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海
從學習中感悟,把握住學科特點,多方面培養(yǎng)自己抓取信息、獲得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逐漸達到一見到學科“關鍵詞”就“過敏”的境界。
審題難,考試總分上不去
紫君是八年級一位女生,一向品學兼優(yōu)的她最近好像心事重重。一打聽才知道,她在為自己的審題能力擔憂。聽她講,在這次考試前,她堅持認真復習,每一處知識點都做到盡善盡美,滿以為考試成績應當不錯,可那天班主任公布總分后,她卻大失所望。
怎么回事?當她打開試卷仔細查看時,好幾處被打了負分的地方讓她頓時傻了眼。一向愛較真的她立刻跑去詢問老師,才知道問題出在審題不嚴上。就拿生物學科考試題來說吧,一個3分的題目要求“列舉幾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例子”,而她的答案只是寫出了“鳥的身體呈流線型;鳥的骨骼輕、薄、堅固、中空”。僅僅得了1分。原兇是她只列舉了兩點,而且只答出了結構特點,卻沒有說明每一個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
多可惜?。∑鋵?,這些知識她全都掌握了,而且還記得牢牢的,怎么做題時就不知道答上去呢?再看語數(shù)外等其他學科的得分,也多是類似的審題問題被扣分不少,最終導致這次考試的總分與其他優(yōu)秀生拉大了差距。
像紫君這樣學習認真的學生,為什么還不能領會出題老師的意思?她該怎么培養(yǎng)審題能力呢?
不回避,查找問題出在哪里
我告訴紫君同學,審題問題不必過于擔憂,兇為審題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的。實事求是地講,兇為題意沒弄明白導致丟分的問題,不能完全歸咎于學生不會審題,從當下的一些試題的命題來看,命題老師也應該引起反思,反思命題時有沒有站在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的角度考慮使用更為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
一個有助于自已成長的觀點是:“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弊x懂他人文章、聽懂他人說話是每一個人成長必備的能力。我們的確要從主觀上查找原因,不能回避自己身上存在的審題壞習慣和技巧欠缺等問題。
做題是知識的運用和實踐,它是從讀題、審題開始的。遺憾的是,有不少同學拿到題目就急于動筆,列算式、寫答案。殊不知從這時候開始,就可能播下了解題錯誤的“種子”。
審題不嚴的問題常常表現(xiàn)在這些方面:1.沒有弄清題意,毛手毛腳作答;2.審題時漏看、錯看已知條件和問題,答案與問題南轅北轍;3.看不見、抓不全題目中的條件,解題走了彎路;4.找不到題中隱蔽的條件,無法作答。這些問題都是不少同學解題無從下手、答題出錯的主要原因??荚噷嵺`證明,沒有不會做的,只有沒讀懂的。從這個角度講,理解了題意就等于題目做出了一半。希望同學們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樹信心,培養(yǎng)審題能力有訣竅
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培養(yǎng)審題能力不是難事,只要同學們肯做有心人,定能悟出其中的一些訣竅。
考試時,合理分配時間,沉著冷靜找“鑰匙”。聰明的考生,在考試中一定會不急不躁,沉著冷靜應考。他們深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一般來說,他們會把讀題與答題時間比例大致分配為80%:20%。也就是說,解答每個題的時間大都用來讀題和審題,只有少部分時間用于整理材料、理順思路以及得出結論。如果遇上信息量大的題目,他們往往先去看材料后面需要考生回答的問題。弄清楚怎么問,讀題時就能有的放矢去抓信息源。因為找到了“鑰匙”,就不愁打不開門。
練習中,培養(yǎng)問題意識,吹毛求疵抓“關鍵”。在平時的閱讀課文和知識運用練習中,學科老師會提出一些問題,然后要求學生圍繞所提問題,在讀課文、讀題目時圈畫重點詞句、數(shù)據(jù)、結構、功能、觀點等要點。這些被圈畫出的信息就是我們要學以致用解答問題的“關鍵”或突破口。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闭n堂上練習是這樣,家庭作業(yè)也要如此。同學們要持之以恒,從學習中感悟,把握住學科特點,多方面培養(yǎng)自己抓取信息、獲得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逐漸達到一見到學科“關鍵詞”就“過敏”的境界,培養(yǎng)起“吹毛求疵”和“鉆牛角尖”的學習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