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巖
摘 要:由于互聯(lián)網已經滲入到人們工作與生活,那么網絡公共空間中的行為都會對周遭的人或者社會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網絡行為個體道德行為的自律,已成為保障網絡社會健康和諧的最基本要求。
關鍵詞:公德;網絡道德;計算機倫理
引言
網絡是現(xiàn)代技術的標志?;ヂ?lián)網社會公德內容的發(fā)展與完善,是保證網絡社會和諧、健康、穩(wěn)定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對互聯(lián)網社會公德主體在道德意識和行為上進行約束和規(guī)范,是互聯(lián)網社會公民言行恰當?shù)那疤釛l件。本文將對互聯(lián)網社會公德問題的深入探討。
一、網絡社會公德的涵義以及特征
網絡社會公道是指作為社會的成員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或者從事與網絡有關的社會生活、社會行為與社會活動中建立并遵守的共同的社會道德要求和社會行為準則,是社會公民在有關互聯(lián)網絡的行為中應該具備的品格和操守。
網絡社會公德的研究,“應積極打造與我國基本國情相統(tǒng)一的網絡文化,促進互聯(lián)網文化建設與管理能力的持續(xù)提升,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信息網絡的價值與意義得到最大化體現(xiàn),其不僅有利于人類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品質的整體提升,同時能夠強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吸引性與引導性,更為和諧社會構建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盵1],“應在互聯(lián)網上打造影響力更為深遠的思想文化傳播平臺,就先進理念、科學理論進行宣傳推廣,引導科學精神,凈化心靈,發(fā)揚良好的社會風氣,打造積極向上、奮發(fā)圖強的主流輿論,不斷強化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馬克思主義的引導作用,逐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使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塑造和諧的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有效抑制不良文化的侵襲,共同打造為全人類所共享的網絡‘伊甸園”。[2]
相較于現(xiàn)實空間而言,網絡空間自身的獨特性,將網絡社會公德的特征展現(xiàn)出來。
因為依靠于數(shù)字化技術,導致了網絡空間的虛擬性。[3]同時,因網絡系統(tǒng)格式公開透明,網絡主體不受限制,體現(xiàn)了自由性、開放性。網絡主體往往以數(shù)字的形式存在,展現(xiàn)了隱蔽性、無序性。再加之網絡交往方式快捷,形式多樣,而使得交往主體容易產生依賴感,導致各種“網絡沉溺”。
二、網絡社會公德失范的表現(xiàn)及根源
現(xiàn)實的網絡社會環(huán)境中,如:網絡欺詐、網絡傳銷、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都是我們常見到的網絡道德失范現(xiàn)象,他們對當今社會主義公共道德建設所造成的影響往往難以估量。
網絡社會公德失范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的原因。
網絡技術之于自然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異己之物”,[4]在它與自然的關系中,網絡技術必然會對自然產生“干擾”作用,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是網絡社會公德失范的技術原因。
人是網絡空間中的活動主體,也是技術的創(chuàng)造者,不論是何種形式的異化歸根到底都是人本質的異化。因此,網絡社會公德失范離不開人性的根源。[5]
社會發(fā)展忽視價值理性,片面夸大技術理性作用,忽視了“人”的因素;同時網絡主體往往對利益有不合理追求,這些也會導致社會公德失范。
三、加強網絡社會公德建設的原則和措施
要加強網絡社會公德建設,必須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首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為準繩,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觀。
其次,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吧鐣娜祟悺笔俏ㄎ镏髁x的基礎,[6]因此要堅持樹立服務于全網民眾的原則,并充分貫徹到互聯(lián)網發(fā)展過程中。
再者,樹立網絡公平正義原則。公正是每一個社會組織的內在要求,倫理正義也是一種基本的道德原則,也是建設網絡社會公德中必須要堅持的。
最后,堅持無公害原則以及網絡自主自律原則。只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網絡文化才會真正成為我們帶來便利,網絡主體在不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的前提下,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活動原則。
要更好的建設網絡社會公德,可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第一,廣泛開展教育,提高網絡社會公共道德建設主體的素質。將網絡文化道德規(guī)范與計算機、網絡文化理論結合,形成宣傳和學習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風氣。
第二,優(yōu)化網絡社會道德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網絡社會公共道德建設氛圍。要對網絡社會中惡劣的行為予以堅決打擊,建設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的網絡社會公共道德建設的環(huán)境和氛圍。
第三,積極主動地進行網絡文化道德與現(xiàn)實道德的心理調適。道德心理是建立在道德認識基礎之上的心理傾向和個性特征,所以要堅持現(xiàn)實人格與網上虛擬人格的協(xié)調一致,克服對網絡的過分迷戀和依賴的不良心理傾向。
第四,懲戒網絡社會公德失范行為,形成網絡社會公德建設的正能量。對網絡社會公共道德領域出現(xiàn)的大量問題開展批判,堅持用體現(xiàn)社會主義精神與科學理性法制的網絡文化內容與形式。
第五,建立網絡社會管理法律制度,維系和穩(wěn)固我國網絡社會公共道德的底線。須盡快建立起一套規(guī)切實可行的網絡社會管理的相關法律制度,推行網絡實名制,以盡快清除網絡文化不文明行為。
第六,不斷更新網絡管理技術,為網絡社會公共道德建設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已經日漸成熟的黑名單、信譽庫、設備指紋等技術,亟待普及;要積極研發(fā)一些有益于我國網絡社會公共道德建設的軟件與技術平臺,為網絡社會公共道德建設給予基本保障。
參考文獻
[1]胡錦濤.研究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和網絡文化建設工作[N].光明日報.2007-4-24(1).
[2]胡錦濤.研究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和網絡文化建設工作[N].光明日報.2007-4-24(1).
[3]劉云章.網絡倫理學[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1.155.
[4]劉富煒.網絡技術及其異化[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3.7.
[5]王姝.網絡空間人的自我異化問題芻議[J].理論界.2005.2,6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203.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