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琴
(河南省職工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2)
慢性結腸炎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1]。本研究中用真武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脾腎陽虛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25~71歲,平均(48.93±6.23)歲,病程1~15年,平均(10.06±2.02)年;初發(fā)型20例,慢性持續(xù)型15例,慢性復發(fā)型8例;輕度10例,中度22例,重度11例。觀察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25~70歲,平均(48.51±6.17)歲;病程1~16年,平均(10.24±2.21)年;初發(fā)型21例,慢性持續(xù)型15例,慢性復發(fā)型7例;輕度12例,中度21例,重度10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西醫(yī)診斷標準:腹痛或不適,大便次數改變,大便性狀異常,排便困難,腹部脹氣,癥狀持續(xù)至少3個月,大便培養(yǎng)找到致病菌,結腸鏡檢查可觀察腸黏膜糜爛或淺表潰瘍,組織活檢病理診斷陽性。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心腎器官不全,血栓史,貧血,糖尿病史等。
對照組用美沙拉嗪(葵花藥業(yè)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9980148)1g口服,每天4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
觀察組用真武湯合六君子湯加減。炮附子60g,白術30g,黨參30g,芍藥20g,茯苓20g,葛根20g,澤瀉15g,干姜15g,建曲15g,仙鶴草15g,黃連15g,陳皮12g,敗醬草6g。里急后重加木香10g,檳榔6g;腹痛嚴重加元胡15g,川楝子6g;膿血便嚴重去茯苓,加大黃10g。每天1劑,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連續(xù)治療3個月。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相關標準診斷進行中醫(yī)證候量化計分,包含腹瀉、膿血便、腹痛等,各癥狀0~3分,分數越高病情越嚴重。腸黏膜病變積分依據Baron評分標準,0分為黏膜圖像正常,1~3分分別為輕度病變、中度病變和重度病變。
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顯效:大便次數正常、性狀正常,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飲食正常,結腸鏡檢查觀察到黏膜恢復正常。有效:大便次數、性狀明顯改善,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飲食正常,結腸鏡檢查觀察到伴隨輕度炎癥。無效:癥狀無變化,結腸鏡檢查觀察到黏膜多發(fā)性淺潰瘍,伴水腫、可見假性息肉。
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比較 例(%)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腹瀉 膿血便 腹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2.58±0.28 0.82±0.08 2.82±0.42 0.92±0.12 2.64±0.31 0.81±0.12對照組 43 2.61±0.29 1.24±0.14 2.79±0.36 1.51±0.32 2.61±0.29 1.36±0.19 t - 0.49 17.08 0.35 11.32 0.46 16.04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兩組腸黏膜病變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腸黏膜病變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腸黏膜病變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2.45±0.48 1.71±0.35對照組 43 2.49±0.51 2.01±0.43 t-0.37 3.54 P->0.05 <0.05
慢性結腸炎屬中醫(yī)“泄瀉”范疇。病因病機為濕熱壅結,脾腎陽虛,氣血兩虛和氣滯血瘀。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2]。脾腎陽虛治療注重健脾固腎,消癥化積。真武湯合六君子湯方中炮附子溫里逐寒、溫經止痛,白術補脾益胃燥濕,黨參補中益氣,芍藥散郁祛瘀、養(yǎng)血補陰,茯苓利水、消腫、安神、健脾,葛根升陽止瀉,澤瀉利水滲濕,干姜溫中逐寒、回陽通脈,建曲疏風解表、消食開胃。諸藥合用,共奏補脾益胃、補中益氣之效。
真武湯合六君子湯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脾腎陽虛型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