心源”。此外,山水畫還應該能夠體現現代人的審美需求,藍天綠蔭,青山秀水,新建的民居,以及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無一不讓人感受到一種生活氣息,一種抒情氣氛,一種時代的進步。樸實依舊的民風、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不僅可以激發(fā)鮮活的創(chuàng)作熱情,也讓人如同置身于畫中,尋幽探勝,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