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鑫 王毅 白潔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8)07-0093-02 中圖分類號: S435.32 文獻標志碼: B
摘 要:作為我國農業(yè)主要產物之一,馬鈴薯不僅是我國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蔬菜,同時能以馬鈴薯加工等形式提升我國農業(yè)經濟水平,是保證我國居民生活穩(wěn)定、提高農作物經濟產出能力的重要作物。但晚疫病的出現(xiàn)不僅會對馬鈴薯產生損害,同時也會影響我國農業(yè)的發(fā)展。對我國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特點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幾點防治措施。
關鍵詞: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防治
1 病原菌
1.1 病菌形態(tài)
通常情況下,晚疫病病菌為白色霉狀物,其病原菌包括孢子梗和孢子囊。孢子囊無色、單孢、卵圓形,頂端有乳突。孢子囊萌發(fā)方式分為直接萌發(fā)和間接萌發(fā)兩種,間接萌發(fā)是在低溫高濕條件下的萌發(fā),萌發(fā)產生的芽管再次侵入寄主;直接萌發(fā)是在溫度高于15 ℃時,孢子囊直接萌發(fā)產生芽管而侵入寄主[1]。
1.2 寄生性及其寄主
晚疫病病菌屬于真菌類型,該種病菌自身具有較強的傳播功能與寄生能力。而在一般情況下,晚疫病病菌通常只在馬鈴薯植株與番茄植株上進行寄生,值得注意的是,馬鈴薯植株上的晚疫病真菌很少向番茄植株傳播,但番茄植株上的晚疫病病菌則多向馬鈴薯植株傳播。
2 病菌癥狀及分布
馬鈴薯晚疫病病菌多在植株上的葉面、莖、塊莖等部分寄生。病菌寄生在葉面上時,初期葉面的葉尖和葉面邊緣處多存在暗綠色水漬斑點,如天氣潮濕較重,則水漬面積擴大,并在水漬斑點邊緣出現(xiàn)一圈白色霉點;而病菌寄生在莖部時,最初霉菌以條形斑點形式出現(xiàn),且在潮濕天氣后出現(xiàn)白色真菌;當病菌寄生于塊莖時,塊莖表面最初出現(xiàn)褐色或淺紫色斑點,而當土壤干燥時斑點出現(xiàn)干縮現(xiàn)象,并生出白色真菌。
3 侵染形式與特點
馬鈴薯晚疫病病菌不僅具有較強的傳播性,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存活率。通常情況下,受到感染的馬鈴薯,其自身攜帶的晚疫病病菌則主要以菌絲的形式存在于病薯、病薯種植土壤范圍以及馬鈴薯其他病殘組織中,具有較強的耐低溫性,可在已經染病的自生苗中越冬。此外,個別受到病菌侵染的薯苗在破土后出現(xiàn)菌斑,直接成為病株,并且在潮濕天氣中廣泛傳播,形成二次傳播,提升了病菌的侵染率。
4 晚疫病形成的條件
4.1 氣候條件
作為馬鈴薯種植過程中較為流行的病害種類,晚疫病主要依靠天氣條件進行傳播。通常情況下,晚疫病病菌會選擇在潮濕、溫度較低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傳播,且空氣相對濕度與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病菌傳播速度也隨之加快,馬鈴薯植株病情發(fā)展也極為迅速,該過程不超過15 d。
4.2 品種適應條件
由于我國各個地區(qū)的環(huán)境、天氣等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不同的馬鈴薯品種在我國各地種植時,其自身抗病能力也有所不同。部分抵抗力較強的馬鈴薯可種植于高寒地區(qū),其發(fā)病較晚;而抵抗力較弱的品種,若種植在寒冷地區(qū),其發(fā)病速度較快,甚至可感染全田。
4.3 栽培方式
促使馬鈴薯晚疫病發(fā)生的條件不僅有天氣等,同時也與栽培方式密切相關。通常來講,在進行馬鈴薯播種時,播種密度過小,不僅對馬鈴薯的生長趨勢產生影響,同時也加大了病菌傳播率;而當栽培時澆水量較多,使生長環(huán)境過于潮濕,也會為病菌提供生存條件。此外,地勢、排水以及施肥等都能夠為病菌繁殖提供條件,引發(fā)晚疫病。
5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策略
5.1 基本防治
5.1.1 對品種選取及播種的嚴格要求
首先,應根據不同地區(qū)種植馬鈴薯的經驗,對馬鈴薯品種進行篩選,并優(yōu)先選擇抗病品種,降低馬鈴薯晚疫病的發(fā)病率;其次,根據不同地區(qū)馬鈴薯種植經驗,對抗病品種進行篩選,同時對于多年連續(xù)播種的品種應最后考慮,合理進行品種搭配,提升抗病品種在該地區(qū)種植的抗病率,降低晚疫病的傳播率;第三,對馬鈴薯品種進行科學篩選并不斷更換,選擇符合該地區(qū)氣候、土地等條件的優(yōu)良品種進行播種;第四,在晚疫病發(fā)病前期,對馬鈴薯植株進行仔細檢查,及時拔除病株,并對未發(fā)病的植株加強觀察,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菌的傳播速度。
5.1.2 及時調整栽培策略,堅持無菌播種
第一,多數晚疫病的病菌常寄生在種薯內,因此應進行無菌播種,最大限度地降低晚疫病病菌的存活率。第二,在播種時要對播種過程嚴加管理,注意播種密度、播種方式和土壤環(huán)境。第三,在種植馬鈴薯時,需要考慮其栽培環(huán)境。馬鈴薯栽培初期需選用沙壤土、腐殖土等,并加強田地的排水功能,降低土壤的潮濕度,并在栽培期間定期進行施肥、培土等。第四,堅持輪作種植,以免因晚疫病病菌長期存活而發(fā)生二次侵染。
5.2 利用化學方法提升防治效率
5.2.1 對土壤進行消毒
在馬鈴薯種植時,可利用百菌清、殺毒礬等化學藥劑對土壤進行全面消毒,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菌存活率;而在馬鈴薯植株生長期間,可采用不傷及植株的藥物,例如甲霜靈等,對植株田地進行噴霧消毒殺菌,避免外部晚疫病病菌進入泥土,再次發(fā)生侵染。
5.2.2 對作物噴霧防治
在田間馬鈴薯晚疫病中心病株拔除銷毀的同時,以中心病株為圓心,對全部植株進行農藥噴霧,防止病菌傳播蔓延。可選用58%甲霜靈錳鋅、64%殺毒礬、72%杜邦克露、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藥劑,一般施藥3~5次,采用多種藥劑交替施用的方式,以減少病菌對農藥抗藥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
[ 1 ] 黃沖,劉萬才.近幾年我國馬鈴薯晚疫病
流行特點分析與監(jiān)測建議[J].植物保護,
2016,42(05):142-147.
(收稿日期:2018-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