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小麥斑枯病的類癥鑒別及防治措施

      2018-09-10 16:51:07林曙東
      農(nóng)業(yè)災(zāi)害研究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危害癥狀防治措施病原

      林曙東

      摘要 對小麥斑枯病的病原、侵染循環(huán)、流行規(guī)律進行了闡述,并對類似小麥葉枯病的癥狀進行了總結(jié),最后提出了針對性農(nóng)業(yè)及化學(xué)防治措施。

      關(guān)鍵詞 小麥斑枯?。徊≡晃:ΠY狀;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8)02-017-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2.008

      小麥斑枯病(Wheat septoria leaf spot),又名小麥殼針孢葉枯病,該病分布廣泛,在我國整個麥區(qū)均有分布。文中對小麥斑枯病的病原、侵染循環(huán)、流行規(guī)律進行了闡述,并對類似小麥葉枯病的癥狀進行了總結(jié),最后提出了針對性農(nóng)業(yè)及化學(xué)防治措施,旨在為該病的科學(xué)防控提供參考。

      1 病原

      病原為小麥殼針孢(Septoria tritici Rob.et Desm.),屬半知菌亞門真菌。有性態(tài)為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 (Fuckd) Sand.,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1.1 形態(tài)

      1.1.1 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生于寄主表皮下,黑褐色,球形至扁球形,大小為(60.0~100.0) μm×(150.0~200.0) μm,表面光滑,頂端孔口略有突起。

      1.1.2 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無色,有大小2種類型。大型分生孢子數(shù)量較多,細長,微彎曲,基部鈍圓,頂端略尖,大小為(35.0~98.0) μm×(1.0~3.0) μm,有3~5個隔膜;小型分生孢子為單胞,細短,微彎,大小為(5.0~9.0) μm×(0.3~1.0) μm,產(chǎn)生量很少。2種分生孢子均能侵染小麥。

      1.1.3 子囊及子囊孢子 有性世代的子囊殼埋生于寄主表皮內(nèi),球形,黑褐色,直徑68.0~114.0 μm。子囊大小為(30.0~40.0) μm×(11.0~40.0) μm,橢圓形,成束生在子囊腔內(nèi),擬側(cè)絲早期消解。每個子囊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為雙細胞,透明,橢圓形,大小為(2.5~4.0) μm×(9.0~16.0) μm。

      1.2 特征

      分生孢子萌發(fā)最適溫度為20~25℃,最低2~3℃,最高33~37℃。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0~24℃。在該溫度范圍內(nèi),潛育期一般為15~21 d。孢子的萌發(fā)和侵入需要較長時間的濕潤條件。

      2 侵染循環(huán)

      在春麥區(qū),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絲體在小麥病殘體上越夏、越冬,翌年春天,當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即釋放出分生孢子,借風(fēng)、雨傳播引起初侵染。

      在冬麥區(qū),病菌在小麥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夏,秋季侵入麥苗,以菌絲體在病株上越冬。病株上產(chǎn)生的分生孢子可借風(fēng)、雨傳播,進行再次侵染。

      據(jù)國外報道,禾本科雜草寄主可能是病菌的重要越夏場所。在新西蘭、澳大利亞和英國等國家,子囊孢子可借風(fēng)、雨傳播,侵染早期麥苗,成為重要的初染源,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芽管可直接或通過氣孔侵入小麥。

      3 流行規(guī)律

      3.1 菌源

      小麥病殘體和種子帶菌是病害重要的初次浸染來源,病殘體和種子上菌源的有無和多少是影響病害流行程度的主要因素。

      3.2 氣候

      病菌喜低溫、高濕氣候。病害在低溫、多雨的條件下易發(fā)生。溫、濕度條件既影響病菌孢子的萌發(fā)、侵入和病害的潛育期,也影響病害的傳播。如在夜間溫度低于7℃,氣候干燥等條件下,病害的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速度均較慢。相反,當夜間溫度上升到8~10℃以上和有降雨時,傳播較快。

      3.3 栽培措施

      ①病田連作、田間病株殘體殘留較多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病害初染源增多,病害發(fā)生重;②土壤結(jié)構(gòu)差、土質(zhì)瘠薄的麥田,植株生長衰弱,抗病力差,病害發(fā)生重;③氮肥施用過多,引起植株倒伏和小麥群體密度過大,使葉片重疊,通風(fēng)透光不良,均會加重病害的發(fā)生;④冬麥早播,成熟期提前,病害發(fā)生加重;增施磷、鉀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而減輕發(fā)病。

      3.4 品種

      不同小麥品種對斑枯病的抗病力有明顯差異。一般高稈、晚熟品種較矮稈、早熟品種抗病,春性小麥品種較冬性小麥品種發(fā)病重。

      4 危害癥狀

      小麥斑枯病主要危害葉片(圖1)、葉鞘,也危害莖部和穗部。葉片發(fā)病由下向上擴展,感病葉片初期在葉脈間出現(xiàn)淡綠至黃色紡錘形病斑,后擴展連片形成褐白色大斑,上生黑色小粒點(分生孢子器);有時病斑為黃色條紋狀,葉脈色澤黃綠色,形似黃矮病,但其條紋邊緣為波浪形,并貫通全葉,嚴重時黃色部分變?yōu)榭莅咨仙谏×|c(分生孢子器);有時病葉僅葉尖發(fā)病干枯,有時病葉很快變黃,下垂。病斑有時從葉鞘向莖稈擴展,并侵染穗部穎殼,使之變得干枯。

      小麥葉枯病是引起小麥葉斑和葉枯類病害的總稱,雪霉葉枯病、根腐葉枯病、鏈格孢葉枯病(葉疫?。┖蜌め樻哳惾~枯病等在各產(chǎn)麥區(qū)較常見,危害較大。這幾種葉枯病都以危害小麥葉片為主,在葉片上產(chǎn)生各種類型的病斑,嚴重時造成葉片干枯死亡。各個病害的主要區(qū)別如表1所示。

      5 防治方法

      防治小麥斑枯病應(yīng)在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的基礎(chǔ)上,采用消滅菌源和生長期噴藥保護為重點的綜合防治措施,而化學(xué)藥劑防治是關(guān)鍵措施。

      5.1 種子處理

      用種子量0.15%的三唑酮或噻菌靈,或種子量0.03%的三唑醇(有效成分),或種子量的0.2%的40%多·福合劑拌種。

      5.2 農(nóng)業(yè)防治

      (1)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

      (2)冬麥適時晚播,施足底肥,控制灌水量或次數(shù),以增強植株抗病力。

      (3)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保證植株營養(yǎng)。

      (4)加強栽培管理,收獲后清除病殘體,深耕滅茬,。

      (5)重病田應(yīng)實行3年以上輪作。

      (6)消滅田間自生麥苗,以減少越冬、越夏菌源。

      5.3 化學(xué)防治

      重病區(qū),在小麥分蘗前期和揚花期噴施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隔10~15 d噴施1次,共噴2~3次。

      參考文獻

      [1] 王蔭玲.小麥斑枯病的防治方法[J].農(nóng)業(yè)新技術(shù),1981(2):12-14.

      [2] 向平.小麥斑枯病的抗性遺傳[J].作物育種信息,2005(3):10-11.

      [3] 張琳.小麥葉枯病流行成因及防治[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科技,2008(5):112-113.

      [4] 馬奇祥,張忠山.小麥葉枯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xué),1991(3):14-15.

      責(zé)任編輯:劉赟

      猜你喜歡
      危害癥狀防治措施病原
      長絲鱸潰爛癥病原分離鑒定和耐藥性分析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原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
      黔西南煙草根結(jié)線蟲病調(diào)查研究
      稻瘟病的發(fā)生及綜合防控
      淺談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與防治
      分析工民建施工中墻體裂縫的防治措施
      煤礦井筒裝備防腐涂料的選擇和施工
      對某雞場雞白痢發(fā)病情況的調(diào)查及防治效果的分析
      淺析建筑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的防治措施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46:08
      鵝病毒性傳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離
      泗洪县| 盱眙县| 铅山县| 吉林省| 海安县| 浪卡子县| 高阳县| 石门县| 司法| 龙江县| 平泉县| 上饶市| 威信县| 巴林左旗| 濮阳县| 额敏县| 彩票| 天等县| 寻甸| 新晃| 晋中市| 营口市| 滕州市| 江津市| 宜君县| 甘泉县| 喀什市| 富平县| 安康市| 伊宁县| 日照市| 垦利县| 丰都县| 东方市| 马尔康县| 珠海市| 盐城市| 枣庄市| 济源市| 肇州县| 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