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報紙新聞攝影的改革是一個老話題,尤其是地市黨報新聞攝影的改革,任重道遠。
我們《駐馬店日報》,是地市級黨報,是河南省的十佳報紙。報紙在新聞攝影改革方面,一直在不斷地摸索前行。尤其是去年新的領導班子上任以來,針對近幾年來報紙圖片質量下降的現(xiàn)狀,又不得不彈起“圖文并重”“兩翼齊飛”老調:狠抓新聞攝影隊伍的建設,重組了美術攝影部,并派出攝影記者考察團,對鄰邦地市的《許昌日報》《平頂山日報》《襄樊日報》《南陽日報》以及報紙改革比較前衛(wèi)的《嘉興日報》等,進行實地考察,學習經驗,武裝自己。結合上述報社的新聞攝影改革,聯(lián)系本報新聞攝影現(xiàn)狀和社情,感到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一、新聞攝影改革要切實引起社領導的高度重視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已進入讀圖時代。隨著信息革命和社會信息化的到來,人們對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報紙的要求,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人們要求報紙能真、短、快、新、活地提供信息快餐,并要求報紙是生動活潑、沖擊力強且圖文并重的信息載體。平面媒體的圖片報道,是一種文字無論如何也無法替代的信息載體。至于它的功能,諸如現(xiàn)場感強、一圖勝千言的大道理是毋庸質疑的。切不可再把新聞圖片當作插圖、題花或裝飾來對待或安排在報紙版面上。社領導要真正把圖片當作“兩翼齊飛”其中之一翼?!断宸請蟆泛汀妒呷請蟆返榷嗉业厥袌笤鴱臄z影記者中提拔了專抓新聞攝影的副總編,當然,還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嘉興日報》曾從外地高薪聘請一名攝影記者任圖片總監(jiān),諸如此類舉動,都說明了報社領導尤其是主要領導對新聞攝影的實際重視,而不是泛泛空談。
二、攝影記者要相對專業(yè)化、專職化
在當今“人人都是攝影家”“人人都可拍照片”的年代里,一些媒體的領導頭腦發(fā)熱,干脆取消了專職攝影記者,殊不知攝影是一門技術,新聞攝影作品是擁有攝影技術的記者的勞動成果。提倡記者圖文兼并“兩條腿走路”或當“兩棲”記者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名記者,還是應該有他的強項或 “拿手戲”,也就是古話說的 “術業(yè)有專攻”。這也像部隊作戰(zhàn)一樣,步兵拿的步槍和刺刀替代不了炮兵的大炮。平時文字記者采訪時,用“傻瓜”相機拍個配圖是可以湊合著用的,但真正遇到復雜環(huán)境、特殊環(huán)境,文字記者是擔當不起現(xiàn)場拍照的重任的。攝影記者是受過專業(yè)、專門訓練的、有著特殊或獨立構想的新聞人,他們拍出的作品可配合文字記者發(fā)稿,也可獨立成章、獨立發(fā)布新聞。尤其是在特殊環(huán)境,比如雨雪惡劣天氣、洪水、地震、火災等現(xiàn)場,文字記者無論如何也是替代不了有著嫻熟攝影技術的攝影記者的。今年麥熟時節(jié),國家農業(yè)部在我市遂平縣舉行“全國麥收開機儀式”,當時陰雨連綿,報社派我和另一位記者去完成報道任務,結果回來一看,那位記者因鏡頭被雨水淋濕,拍的圖片全虛了,后來編發(fā)圖片專版時都不能用,如若不是我有雨天拍攝經驗,那次刊發(fā)圖片專版任務恐難完成。因此,配備5-6人的專業(yè)攝影隊伍,保證攝影記者相對專業(yè)化的必要性,也是被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報社和都市報的實踐所驗證了的。遠的不說,就河南報業(yè)集團的《大河報》和《河南商報》而言,他們每逢重大戰(zhàn)役,都派出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雙管齊下,缺一不可。
三、政策要對攝影記者傾斜
攝影記者要完成任務,是有種種條件所限制的,諸如要有攝影工具,要有交通工具等等。他不像文字記者,一桿筆、一個采訪本就能完成任務。因此,社領導要充分考慮到攝影記者的需求,整合相機資源、統(tǒng)一配制相機、保證交通工具、配備上網電腦、提高圖片報酬,調動攝影記者(通訊員)的積極性。許昌、平頂山、襄樊各報的相機一部價值一二十萬,而我們報社的相機,萬元以上只有一兩部,其他都是幾千元的業(yè)余型機子;他們幾家報社每刊發(fā)一幅圖片,稿費平均少的幾十元,多則上百元,而我們每幅圖片才十來元報酬(而這幾年報社一直就沒付稿酬),得不償失,甚至連路費都沒保證,無法調動攝影記者和攝影通訊員的積極性,各縣通訊組若不是有發(fā)稿任務,可以說我們很難征集到圖片。
針對上述情況,鑒于攝影記者業(yè)務的特殊性,報社要鼓勵攝影記者行萬里路,不斷走出去參加全國各地攝影培訓和學術研討,要搞技術技能升級,要提高攝影記者的勞動報酬,要鼓勵攝影記者滿足本報發(fā)稿的同時,積極對上發(fā)稿、對外發(fā)稿、擴大影響(對上發(fā)稿必須是本報刊發(fā)過的),記者對外刊發(fā)的作品,在全國各項賽事中得獎、得大獎的作品,報社要實施獎勵機制,鼓勵記者。
四、總編、值班總編和值班編輯要懂照片并且會用照片
照片就是圖片,新聞照片就是用圖片傳達新聞信息。識照片、懂照片和用照片,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就能學會的,比如構圖、色彩、光線、視覺中心和形象語言等,都要經過系統(tǒng)的業(yè)內培訓和學習,橫、豎圖片在版面中的搭配,系列組照在組合中的排列,都有一定學問。因此,一家報紙的總編、值班總編和值班編輯,都要認真系統(tǒng)地學習攝影知識,接受培訓,也要搞攝影技能技術知識升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圖片在版面中的應有位置,即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宜組則組、宜單則單、宜多則多、宜少則少。
五、要建立圖片質量保證體系
俗話說,“三分照,七分編”。所謂照,即是拍攝,是攝影報道的前期工程(當然必不可少);編,即是后期編輯制作,包括圖片挑選剪裁、影像調節(jié)、版面編排等,一張照片的優(yōu)劣,主要是由反映在刊發(fā)版面上的效果而決定,這個效果往往是由編輯后期制作決定的,圖片生死存亡之命運掌握在圖片編輯手中。因此,要讓懂照片的人編照片,安排照片,決定照片命運,必須建立一套圖片質量保證體系??偩庉?、值班總編輯要緊緊抓住攝影編輯,溝通思路,形成一套采、編、排一體化體系。
六、要以專職攝影記者為龍頭,帶動全報社文字記者提高攝影技術
俗語說,“一花獨放報春來,百花齊放春滿園”。要想真正使報紙做到“圖文并茂,兩翼齊飛”,就應加大力度進行全員(包括手機攝影記者)攝影技能培訓,掀起學習新聞攝影熱潮。平時可以定期不定期舉辦講座、培訓、研討,社內開展多種形式的大小影賽活動,獎優(yōu)評劣,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共同提高技術技能。為了營造全員學習新聞攝影之氛圍,報社的各種物資獎勵中要包含一些攝影器材,為記者提供學習攝影的便利條件,為報紙兩翼齊飛夯實基礎。
七、適時建立圖片庫,廣泛搜集圖片資料,充分利用圖片資源,擴大報社和版權人的收入
報社是一個地方的信息中心,不同時期的圖片信息會不斷匯入報社,眼下大都使用的是數(shù)碼相機,我們接收到的是數(shù)碼圖片,使用過的、沒使用的,或暫時不使用的,都應分類歸檔存入圖片庫,以后什么時候再使用或查找資料,都可隨手而得,報社應發(fā)文對所存資料圖片明碼標價,社外人員和單位使用圖片庫資料要付稿酬,報社可按比例與作者分成,這樣既可增加收入,又可調動廣大攝影記者和通訊員為圖片庫提供資料的積極性。
總之,地市黨報新聞攝影改革的道路是崎嶇的,任務是繁重的。只要不斷探索,因地制宜,地市黨報新聞攝影改革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