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利紅 胡楊
摘 要:通過對陜南漢中地區(qū)花居類管薊馬種類的調查,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花居類管薊馬有2屬,5種,均隸屬于管薊馬亞科,包含簡管薊馬屬Haplothrips和長管薊馬屬Dolichothrips,其中種類包括華簡管薊馬Haplothrips chinensis,稻管薊馬Haplothripsaculeatus,豆簡管薊馬Haplothrips kurdjumovi,含羞簡管薊馬Haplothrips leucanthemi以及黃長管薊馬Dolichothrips flavlpes,且黃長管薊馬為陜西新紀錄種類。本文給出了陜南地區(qū)花居類管薊馬的種類檢索表、標本檢視及分布等信息。
關鍵詞:管薊馬;花居類;纓翅目;漢中;多樣性
1 薊馬概述
薊馬是動物界節(jié)肢動物門有顎亞門昆蟲綱有翅亞綱纓翅目昆蟲的統(tǒng)稱。薊馬食性復雜,有植食性、捕食性、菌食性3種,但植食性種類約占一半以上,菌食性次之。
薊馬是一種取食植物汁液的昆蟲,幼蟲呈白色、黃色或橘色,成蟲則呈棕色或黑色[1]。因本目昆蟲有許多種類常棲息在大薊、小薊等植物的花中,故名薊馬[2]。個體小,行動敏捷,能飛善跳,多生活在植物花中取食花粉和花蜜,或以植物的嫩梢、葉片及果實為生,成為農作物、花卉及林果的一害。薊馬中也有許多種類棲息于林木的樹皮與枯枝落葉下,或草叢根際間,取食菌類的孢子、菌絲體或腐殖質。此外,還有少數(shù)捕食蚜蟲、粉虱、蚧殼蟲、螨類等,成為害蟲的天敵。
在我國,對薊馬的研究起步很晚,最早研究我國薊馬是法國學者Karny[3-4],他依據(jù)Sauter采自臺灣的標本,完成《H.Suaet:采自臺灣產(chǎn)薊馬之研究》一文。此后,先后有一些國外學者對我國簡管薊馬族進行了初步報道,但主要集中于臺灣地區(qū)[5-9]。國內學者對我國花居類,主要是指簡管薊馬族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多見于地方性區(qū)系調查,真正從事系統(tǒng)研究的很少,僅有零星報道。張維球[10-13]記述了海南島簡管薊馬7屬17種;西雙版納4屬11種;韓運發(fā)等[14-15]記述了橫斷山和長江三峽3種,段半鎖等[16]記述了Haplothirps屬1新種。對我國簡管薊馬研究貢獻較大的是張維球教授,他在1984年對我國簡管薊馬族進行了初步系統(tǒng)的整理,記述了7屬24種,其中包括5個中國分布新記錄和1新種并提供了22種檢索表,但未有己知種的詳細描述。韓運發(fā)在《中國經(jīng)濟昆蟲志纓翅目》中記述6屬18種,雖然對每個己知種做了描述,但許多鑒別特征未涉及,有些種僅依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作為主要鑒別特征,雄性外生殖器沒有涉及。國內對于簡管薊馬的研究較多,但仍然有許多地區(qū)研究較薄弱,很多省市地區(qū)對于該類薊馬的種類組成及分布研究幾乎空白,如,陜南地區(qū)幾乎沒有簡管薊馬的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擬系統(tǒng)地對陜南地區(qū)花居類管薊馬種類進行摸底調查及研究,為中國簡管薊馬族的系統(tǒng)學研究打下基礎,也為該類群的生物學防治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
陜南地區(qū)是指陜西南部,北靠秦嶺、南倚大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從西往東依次包括漢中、安康、商洛三地,氣候濕潤,四季分明。漢中地區(qū)主要經(jīng)濟作物有油菜、水稻,而薊馬多生活在植物花中取食花粉和和花蜜,成為當?shù)氐囊缓?,一年四季均有,春、夏、秋三季主要發(fā)生在露地,冬季主要在溫室大棚中,危害茄子、黃瓜、蕓豆、辣椒、西瓜等作物。若蟲在葉背取食至高齡末期停止取食,落入表土化蛹。因此,薊馬的防治在秋末冬初尤為重要。薊馬喜溫暖、干旱的天氣,其適溫為23~28℃,適宜空氣濕度為40%~70%。陜南地區(qū)氣候溫和,花卉繁多,十分適合薊馬的生存和繁殖,因而具有典型性,適合花居類管薊馬種類多樣性的調查。
花居類管薊馬在我國分布較為廣泛,主要影響油菜、果蔬等經(jīng)濟作物。研究調查陜南地區(qū)花居類管薊馬種類多樣性,分析其分布特性及優(yōu)勢種對于后續(xù)研究薊馬的發(fā)生、種群動態(tài)、災變機理、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也為進一步研究薊馬信息化防治系統(tǒng)提供一定理論支持,形成現(xiàn)代化生物防治體系,進一步取代傳統(tǒng)的物理信息,化學試劑防治害蟲的方法,以免對環(huán)境造成二次污染及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另一方面,本調查研究也填補了陜南地區(qū)對此類昆蟲多樣性研究的空白,豐富了陜南地區(qū)薊馬種類數(shù)據(jù)庫,為我國管薊馬的系統(tǒng)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薊馬是經(jīng)濟作物油菜上的一類重要害蟲,己對我國農業(yè)生產(chǎn)造成嚴重損失,特別是陜南地區(qū)尤為突出。本研究通過對油菜花等花卉上管薊馬種類多樣性的調查,為農業(yè)、花卉、果木等害蟲防治提供理論依據(jù)。
本研究主要通過對花卉間薊馬調查、薊馬標本采集、實驗室玻片標本制作,以及種類鑒定、描述等工作,確定陜南地區(qū)花居類管薊馬種類組成,并建立陜南地區(qū)花居類管薊馬種類、標本信息、地理分布信息等數(shù)據(jù)庫。本研究分析了陜南地區(qū)花居類管薊馬種類多樣性及其優(yōu)勢種的分布及為害情況,為經(jīng)濟作物油菜、小麥、水稻、果木間薊馬的生物學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和實驗支撐;開發(fā)研究現(xiàn)代生物學防治體系,為進一步取代農藥,減少環(huán)境污染作出了一定貢獻;為填補陜南地區(qū)對花居類管薊馬研究的空白作出了一定學術貢獻。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研究材料
研究材料主要是花居類管薊馬,標本來源于實驗室的積累和野外采集標本的補充,上述標本均制成永久玻片。
2.1.1薊馬形態(tài)特征
纓翅目昆蟲體小型至微型,通常有翅,統(tǒng)稱為薊馬。薊馬的主要識別特征為口器不對稱,左上顎基部膨大,右上顎退化;有翅型個體翅緣有纓毛;成蟲足末端有端泡,又稱為泡足目;此外薊馬的變態(tài)類型為介于不全變態(tài)和全變態(tài)之間的過漸變態(tài)。
2.1.2薊馬生活習性
薊馬的食性多樣,有植食性、菌食性和捕食性類群;受食性的影響其生活環(huán)境也非常多樣,菌食性薊馬主要生活在干枯樹皮、林間枯枝枯葉及地表落葉層里,取食枯枝落葉上的菌絲及孢子;捕食性薊馬主要取食螨類、蚜蟲及其他小型節(jié)肢動物;植食性類群主要生活在植物葉片及嫩梢上,取食植物花粉或汁液,或通過取食刺激植物產(chǎn)生蟲癭(蟲癭薊馬),這類薊馬有很多是農作物上的重要害蟲。
2.1.3薊馬為害特征
薊馬為多食性昆蟲,能夠通過直接取食寄主植物的葉“幼枝”幼果和花等產(chǎn)生為害,不同的為害部位可對寄主植物外部形態(tài)造成不同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西花薊馬[17]以其特殊的口器刺吸黃瓜的葉“芽”花或果實的汁液,造成嫩葉皺縮卷曲,甚至黃化“干枯”凋萎,花器呈白斑點或變成褐色,果實留下創(chuàng)痕,甚至造成瘡疤:在花內或葉片上棲息,取食花粉或花的子房,造成“畸形”果實褪色。
2.2試劑與儀器
顯微鏡(Leica DM 1000)、解剖鏡、加熱臺或可加熱的涼片盤、烤箱、至少10個盛薊馬的玻璃小器皿、制片膠(加拿大)膠、載玻片、蓋玻片、挑撥針(至少2根)、自制的小鞍馬塊、不同用量的酒精(60%,70%,80%,95%,100%),二甲苯、丁香油、5%的NaOH(或者KOH)和蒸餾水。
2.3研究方法
2.3.1薊馬標本采集
直接觀察法:在野外采集標本時注意觀察植物花上有活動的薊馬昆蟲。
敲打法:選擇白色的托盤或者方形硬紙板,墊于植物花,用一根棍子輕輕敲打,使薊馬的幼蟲及成蟲落在紙板上,用小號毛筆直接刷入裝有75%或95%酒精的采集小管,詳細記錄每瓶薊馬樣品的采集信息,包括瓶號、體色、寄主植物(拍照)、為害狀、數(shù)量、采集時間、地點、采集人等。
2.3.2標本的整理和保存
自野外采集的標本,存放于-20℃冰箱中。部分標本需制成永久玻片標本,烘干保存。
2.3.3標本的制作
采回的標本用蒸餾水、2%NaOH,60%,70%,80%,95%,100%酒精以及丁香油等溶液經(jīng)過一系列處理,最終用加拿大膠封片,即需經(jīng)過脫色、脫水、封片、烘干、貼簽等步驟。
2.3.4標本的鑒定和描述
標本鑒定是在顯微鏡(Leica DM 1000) 20~40倍下觀察,根據(jù)薊馬外部形態(tài)特征和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鑒定。采用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形態(tài)特征名稱進行描述。
3 實驗結果
本次實驗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漢中花居類管薊馬2屬5種(見表1)[18]。2屬包括簡管薊馬屬和長管薊馬屬;5種分別是華簡管薊馬Haplothrips chinensis,稻管薊馬Haplothripsaculeatus,豆簡管薊馬Haplothrips kurdjumovi,含羞簡管薊馬Haplothrips leucanthemi以及黃長管薊馬Dolichothripsflavipes。
3.1簡管薊馬屬Haplothrips Amyot&Serville
Haplothrips Amyot&Serville, 1843: 640. Type species:Phloeothrips albipennis Burmeister,a synonym of Thripsaculeate Fabricus, by monotypy.
屬征:小至中型,頭稍長于寬:頭背部線紋較弱,單眼三角位于復眼間前半部,復眼一般,l對復眼后鬃通常較發(fā)達,端部膨大或尖細或鈍,少數(shù)退化:口錐鈍圓,下顎針深入頭內較深,間距通常較寬,少數(shù)在中部相互靠近,下顎橋通常存在:觸角8節(jié),節(jié)Ⅲ不對稱,具0-3個簡單感覺錐,節(jié)Ⅳ具2+2或2+21個簡單感覺錐,節(jié)Ⅷ基部無梗。前胸背板具弱紋,主要鬃長度多樣,端部膨大或尖細或鈍,后側縫通常完全或近乎完全;前下胸片和前基腹片發(fā)達;中胸前小腹片通常發(fā)達,船型或中部斷裂;后胸腹側縫缺雌蟲前足跗節(jié)齒通常缺或較小,雄蟲跗節(jié)齒較發(fā)達或缺;前翅在中部窄縮,通常具間插纓(Trybomiella亞屬種類間插纓缺)。腹部節(jié)1盾片多樣,通常具l對鐘形感覺器:節(jié)11Ⅱ-Ⅶ背板分別具2對握翅鬃,少數(shù)種類1對;尾管通常短于頭。
討論:該屬包括兩個亞屬,Haplothrips和Trybomiella;主要區(qū)別在于前者前翅具間插纓,而后者缺。該屬是管薊馬亞科最大的屬。世界己知245種,我國分布21種,本研究記述4種。
3.1.1稻管薊馬Haplothrips aculeatus (Fabricius)
Thrips aculeatus Fabricius, 1803: 312.
觀察標本:l♀,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三葉草,玻片號JM2016030-1,耿安安,白慶慶采;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草穗,玻片號JM2016038-1,耿安安,白慶慶采;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草穗,玻片號JM2016036-1,藺輝,劉刊采;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草穗,玻片號JM2016039-1,耿安安,白慶慶采:8♀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草穗,玻片號JM2016051-1, -2, -3, -4, -5, -6, -7, -8, -9。
分布:陜西(漢中:西鄉(xiāng))、內蒙古、北京、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西藏、新疆;朝鮮、日本、蒙古、外高加索、歐洲。
3.1.2華簡管薊馬Haplothrips chinensis priesner
Haplothrips chinensis Priesner[19],1933: 359; Han,1997: 450.
觀察標本:1♀,2016.4.3,陜理工北區(qū),玻片號JM2016001-1,藺輝和劉刊采自枯藤;1♀,2016.4.3,陜理工北區(qū),玻片號JM2016006-1,4藺輝和劉刊采自櫻花:2♀,2016.4.3,陜理工北區(qū),玻片號JM2016008-1,-2,藺輝和劉刊采自櫻花;1♀,2016.4.4,漢中南鄭,玻片號JM2016020-2,藺輝和劉刊采;181,2015.6.19,南鄭漢山,玻片號JM2015026-2,黨利紅和高植采;1♀,2016.4.10,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27-3,高植和王凡采自三葉草;l♀,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31-1,耿安安和白慶慶采自禾本科雜草;1♀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34-1,-2,藺輝和劉刊采自毛茛;1♀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36-1,-2,耿安安和白慶慶采自白花車軸草;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37-2,劉刊和藺輝采;l♀,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39-2,耿安安和白慶慶采: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43-1,劉刊和藺輝采自毛茛;l♀,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45-1,劉刊和藺輝采;l♀,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46-1,高植和王凡采自三葉草:1♂3♀,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50-1,-2,-3,-4,劉刊和藺輝采自毛茛:5♂,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51-1,-2,-3,-4,-5,劉刊和藺輝采自毛茛;1♀,2016.5.16,漢中佛坪,玻片號JM2016123-6,劉刊和藺輝采自豌豆;1♀,2016.5.16,漢中佛坪,玻片號JM2016107-1,劉刊和藺輝采;1♀,2017.4.19,陜南植物園,玻片號JM2017051-2,黨利紅采自三葉草。
分布:陜西(漢中:西鄉(xiāng)、南鄭、漢臺、佛坪)、內蒙古、北京、河北、吉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寧夏、西藏、新疆:朝鮮、日本。
3.1.3豆簡管薊馬Haplothrips kurdjumovi Karny
Haplothrips (Haplothrips) kurdjumoviKarny,1913:8;2hang,1984: 17; Okajima, 2006: 274。
觀察標本:1♀,2015.4.25,漢中南鄭,玻片號JM2015005-1,黨利紅和王凡采;1♂,2015.4.25,漢中南鄭,玻片號JM2015008-1,黨利紅和王凡采:3♀,2015.4.25,漢中南鄭,玻片號JM2015021-1,-2,-3,黨利紅和王凡采;3♀,2015.4.25,漢中南鄭,玻片號JM2015023-1,-2,-3,黨利紅和王凡采;l♀,2015.6.19,漢中漢臺,玻片號JM2015031-1,黨利紅和高植采;l♀,2015.6.19,漢中漢臺,玻片號JM2015031-1,黨利紅和高植采;1♀1♂,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27-l,-2,王凡和高植采自三葉草;1♀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30-2,-3,耿安安和白慶慶采自三葉草;2♀,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33-l,-2,耿安安和白慶慶采自三葉草;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37-1,-3,劉刊和藺輝采: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47-1,王凡和高植采;1♀,2016.5.9,漢中寧強,玻片號JM2016086-1,耿安安和白慶慶采自三葉草;2♀,2016.5.16,漢中佛坪,玻片號JM2016105-1,-2,劉刊和藺輝采自豌豆;l♀,2016.5.16,漢中佛坪,玻片號JM2016121-1,劉刊和藺輝采;l♀,2016.5.16,漢中佛坪,玻片號JM2016123-3,劉刊和藺輝采自豌豆。
分布:陜西(漢中:南鄭、西鄉(xiāng)、佛坪、漢臺)、遼寧、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日本、伊朗、西歐。
3.1.4含羞簡管薊馬Haplothrips leucanthemi( Schrank)
Haplothrips (Haplothrips) leucanthemi Schrank,1781: 298.
觀察標本:1♀,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39-3,耿安安和白慶慶采:l♀,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39-4,耿安安和白慶慶采。
分布:陜西(漢中:西鄉(xiāng))、廣東、廣西、海南、臺灣:伊朗、阿根廷、智力、美洲、新西蘭。
3.2長管薊馬屬Dolichothrips Karny
Dolichothrips Karny, 1912:299.Type specles:Dolichothrips longicollis Karny, by monotypy.
屬征:小至中型。頭長于寬,單眼三角位于復眼間前半部,前單眼位于小丘上,單眼鬃微小;復眼一般,l對復眼后鬃發(fā)達;兩頰平行或在基部稍微窄縮;口錐長且端部尖,伸達中胸或接近中胸前緣或前基腹片,下顎針間距較寬,具下顎橋;觸角8節(jié),節(jié)Ⅷ基部稍微窄縮或與節(jié)Ⅶ分界不明顯,節(jié)III和Ⅳ分別具1+2個和2+2個簡單感覺錐。前胸背板較長,后側縫完全,主要鬃發(fā)達;前下胸片和前基腹片發(fā)達;中胸前小腹片中間斷裂或一線連接;兩性前足跗節(jié)齒通常存在;前翅中部窄縮,具間插纓。腹部節(jié)1盾片三角形;節(jié)II-Ⅶ背板分別具2對握翅鬃;尾管短于頭。
討論:此屬隸屬于簡管薊馬族Haplothripini,區(qū)別于其他屬的主要特征是口錐通常伸達中胸,端部尖細。此屬世界己知20種,中國分布4種,本研究記述1種。
黃長管薊馬Dolichothrips flavipes (Moulton)見圖1。
Neoheegria flavipes Moulton, 1928: 317.
特征描述:雌蟲(長翅型)體棕色;觸角節(jié)I-II和Ⅷ棕色,III—Ⅶ一致黃色,有時Ⅶ黃棕色;前足股節(jié)棕色,脛節(jié)棕黃色,端部較淺,跗節(jié)黃色,中后足股節(jié)和脛節(jié)一致棕色,僅脛節(jié)最端部和跗節(jié)黃色,主要鬃棕色:主要端部鈍至膨大。
頭長于寬,約為寬的1.4倍:單眼三角位于復眼間前半部,前單眼區(qū)隆起,單眼鬃微?。粡脱圯^發(fā)達,1對復眼后鬃發(fā)達,但短于復眼,相互遠離,端部微鈍,位于復眼內緣延長線之外,其間具l對小的頭背中鬃,其他頭背鬃微??;口錐尖細,伸達前胸前下腹片,下顎針未伸達復眼后鬃處,間距較寬,約為頭寬的1/2,下顎橋明顯;觸角8節(jié),節(jié)Ⅷ較小,各節(jié)感覺錐數(shù)目:III具1+2,Ⅳ具2+2,V-Ⅵ分別具1+1,Ⅶ腹端1個,各節(jié)感覺錐較發(fā)達,長于該節(jié)寬的1/2。前胸背板發(fā)達,后側縫完全,5對主要鬃發(fā)達,前緣鬃靠近前角鬃,其他背鬃微小;前下胸片緊貼口錐兩側,前基腹片發(fā)達。中胸背板具橫線紋,中后部具光滑區(qū)域,2對鐘形感覺器位于前半部,1對前側鬃微小,1對中后鬃和l對后緣鬃均位于后緣之前;中胸前小腹片中間斷裂,兩側呈直角三角形。后胸背板具縱網(wǎng)紋,l對前中鬃較小,位于前半部;后胸腹側縫缺。前足跗齒小或缺,中后足一般。前翅中部窄縮,翅基鬃均發(fā)達,S3稍長于Sl和S2,Sl和S2端部稍微膨大,S3端部鈍,間插纓8~10根。
腹部節(jié)I盾片近似三角形,具簡單網(wǎng)紋,近后緣具1對鐘形感覺器;節(jié)II-Ⅶ分別具2對握翅鬃,無附屬握翅鬃,各背板前角具數(shù)對小鬃,1對后緣角鬃發(fā)達,端部鈍;節(jié)Ⅸ光滑,后緣長鬃Sl稍長于S2和S3,端部均尖細,Sl明顯稍長于尾管,S3稍短于尾管;尾管短于頭,肛鬃長約為尾管的1.4倍;各節(jié)腹板中部具一排附屬小鬃,后緣鬃Sl位于后緣之前。
觀察標本:2♀,2016.4.10,漢中西鄉(xiāng),玻片號JM2016059-2,-3,藺輝和劉刊采自櫻桃。
分布:陜西(漢中:西鄉(xiāng))、廣東、海南、云南、臺灣;日本、密克羅尼西亞。
4 討論與分析
4.1本地區(qū)花居類管薊馬多樣性分析
通過研究采集的標本,發(fā)現(xiàn)陜南地區(qū)采集花居類管薊馬昆蟲有1亞科,1族,2屬,5種。l亞科為管薊馬亞科(Phlaeothripinae):包括簡管薊馬屬、長管薊馬屬2個屬,其中簡管薊馬屬有4種包括:稻管薊馬,華簡管薊馬,豆簡管薊馬,含羞簡管薊馬;長管薊馬屬有1種,為黃長管薊馬,且為陜西新紀錄種。
從采集數(shù)據(jù)庫信息分析,物種多樣性最高的為簡管薊馬屬,有4種,約占到采集種類的97.85%;其他1個屬物種僅占2.15%。采集種群數(shù)量較多的是華簡管薊馬(38頭)、豆簡管薊馬(31頭)、稻管薊馬(20頭),初步表明這3種薊馬是陜南地區(qū)尤其是漢中地區(qū)的常見種(見表2)。
從本研究采集到的花居類管薊馬種類(見表2)統(tǒng)計可以看出,華簡管薊馬Haplothrips chinensis數(shù)量最豐富,一共檢視標本38張,占總標本數(shù)的40.86%,可以初步推斷該種為陜南地區(qū),特別是漢中常見種。就不同采集點而言,漢臺區(qū)有2種,標本12張,占標本總數(shù)的12.09%;西鄉(xiāng)有5種,標本63張,占標本總數(shù)的67.74%;南鄭有2種,標本10張,占標本總數(shù)的10.75%;寧強有1種,標本1張,占標本總數(shù)的1.07%;佛坪有2種,標本7張,占標本總數(shù)的7.52%;可以得出西鄉(xiāng)采集的薊馬數(shù)量較多,但這與標本采集的頻率有很大的關系。
4.2實驗結論
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陜南地區(qū)花居類管薊馬昆蟲l亞科,1族,2屬,5種。
通過研究采集的標本,發(fā)現(xiàn)陜南地區(qū)采集花居類管薊馬昆蟲有l(wèi)亞科,l族,2屬,5種。l亞科管薊馬亞科(Phlaeothripinae):包括簡管薊馬屬、長管薊馬屬2個屬,其中簡管薊馬屬有4種,長管薊馬屬1種,其黃長管薊馬Dolichothrips flavipes為首次在陜西境內發(fā)現(xiàn)。
[參考文獻]
[1]AMYOT C, AUDINET S.Histoire Naturelle des Insectes[M].Paris: Hemipteres, 1843.
[2]FABRICIUS J C.Systema Rhyngotorum vo Brunsvigae[J].Emendata, 1803 (i-x) : 1-314.
[3]KARNY H.Zwei Neue javanische Physapoden-Genera.Zoologischer Anzieger, 1912 (40) : 297-301.
[4]KARNY H, GALLEN K D V.Uber die javanischen Thysanopteren-cecidien und deren Bewohner[J].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1913 (10) : 1-126.
[5]MOULTON D.New thysanoptera from formosa[J].Transaction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formosa,1928 (18) : 287-328.
[6]OKAJIMA S.The Insects of Japan[M].Fukuoka: Touka Shobo Co., Ltd., 2006.
[7]PRIESNER H.Indomalayische Thysanopteren V.Revision der indomalayischen Arten der Gattung Haplothrips Serv[Z].Indian: Records of the Indian Museum, 1933(35):347-369.
[8]SCHRANK F.Enumeratio insectorum austriae indigenorum[J].Klett: Augustae Vindelicorum, 1781(1):548.
[9]THRIPS WIKI.Thrips Wiki-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the world's thrips[EB/OL]( 2018-04-20) [2018-08-Ol].http://thrips.info/wiki/Main_Page>.
[10]張維球.中國皮薊馬族種類初記(纓翅目:管薊馬科)[J].昆蟲分類學報,1984,6 (1):15-18.
[11]張維球,童曉立.中國管薊馬亞科(Phlaeothripinae)茵食性薊馬種類簡記[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89,10 (3):59-64.
[12]張維球,童曉立.中國網(wǎng)管薊馬屬種類及二新種(纓翅目:管薊馬科)[J].動物分類學報,1990,15 (1):101-103.
[13]張維球,童曉立,西雙版納管薊馬亞科種類及二新種記述(纓翅目:管薊馬科)[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3,14(3):10-16.
[14]韓運發(fā).中國經(jīng)濟昆蟲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15]韓運發(fā),崔云琦,胡效剛,等.橫斷山管薊馬二新種記述(纓翅目:管薊馬科)[J].昆蟲學報,1991,34 (3):337-340.
[16]段半鎖,李明照,楊蕊枝.中國簡管薊馬屬一新種記述(纓翅目:管薊馬科)[J].動物分類學報,1998,23 (1):48-51.
[17]蔣智林,桂富榮,劉萬學,等.西花薊馬對寄主植物的危害及其影響機理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39 (19):1-2.
[18]沙忠利,郭付振,馮紀年,等.中國竹管薊馬屬分類研究(纓翅目:管薊馬科)[J].昆蟲分類學報,2003,25 (4):244-247.
[19]王朝紅.中國針薊馬亞科分類研究(纓翅目: 薊馬科)[D].廣州:華南農業(yè)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