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銘
摘 要:高校體育人文精神不僅是激勵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大學體育文化的靈魂。因此,對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傾向與人文精神失落原因的剖析就顯得極為重要。首先,研究對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的實質與特點進行闡釋;其次,圍繞阻礙我國高校體育競技的和諧發(fā)展、導致高校體育“物化”與主體中的人性迷失、導致高校體育的價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淹沒、影響高校體育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四個方面對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與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進行分析;最后,從競技體育制度安排與設置的缺陷、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對體育人文精神塑造的影響、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場三個方面對我國高校體育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進行透視,旨在對重拾我國高校體育人文精神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競技化;體育人文精神;異化;工具理性;價值理性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20-0026-03
Abstract: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university sport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force to motivate students to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but also the soul of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competitive" tendency of university sports in China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humanistic spirit. Firstl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ports in China. Secondly, it hinder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ports competi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which leads to the "materialization" of college sports and the loss of humanity in the subject, which leads to the value rationality of college sports. Four aspects of the influx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analyz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portsization" and the loss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finally, the defects in the arrangement and setting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stitutions,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ces of sports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and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aim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regain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llege sports in China.
Keywords: sportsization; sports humanistic spirit; alienatio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value rationality
一、概述
高校的本質在于對學生素質、人格、個性進行發(fā)展、完善和解放。大學教育以培養(yǎng)“人”作為其天職,高校不僅以一種客觀物質形式存在,而且其內涵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以一種靈魂或精神的存在形容更為貼切[1]。顯然,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高校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精神的兩個組成部分中,人文精神對完善學生為人處世方面發(fā)揮更大作用,因此,人文精神在高校精神中處于更優(yōu)先地位[2]。正如我國教育家竺可楨指出,我國高校要不僅辦成而且辦好,首先需要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觀,不僅需要知道中國的歷史,還要洞明中國的現(xiàn)狀,從中折射出人文精神在高校中的重要性?;仡檱鴥韧忭敿壐咝5霓k學發(fā)展歷程來看,高校體育精神是高校精神重要的組成拼圖。真正的高校精神應該以體育人文精神作為向導性文化,來促進高校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梢?,高校體育人文精神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基于此,本研究對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傾向與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透視,旨在促進我國高校體育人文精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略盡一份綿力。
二、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的實質與特點
(一)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的實質
競技化就是我們所說的競技的異化,是指競技主體在比賽和日常訓練過程中為了獲得物化層面的東西(更好的成績、經濟報酬)而呈現(xiàn)忽略人全面發(fā)展的這種現(xiàn)象。用“重物輕人”來注解競技的異化非常合適[3]。換言之,高校學生為了在比賽中獲得最佳成績,就要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遠,需要進行大負荷的訓練,這顯然不利于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對人的關懷大打折扣,體育競技的實質由“拜人”變成了“拜物”,將原來追求“自身”的發(fā)展,反過來自身卻被對象化了,即被運動成績和物質獎勵占有了,進而造成自我的異化。
(二)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的特點
忽略“育人性”,偏重于“競技性”,是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的真實寫照。換句話說,只注重大學生競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比賽成績和名次的提高,而忽略人的價值需要以及教育過程參與的積極性。具體表現(xiàn)在:其一,高校高水平隊占用了高校的優(yōu)勢體育資源,使得高校體育資源覆蓋面非常小,加之競技“物化與異化”的影響,這也造成了高校體育管理重心轉移到高水平隊的管理上。所以高水平運動隊與高校體育人文精神的建設并沒有很好的銜接,造成了高校體育人文健身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二,高校體育競技水平對于提升學校名氣以及綜合排名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也是很多高校領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上,加上,高校體育人文建設的周期長,其成果不僅慢,也很難以量化,所以高校體育育人功能受到忽視也是容易理解;其三,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出現(xiàn)“重物輕人,舍本逐末”的現(xiàn)象。有很多高校,運動隊的成績與所修學分、學費以及獎金直接掛鉤。抓大學生的體能、競訓成績和比賽的物質獎勵等“物化”層面的“硬件”建設也就是教練員和管理人員在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的主要工作;最后,“重訓輕教,主體迷失”也是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得特點之一。高校高水平運動員與其他大學生有著相同的學習權利和義務。高校需要注重學生的“人物雙修”,可見,我國高校體育不僅要對技能和體能等“物化”成分的訓練,而且還要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三、我國高校體育“競技化”與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分析
(一)阻礙我國高校體育競技的和諧發(fā)展
社會風氣不僅是反應社會價值觀和社會精神文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民眾日益關心的主要問題。體育注重身體的參與性,體育人群的一舉一動對社會風氣影響頗大,作為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對社會風氣的影響非常大,尤其對青少年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在有一定影響力的比賽中,從裁判員到教練員以及運動員為了獲得更好成績,不僅對各項競賽規(guī)則視而不見,更是絞盡腦汁營私舞弊和弄虛作假,這不僅褻瀆了奧林匹克公平、公正的精神,而且嚴重影響體育人文精神的健康發(fā)展,給社會分氣帶來很大負面影響。相反,如果在高校開展的各項體育比賽中,從裁判員到教練員、運動員做到尊重裁判、尊重規(guī)則、不徇私情、秉公執(zhí)法,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感染到每一位觀眾,同時,也會鼓勵運動員努力拼搏和團結合作的精神,爭取獲得最佳成績,這對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體育人文精神作為精神文明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承擔著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倡導頑強拼搏、展示民族精神的多重任務。然而,在高校體育比賽中各種賽風問題也時常出現(xiàn),在高校體育人文精神中,大學生價值觀扭曲的現(xiàn)象也仍然存在。比如,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好名次,隱瞞運動員的實際和真實身份,有的在賽場上辱罵對手和裁判,甚至大打出手,這些現(xiàn)象都阻礙我國高校體育競技的和諧發(fā)展。
(二)導致高校體育“物化”與主體中的人性迷失
高校是培養(yǎng)社會人才的搖籃和源泉之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與體育思想優(yōu)劣息息相關。當前高校體育競技化傾向對學生體育思想和行為造成了很大影響。帕斯卡爾曾把人比喻為“蘆葦”,這種比喻有其一定道理。競技人的根基在于體育思想,就如同植物必須扎根于土壤一樣。如果沒有體育思想的依托,競技人就成了無根的浮萍。不容否認,“奪標”是競技的本質所在。在國內相關運動理論中也大都基于競技運動,通過挖掘人的身體潛力,凸顯運動競賽特征,以奪取金牌為目的的社會群體性活動。顯然,如果高校體育僅僅圍繞“錦標主義”開展,就會陷入一種“物化”現(xiàn)象中,使得高校體育參與主體的人性會處于迷失狀態(tài)中。換言之,這種熱衷于追逐運動技能和成績提高的“物化”現(xiàn)象,具有易變性、流動性和易逝性特征。如果僅把“錦標主義”作為高校體育唯一的本質,必然導致把收獲運動成績作為學生的唯一目的。顯而易見,大學生在現(xiàn)實的體育實踐中,伴隨著對獎牌和獎金的追求不斷升級,其主體地位也必然會日趨下降,主體中的人性便迷失在了物質與功利之中。
(三)導致高校體育的價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淹沒
工具理性只是滿足欲求目標的工作,忽視對目標價值意義的思考,僅僅聚焦在滿足欲求目標實現(xiàn)過程的程序與條件。對于高校體育的工具理性而言同樣如此。高校體育工具理性主要導致身心與靈肉背離,只熱衷于物化方面,比如獎金、成績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對于精神、靈魂以及心理等價值理性的思索與灌輸。假如高校體育僅僅彰顯工具理性而忽視或者摒棄價值理性,這將體育退回“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沒有什么分別,這時的體育與古羅馬斗獸場的場景之間可以劃上等號??芍?,高校體育價值理性主要是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本來高校開展的體育運動不僅使得學生強身健體,而且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獲得身心愉悅,獲得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以體育運動為載體,對人存在意義與生活方式進行詮釋。這些都是高校體育價值理性的精髓。反觀,這些以人為本的高校體育價值理性被高校體育追逐“物化”的工具理性所吞沒??偟膩碚f,在爭金奪銀的高校競技體育異化的過程中,高校體育競技運動與人文教育之間的關系漸行漸遠,在物質利益的驅動之下,從教練員到高水平運動員淪為爭金奪銀的運動機器。這種對人本質的片面認識和對人發(fā)展的片面關注、對人的價值和意義的忽視,將是對人性的一種壓抑和摧殘。
(四)影響高校體育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
在慶祝清華大學100周年之際,胡錦濤同志對高校的主要責任進行深刻總結,他指出高校關系到人民事業(yè)的長治久安,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進而總結出為社會服務、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yǎng)人才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職能。培養(yǎng)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注重對人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可見,高校不僅僅培養(yǎng)一般性的專門人才,更要注重對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培養(yǎng)。其中體育就是高校全民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一環(huán)。反觀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情況,在教學方面體育教師沒有跳出技術技能的限制,高校體育課教學其內容上以技術技能為主,在教學評價方面以學生運動技能水平的高低進行評價,而對學生社會適應、心理發(fā)展水平以及體育鍛煉意識和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等方面的評價很少涉及。此外,在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fā)展理念上也呈現(xiàn)工具性和技術性色彩。這種無視“人”的教育活動在高校體育發(fā)展中暴露出的問題,顯然影響高校體育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
四、我國高校體育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透視
(一)競技體育制度安排與設置的缺陷
從政治學角度來看,社會運行的基礎和人的存在方式都需要依托于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說,制度是社會形態(tài)的主體,也是剖析社會關系內在形式和結構的關鍵點所在[4]。政治因素分析就社會而言,作為社會關系的內在形式和結構,制度是社會正常運行的基礎,是社會形態(tài)的主體,也是人的發(fā)展的存在方式。囿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人際關系方面,我們倡導通情達理、于情于理,在法律制度的設計方面與西方的契約社會相比,存在一定不足,通過人際關系來彌補其中的不足[5]。顯然僅靠自覺性和倫理來構建精神家園無異于在沙灘建房,體育人文精神也缺乏弘揚的場域。競技體育制度安排與設置的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競賽制度、運行機制以及整體構建不完善;人才輸送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設也很滯后。正是上述環(huán)節(jié)不夠完善,在競賽中各種“物化”等不文明行為以及倫理問題都經常暴露出來,比如“消極比賽”就印證了比賽的編排上缺乏合理性與科學性所致。
(二)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對體育人文精神塑造的影響
中西體育文化根據(jù)地理環(huán)境和各自文化的不同呈現(xiàn)了很大的差異,這也造成了中西體育人文精神方面也呈現(xiàn)各自的不同特點。中國自古以來是以農耕經濟為主,這種典型的農耕文化,造就了國人缺乏冒險和拓展的精神。因為土地是不流動的,也抑制了國人對體育實踐的天性。更談不上在農耕間隙期間,依靠我們祖先發(fā)展專門的體育鍛煉手段來激發(fā)和塑造我們身體潛能??梢哉f,在漫長的封建時期,純粹的以身體鍛煉為主的精神文化沒有獨立形成,古人的肢體活動主要借助宗教活動等儀式為主要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造成我國高校忽視體育的教育功能,重智輕體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當前高校體育開展的主要項目和內容大都是西方舶來品,但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下未繼承其神,僅掌握其形。反觀,西方是海洋體育文化。為什么古代奧運會誕生在古希臘。這與古希臘的海洋文化有很大關聯(lián)。海洋文化的國家,土地資源貧瘠,這需要人們通過海上擴展來搶奪資源。顯然,在波濤洶涌的大海駕馭船只,需要有強大的身體和極大冒險精神。海洋文明注重對身體塑造和體育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這也說明了古希臘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創(chuàng)造燦爛的歷史文明,得益于其完備的體育人文精神的塑造。
(三)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場
首先,當前高校體育人文教育的弱化源于高校教學對科學化傾斜所致。一方面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上,人文教育在科學教育的高校教育系統(tǒng)中淪為邊緣化,高校體育的人文精神所應發(fā)揮的強大潛在教育力量也會被悄然消解,另一方面,“重理輕文”成為一種人才培養(yǎng)的尺度,對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育素養(yǎng)以及品格的養(yǎng)成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其次,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場也體現(xiàn)在體育人文性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遮蔽以及體育人文教育課程內容所占比例非常小。在科學主義的標尺量度下,人文教育不可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所謂人文課程科學化是指在人文教學中推崇數(shù)理化等理科教學中形成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被稱為“唯理性教學模式”[6]。這種唯理性教學模式忽視人性人格和諧發(fā)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而偏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這種教學現(xiàn)象在各級各類高校的體育教學中隨處可見,這也進一步印證了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場,以及加快提升我國高校體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張曉峰,毛明華.大學人文論綱[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王少安,周玉清.大愛精神與大學文化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蔣波.競技走向健美:大學體育人文精神重塑[D].重慶:西南大學,2012.
[4]吳向東.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辯證法[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9-11.
[5]陳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張金福.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7]孫羽楓.淺談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融合[J].高教學刊,2017(2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