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文 葉小平 陳進銘
(廣州市白云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0500)
缺血性腦卒中(CIS)在臨床中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腦卒中類型,具有極高致殘率、病死率,對中老年人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影響[1]。近年來,引發(fā)腦血管事件的潛在獨立危險因素逐漸增多,導致CIS患病率呈不斷上漲趨勢。故加強控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積極展開溶栓治療已成為該疾病的治療關鍵[2]。鑒于此,在本次研究中探討在臨床治療于2013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我院順利收治的42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應用愛通立靜脈溶栓的臨床優(yōu)勢?,F(xiàn)將報告如下。
隨機抽選于2013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我院順利收治的42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根據(jù)不同治療方式進行分組。實驗組(n=21)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區(qū)間39~72歲,平均年齡(55.39±8.61)歲;發(fā)病時長1~4.5h,平均發(fā)病時長(2.61±1.65)h;對照組(n=21)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區(qū)間39~73歲,平均年齡(55.60±8.67)歲;發(fā)病時長1~4.5h,平均發(fā)病時長(2.55±1.41)h。兩組的一般資料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與分析。
對照組(n=21)應用一般治療,即包括抗血小板、清除自由基、降顱內壓等基礎治療。實驗組(n=21)應用愛通立靜脈溶栓治療,即在基礎治療上加用0.9mg/kg的愛通立(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進口藥品注冊標準:JX19990020)90mg,首次劑量的1/10需混勻在注射器內,實行靜脈推注;剩余9/10需采用輸液泵,實行靜脈泵注[3]。
評價并同步記錄①兩組的臨床治療成效;②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情況,得分越高,則提示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③并發(fā)癥情況,包括呼吸循環(huán)障礙、下肢靜脈血栓、肌肉萎縮。
本研究中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進行分析。
實驗組的總有效95.24%,對照組的總有效80.95%;組間對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性(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成效情況比較[n(%)]
相比于對照組,實驗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低(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性。詳見表2。
表2 兩組的NIHSS評分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的NIHSS評分情況比較(±s)
組別 2h 1d 15d 2個月實驗組 9.30±5.11 7.14±3.97 5.22±3.16 3.70±1.14對照組 13.69±7.25 11.23±5.21 8.81±4.08 6.09±5.18 t 2.2681 2.8614 3.1879 2.0649 P 0.0288 0.0067 0.0028 0.0455
實驗組的呼吸循環(huán)障礙、下肢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并發(fā)癥事件少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性(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中較為多見的神經內科疾病,中老年人為該疾病的多發(fā)群體[4]。由于增強了人體內的血小板活性,提高了血液黏稠度,從而導致血小板凝聚,嚴重者可極易出現(xiàn)腦血管血栓性梗死,嚴重危及患者的健康安全[5]。在以往臨床中常用尿激酶溶栓治療,雖能產生一定成效,但并發(fā)癥較多,出現(xiàn)顱內出血的可能性較大,加之其特異性纖維溶解作用較弱,導致治療成效大打折扣。有研究指出,盡早展開溶栓治療,特別是在病情發(fā)作6小時內在可在有效避免出現(xiàn)大面積腦梗死[6]。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將愛通立溶栓藥物應用于臨床治療CIS中。愛通立屬于一種抗血栓藥物,可促使纖溶酶原轉變?yōu)槔w溶酶,與血栓表面纖維蛋白可選擇性合成,溶栓作用強,特異性高,不會產生全身作用[7]。本品通過促使血栓部位纖溶酶原激活后,治療時間長,有利于改善預后。另外,還能在最大限度上防止神經功能缺損嚴重,避免因缺血而造成腦組織壞死,可促使動脈血管再通、減少死亡病例[8]。總言之,愛通立靜脈溶栓治療CIS患者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
本研究表明,實驗組的臨床治療成效較對照組好;相比于對照組,實驗組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并發(fā)癥事件較低,提示愛通立靜脈溶栓可提升臨床治療成效,降低并發(fā)癥事件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綜上所述,在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應用愛通立靜脈溶栓,可提升臨床治療成效,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在最大限度上避免發(fā)生并發(fā)癥事件,有利于改善預后,醫(yī)學借鑒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