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梁 吳妍 連晨曦
[摘要]鄭成功被后世譽為“主持半壁舊山河,開辟千秋新世界”。(1)鄭成功曾被封為“潮王”一事鮮有人知曉。鄭成功與潮州淵源頗深,他不僅在南澳島招兵舉義,且將潮州一帶作為根據地及主要軍糧供應區(qū),為抗清軍事行動和收復臺灣提供了保障。對鄭成功的研究顯然無法避開其“潮王”的身份,通過對鄭成功封“潮王”、選擇潮州之原因、入潮過程、及對潮州地區(qū)的歷史貢獻進行論述,以期深化當前鄭成功研究的相關內涵。
[關鍵詞]鄭成功;潮王;抗清復明;潮臺關系
[中圖分類號]K23 [文獻標志碼]A
自“國姓爺”鄭成功領受“潮王”封號已逾三百年,然“潮王”之封自不能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自崇禎始,鄭氏集團深耕潮州多年,在當地鐫刻下成為難以磨滅的歷史印記,也為以海洋貿易為核心的潮臺關系奠定了長遠且深刻的影響。因此,對“潮王”封號的探討,不應僅局限于冊封時間、原因、過程等,更應對鄭成功在潮州事功及對潮州影響進行全面客觀的梳理評價。
一、鄭成功封“潮王”的相關記載
史書對鄭成功受封“潮王”的時間,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在永歷九年(1655年),《從征實錄》載:
永歷九年四月,剿撫伯周金湯、太監(jiān)劉國柱自行在至思明州,赍敕印頒發(fā)勛爵,晉封藩主潮王。[1]67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時間在永歷十一年(1657年),當時鄭成功已多次婉拒“延平王”冊封:
永歷十一年春,桂主自安龍馳敕封國姓成功為延平王,成功謙,但以招討將軍行所屬諸文武,什襲王印不一行?;蛟?,桂王以成功不行王印,疑二字封不稱,改封一字為潮王,成功益謙不受。[2]70
而后便出現了與此前相似的描述,唯日期有所變化?!逗I弦娐勪洝份d“永歷十一年,遣漳平伯周金湯、太監(jiān)劉國柱從海上至思明,赍延平王敕印至,晉封潮王?!盵3]32而幾個月后,鄭成功已欣然接受“潮王”之稱,“永歷十一年十一月,明主遣漳平伯周金湯晉招討大將軍延平王成功潮王?!盵4]44
本文認為,鄭成功受封“潮王”的時間應為永歷十一年。原因有三:
其一,封“延平王”應在“潮王”之前。目前學界多認為,鄭氏領受“延平王”是在永歷八年(1654年),有云“永歷七年五月,行在遣兵部主事萬年英,赍敕晉賜姓漳國公封延平王。……藩拜表,辭不敢受”[3]29直到次年七月,帝“遣內臣至廈門島,冊封朱成功為延平王”。[5]17就歷史上鄭成功“兩辭延平王而終受之”的記載,永歷八年可以說是較為確切的受封“延平王”的時間。而一年時間不到,鄭氏繼續(xù)受封“潮王”的可能性較少。
其二,“潮王”之封需與“晉王”“蜀王”等分封時間相近或在此之后。永歷十年(1656年)四月,帝狩云南,連續(xù)晉封西寧王李定國為晉王、南康王劉文秀為蜀王。因為當時南明政權雖偏安西南,但依然期盼東南鄭成功出師長江、進取南都,與云南地區(qū)的軍隊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從當時的封號看,南明政權想以“一字王”來繼續(xù)籠絡鄭成功。因此永歷十一年時鄭氏受領 “潮王”,顯然是更為合理。
其三,《從征實錄》成書的可靠性還待考證?!稄恼鲗嶄洝酚置断韧鯇嶄洝贰逗I蠈嶄洝?,乃福建漳州人楊英所著,楊英跟隨鄭成功征戰(zhàn)十四年,在軍中擔任戶官一職,負責征取糧餉等事務?!稄恼鲗嶄洝凡捎镁幠牦w撰寫法,對1649年至1662年間鄭氏的活動進行了記錄。傳此書一度亡佚,后于1921年在南安石井鄉(xiāng)發(fā)現抄本,此書乃重見天日。歷經數百年風雨,書籍傳抄散落不斷,因此書中所載“永歷七年”之說的準確性值得商榷。
可見,永歷十一年,鄭成功接受永歷皇帝的冊封,成為威震閩粵的“潮王”,這不僅進一步鞏固了他在南明政權中的政治地位,而且開啟了鄭氏抗清復明的新篇章。遺憾的是,“潮王”稱號很快便消逝在歷史的洪流中,這主要與三方面有關。首先,相較于“延平王”這樣富有美好寓意的稱號,“潮王”之稱不免帶有些許地方色彩,這對于當時風雨飄搖、急需“延平”的南明小王朝來說顯然不合時宜,因此宣傳力度較小。其次,“潮王”的冊封緊隨“延平王”冊封之后,影響力自然有所衰減。此外,鄭氏在統(tǒng)一潮汕的過程中,確實有過一些失當的行為,如丁酉鷗汀慘案等,這使得“潮王”之稱未能得到當時全部潮汕百姓的認可與歡迎。
另需一提的是,長期以來,中國史學界對鄭氏是否封過“潮王”尚存爭議,本文在此不做述評。
二、鄭成功在潮主要事跡
鄭成功與潮汕地區(qū)淵源頗深。從永歷元年(1646年)末前往越春招兵舉義,并在粵東南澳島會盟復明,到永歷十四年(1660年)鄭成功親征揭陽縣止,鄭氏在潮汕各地活動長達十四年,其中鄭軍征伐十三次,親征六次,而他率部遷臺后,其部將在潮繼續(xù)抗清長達十年??梢哉f,潮汕不僅是鄭成功重要的軍事據點,也是他在粵軍旅生涯的起點和重點,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在潮汕,鄭成功事功無數,主要有以下幾件:
(一)鄭成功在南澳島募兵抗清
永歷元年冬,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約降而去,被挾北上,鄭母田川氏不堪清兵凌辱,自縊而亡。家仇國恨,激起了年少時期鄭成功的抗清復明之志。但當時他缺乏軍隊、軍隊管理人員和海戰(zhàn)戰(zhàn)船,因此至南澳募兵,得數千人,同時“時賜姓謀舉義,而兵將戰(zhàn)艦百無一備,往南澳召募”。[3]19更為關鍵的是,在南澳這座孤島上,鄭成功與所善陳輝、張進、施瑯、施顯、陳豹、洪旭等九十余人盟歃,乘二巨艦,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起兵抗清。此外,南明吏部尚書曾櫻、兵部尚書盧若騰等亦來到南澳投靠鄭成功,這讓他有了完整的幕僚管理團隊,為長期軍旅生涯提供了保障。而后,鄭成功在1649年“會文武群臣于烈?guī)Z,設高皇帝位,定盟恢復,仍改明年丁亥為隆武三年,移于南澳勤王者遠近至。”(2)南澳成為鄭成功輝煌一生的起點。
鄭成功選擇南澳作為其軍事據點不無原因。首先,南澳島是其父鄭芝龍長期經營的海上據點。早在崇禎八年(1635年),鄭芝龍便已擔任南澳鎮(zhèn)副總兵一職,五年后升任署總兵銜,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才離開南澳,擔任福建都督。而后,鄭氏部將陳豹接任南澳鎮(zhèn)職,轄兵千人。首先,南澳長期處于鄭氏家族的掌控中,這對于鄭成功十分重要。其次,南澳地理條件優(yōu)越,自古便是軍事戰(zhàn)略要地。南澳島扼閩、粵、臺三地之咽喉,離臺灣僅一百余海里,易守難攻,堪稱海上天險。萬歷間潮州知府郭子章曾感嘆,“守金陵不守淮泗,則長江失險;守雷廉者不守瓊崖,則門庭受寇,夫南澳亦潮之淮泗、瓊崖也?!盵6]52因此,明代在南澳設鎮(zhèn)駐兵,建制完善,進可攻兩省,退可守天險,遠離清兵的追擊,這種地理優(yōu)勢后來也被鄭成功充分地利用。此外,選擇南澳是當時鄭成功的唯一選擇。1646年,隨著南明福建都督鄭芝龍的歸降,福建大部及沿海諸島均落入清軍之手,僅剩零星幾島,而金門是鄭成功叔父鄭芝風的勢力范圍,廈門則被他的堂兄弟鄭彩、鄭聯占據,這使得鄭成功不得不前往南澳從長計議。
(二)潮汕地區(qū)是鄭成功籌餉、練兵、興軍的主要地區(qū)
潮汕地區(qū)素為魚米之鄉(xiāng),因離政治中心較遠,地方土豪爭斗頻繁,稅餉等多不上繳。鄭氏謀臣黃海如曾說,“潮屬魚米之鄉(xiāng),素稱饒沃,近為何處土豪山義所據,賦稅多不入宮,藩主第收而服之?!盵1]22事實證明,在鄭氏長期的抗清過程中,潮汕地區(qū)作為鄭軍重要的軍餉和軍糧的補給站,意義重大。永歷三年(1648年),鄭軍首次來潮取糧。當年四月,福建饑荒,軍餉不濟,鄭芝風率舟師三千人、船只三百余艘,在陳豹、楊標時、郭子英、蔡升、林貫、林英的配合下,抵達潮陽縣港口,由農民起義的九軍首領劉公顯等引至揭陽縣,取餉濟軍。一年后,鄭成功因軍隊多敗,故“欲擇一處,以為練兵措餉之地”。[1]23
當時的潮汕地區(qū)土豪林立,地方武裝勢力眾多,對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勢力較強的主要有黃岡城黃海如、海山島朱阿堯、澄??h楊廣、南洋許龍、潮汕達濠的張禮等。鄭成功決定采取各個擊破的戰(zhàn)略,解決紛爭后在潮立足。他先邀請頗有志向的澄海縣黃海如加入鄭氏軍隊,然后率領船隊到澄海的汕頭仔,擊敗南洋許龍后,又分兵擊張禮于達濠、霞美二寨,大勝而歸,繳獲糧食、武器無數。此戰(zhàn)過后,鄭氏在潮的威望得以確立,楊廣、朱阿堯等紛紛前往歸順。占領潮陽縣城后,鄭成功任命洪忠樞為守將、汪匯為知縣,后又攻下惠來的靖海,揭陽的棉湖,潮陽的和平、溪頭,普寧的和尚寨等地,最終消滅合并了潮汕的諸勢力,確保了潮汕地區(qū)的安寧穩(wěn)定。
事端平息后,潮汕成為鄭軍取糧補給的重要地區(qū)。永歷四年(1650年)正月,鄭成功至潮陽縣,知縣常翼鳳率鄉(xiāng)紳父老郊迎。鄭下令三鎮(zhèn)忠振伯洪旭駐守潮陽,負責當地糧食生產、軍器供應事物。八月,成功再至,分遣各鎮(zhèn)汛守,并調撥糧餉事,而后回中左。(3)十一月復至,傳令各鎮(zhèn)各寨快輸餉米,交洪旭撥運,復貯于中左。從當前已知的文物情況看,當時鄭氏已使用大型運糧海船進行運輸。(4)也正是得益于在潮汕地區(qū)所獲得的大量兵源及糧餉,鄭氏攻城守地,挫敗清軍的數次進攻。值得一提的是,永歷十四年(1660年)冬十一月,鄭成功最后一次前往當地,他親率重兵,乘諸戰(zhàn)艦,到揭陽縣炮臺外沿鄉(xiāng),取得大量稻谷,這為鄭氏收復臺灣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保障。
(三)潮州成為南明政權轉移、安置皇家重要人物的庇護所
如顛沛流離的魯監(jiān)國朱以海便兩度駐蹕南澳,前后逾四年。永歷十七年(1663年)冬,南明兵部尚書盧若騰亦攜家眷經由南澳前往澎湖。
(四)潮州是鄭成功復臺抗清的前哨陣地
永歷十五年(1661年)三月,隨著永歷帝朱由榔在緬被抓以及“遷界令”的頒布,鄭成功面臨的抗清形勢更為嚴峻,最終他決定收復臺灣。在這過程中,潮州出人、出財、出力,是鄭氏得以收復臺灣的重要依靠。如鄭軍水師提督朱阿堯便是饒平縣黃芒村人(今海山黃隆),是渡海東征主將之一,他率領水師在赤坎樓、臺灣府兩挫荷蘭侵略者,為最終收復臺灣立下了汗馬功勞。鄭軍攻臺所需糧草、經費、船只、布匹等亦多由潮州地區(qū)提供,更為關鍵的是,潮州成為阻擋清兵東擊鄭軍、破壞收復臺灣作戰(zhàn)的重要屏障。南澳島有戰(zhàn)功累累、身經百戰(zhàn)的名將陳豹駐守,這使得清軍不敢越海。同時,鄭成功又在金門、湄洲、廈門一帶廣布兵馬,“以參軍蔡協吉佐兄泰守金門。命洪天佑、楊富、楊來嘉、何義、陳輝督船守南日、圍頭、湄洲一帶,接連金門,以防北來之師。洪旭、黃廷、王秀奇、林習山、杜輝、林順、蕭泗、鄭擎柱、鄧會、薛聯桂、陳永華、葉亨、柯平等,又擢洪旭之子磊、馮澄世之子錫范、陳永華之侄繩武三人,共輔世子經,守廈門調度各島?!盵7]157-158這使得鄭成功能沒有后顧之憂,從容率軍,在臺圍困荷蘭人達九個月之久,并最終收復了臺灣。
(五)收復臺灣后,潮州成為鄭氏集團固臺抗清的前沿陣地
由于鄭成功赴臺不久便“嘆有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以雙手抓其面而逝”[8]173,因而抗清之重任便落于其子鄭經身上。在軍事對抗方面,康熙五年(1666年),鄭經派戰(zhàn)艦七十余艘,越海而戰(zhàn),很快便攻陷陸豐甲子所城,一直打到惠來覽表一帶,威震潮汕,后因廈門戰(zhàn)事失利才暫告一段落。而在經濟貿易方面,面對清廷的遷界政策,鄭經命大將邱輝赴潮取糧??滴趿辏?667年),邱輝入海門,攻和平,圍海陽縣,在打擊清軍勢力的同時,亦多次取糧??滴醢四辏?669年)又襲惠州、揭陽、澄海等多縣,聲勢浩大,并組織男女勞力各千,運物運糧,載往臺灣。此舉“既救活了一些慘遭內遷失耕而挨餓的貧民,也增進了臺灣經濟活力與軍需”(5),收效甚豐,這也成為閩臺貿易往來的重要見證。
三、鄭成功封“潮王”的重要意義
明朝時期,統(tǒng)治階級多采用封爵制度,王是其中最高的等級。鄭成功背父抗清,橫跨閩粵兩省,率領廣大官兵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抗清復明斗爭,戰(zhàn)功赫赫,甚至一度“欲躬督舟師從瓜州、鎮(zhèn)江而入,直取金陵。請命李定國、孫可望等領兵,由楚泛洞庭,會合恢復,以迎圣駕”。[7]112因此,繼隆武帝封鄭氏“忠孝伯”后,永歷帝亦不顧“太祖祖訓,外臣無封王例”的前例,封鄭成功為王。后又因晉封“一字親王”故,被封“潮王”,這不僅是鄭成功個人價值的充分體現,也是潮州地區(qū)發(fā)展變化的重要因素。
首先,“潮王”封號堅定了鄭成功及南明政權抗清到底的決心。在接受封王后,鄭成功舉舟兵十一萬,航船北上,直取金陵。雖最終錯判形勢,中人奸計,無奈退返金、廈,但決心依舊,此后以弱勝強,屢挫三省清軍之進攻,繼而東渡復臺,成為一名民族英雄。同時,“潮王”之封也對南明各地將士以極大的鼓舞,諸多立志勤王報國的仁人志士受之鼓舞,以百倍勇氣與清軍周旋,誓死抗爭?!俺蓖酢敝獠粌H起到了“統(tǒng)眾而收人心”的作用,更有著“鼓豪杰響應之心”的長遠影響。
其次,鄭成功在潮相關活動,大大促進了潮汕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潮汕地區(qū)自古便有經商的傳統(tǒng),自明以來,潮汕數個坐落在水陸交通要道上的鄉(xiāng)村逐漸發(fā)展為圩埠,據嘉靖本《潮州志》上記載,當時潮汕地區(qū)的圩埠已多達49個。[8]247這使得一個由農村與城鎮(zhèn)組成的貿易網絡,將整個地區(qū)的店鋪、貨棧、作坊、市集連結在一起。同時,由于明中后期的海禁政策,韓江各港口陸續(xù)衰落,南海對外貿易中心便以南澳和樟林為主。尤其是鄭成功在地方清平山勇、流寇后,有效保障了地區(qū)貿易的有序發(fā)展,而由鄭氏主導的兩岸貿易更對當地發(fā)展有促進作用。如在澄海,“每當春秋風信,東西兩港,以及溪東、南關、沙汕頭、東隴港之間,揚帆捆載而來者,不下千百計”(6),惠來的靖海港、神泉港亦一派“商漁船聚泊于內”(7)的盛景。
再次,“潮王”必然是潮臺關系確立及發(fā)展的顯著歷史符號。潮汕地處韓江、榕江、練江出海口,與臺灣很早便有了交流往來,早在萬歷年間,饒平縣人林鳳便屯兵南澳,轉戰(zhàn)澎湖、北港、呂松等地,功績卓越。而崇禎年間,以鄭芝龍為首的閩、粵、臺海商集團便積極從事兩岸貿易。鄭成功復臺后,面對“遷界令”下閩臺貿易嚴重受阻的狀況,他不斷開辟和鞏固潮臺間的經貿往來,甚至一度出現完善的潮、臺、日三地海上貿易交通網。同時,鄭氏制定了大陸人民遷往臺灣墾殖的獎勵政策,這使得饒平、南澳赴臺者日多,人數以百戶計。這些居民成為潮臺血緣聯系的重要紐帶。同時,潮州文化隨之入臺,成為日后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如潮劇、潮樂等在臺長盛不衰,石雕、木雕、彩繪、剪紙、刺繡等在兩地亦多有相同?!俺蓖酢币布钪淮敝萑烁芭_經商、生活。目前臺灣游規(guī)模較大的潮汕同鄉(xiāng)會九個,分別是臺北市潮州同鄉(xiāng)會、基隆潮州會館、高雄潮汕同鄉(xiāng)會、臺南潮州同鄉(xiāng)會、臺中潮州同鄉(xiāng)會、新竹潮州同鄉(xiāng)會、臺北市饒平同鄉(xiāng)會、中和市潮汕同鄉(xiāng)會、屏東縣潮汕同鄉(xiāng)會,這使得潮臺間交流頻繁,關系良好。可見“潮王”入臺影響之深遠。
最為關鍵的是,鄭成功受封“潮王”,對時下兩岸關系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第一,“潮王”是兩岸親密關系的歷史見證。潮州南澳作為鄭成功這位“開臺師祖”招兵舉義之處,是兩岸同胞共抗外敵,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歷史見證。深澳島上的戍臺澎故兵墓園至今埋葬著各時期赴臺衛(wèi)邊的戰(zhàn)士遺骨墓冢180余座。第二,“潮王”成為當前促進潮臺交流的重要文化紐帶。南澳總兵府所掛“閩粵南澳總鎮(zhèn)府”門匾為汪道涵所題,又因其特殊的歷史價值,于2014年被國臺辦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為兩岸青年交流的主要場所,受到了兩岸媒體的高度關注。
四、結語
南明時期,鄭氏集團在潮汕深耕多年,將其打造為抗清復明的重要戰(zhàn)略區(qū)域。政治上,鄭成功打擊“五虎”,控制潮州、揭陽,使當地擺脫了常年地方武裝割據、稅不入庫的混亂局面。經濟上,鄭成功鼓勵生產,鼓勵和支持當地進行對外貿易,社會生產力大為進步。文化上,鄭成功積極促進潮臺間的人員往來,為潮汕文化在臺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軍事上,潮州成為鄭氏在陸重要的軍事據點,不僅數次抵御清兵,且為鄭軍長期行動提供軍兵備軍糧,保障了鄭成功收復臺灣戰(zhàn)役的順利進行。反之,潮州亦受鄭氏長期影響,將“兼容并包、開拓進取”的潮汕精神進一步發(fā)揚,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鄭成功領受“潮王”,不僅是對鄭氏經營潮汕的客觀肯定,也是潮臺關系發(fā)展至關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同時,“潮王”在兩岸間的巨大影響力也為潮臺關系甚至兩岸關系的健康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歷史基礎。
[注釋]
(1)此為臺灣巡撫唐景崧在訪延平王祠時所提之對聯,全聯為“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舊河山,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世界,愿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2)參見饒宗頤.潮州志·大事志.潮州志原印本,1949.
(3)中左即在今廈門同安縣一帶。
(4)1995年廣東汕頭市達濠區(qū)廣澳港發(fā)現一艘大型清初沉船,從該船中采集到銅印章一枚,陽刻有“藩前忠振伯前鎮(zhèn)前協關協”“禮部造”,陰刻“國姓府”,還有銅銃、銅暖壺等出土,證實此為洪旭所用運糧之船。
(5)參見林俊聰.澳榴軒論潮集.香港:金雕文化,2017.
(6)李書吉.澄海縣志卷八·埠市,嘉慶二十年刻本.
(7)周碩勛.潮州府志卷三十四·關隘,乾隆二十八年珠蘭書屋刻本.
[參考文獻]
[1]楊英.從征實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M].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2]查繼佐.魯春秋.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6輯)[M].臺北:大通書局,1984.
[3]阮旻錫.海上見聞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4]夏琳.閩海紀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戴笠.行在陽秋.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M].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
[6]饒宗頤.潮州文獻叢刊之八[M].香港:香港潮州商會,1993.
[7]江日昇.臺灣外記[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8]莊敬忠,吳奎信,陳澤.潮汕文化選·第六輯[M].汕頭: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2013.
[9]張毓洲.論清初莊廷鑨《明史》案涉案江浙文士[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80-85.
[10]于佳敏,曹書杰.家風純正世世傳 家學淵源代代修——析王念孫、王引之父子訓詁成就[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92-101.
ZHENG Cheng-gong Receives the "King of Chaoshan" and its Achievement in this Area
BIAN Liang1,WU Yan2, LIAN Chen-xi3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62, China;2.The Centre for Studies of Fujian and Taiwa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7,China;3.Mazu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Putian University,Putian,Fujian,351100,China)
Abstract:Zheng Cheng-gong was later praised as "hosting the half of the old world,opening up a new world."Zheng Chenggong was once unknown as the "king of Chaoshan".Zheng Chenggong had a deep relationship with Chaoshan.He not only recruited troops on Nanao Island,but also took Chaoshan as a base area and the main grain supply area,which provided a guarantee for the anti-Qing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the recovery of Taiwan.The study of Zheng Chenggong can not evade his identity as the "King of Chaoshan".So this paper discusses Zheng Chenggong's feudal title of "King of Chaoshan",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entering chaoshan area,the reason of choosing Chaoshan and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it,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levant connotation of the current study of Zheng Chenggong.
Keywords:ZHENG Cheng-gong; King of Chaoshan; Anti-Qing senti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oshan and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