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華江 鄭生竹 陸華東
“國家發(fā)錢了、農民有福了”……當前部分地方存在不少真假難辨的政策謠言,一些接收到謠言的農民因為沒有享受“政策紅利”而不滿,甚至依據謠言“維權”,基層干部驚愕之余,疲于應對。
基層政策謠言花樣迭出
“打開網帖一看,各種‘國家指令和‘中央一號文件,使我大為震驚?!碧K北一位基層干部從縣城調到鄉(xiāng)鎮(zhèn)工作以后,主動加了一些村組微信群,發(fā)現(xiàn)一些村民經常在群里轉發(fā)所謂的“國家政策”,并以此為根據詢問政府補償是不是沒有到位。
仔細一看,此類冠以“國家政策”之名的文章是沒有根據或出處的政策謠言。例如,一條“2018年底,農村必須完成修路工作,農民不花一分錢”的微信稱:據國家最新下達的一項指令明確,在2018年底,所有農村修路必須完成。農村周圍,村內凡是超過3米長的農村道路,必須做好硬化道路的工作。
此類政策謠言經常冠以“一號文件”等名目混淆視聽,還配有權威媒體的消息來源和領導人照片。一篇“特大喜訊!中央一號文件已下發(fā),2月20日正式實施,不知道的趕緊看!”的文章稱:2018年起取消新農合醫(yī)療繳費;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增加至磚瓦房每平方米補償2400元;房屋轉讓手續(xù)費取消、居民大病醫(yī)保個人繳費取消等。
“別再被村長鎮(zhèn)長騙啦!2015中央一號文件農村土地賠償政策最新版”網帖經久流傳,在“征收耕地補償標準”中提到,“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3萬元,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萬元,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萬元”。
看了這些真假難辨的“政策”,農民常常對基層干部不滿,認為他們不按政策執(zhí)行,甚至中飽私囊。一位基層國土部門負責人訴苦說,有的村民經過干部解釋不再要求,有的則執(zhí)著于這些謠言所描述的賠償金額,基層政府機關只能從省級部門開證明,證實上述“一號文件”是謠言。
經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政策謠言不僅在論壇、微信自媒體上流傳,一些門戶網站也公然轉載,有的還有不少跟帖評論。部分謠言還被配以視頻,或改編成順口溜,很有煽動性。
基層政策謠言為何“生生不息”
聊天“聊”出來的紅頭文件,讓不少人寧信其真,不信其假,還據此“維權”。這個問題值得反思。
其一,當下,因信息發(fā)布渠道不暢或不愿發(fā)布等問題,導致政策雖然“下鄉(xiāng)”但沒有“入戶”。那些半死不活甚至成為一具“僵尸”的政府網站,更是不可能發(fā)布和幫助群眾學習理解上級政策,就會滋生謠言。這也為叫醒裝睡的政府網站敲響了警鐘。
其二,農民對于改革開放的更高獲得感,在現(xiàn)行政策面前存在一定落差。把“期待”描摹成“已然”。比如,“農村周圍,村內凡是超過3米長的農村道路,必須做好硬化道路的工作”,這顯然是一種臆造的“政策”,其在微信群擴散后,很容易迎合離家“最后3米”道路尚未打通的村民,進而形成對于局部利益的訴求,倒逼修路之目的達成。
其三,在農民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的當下,個別基層干部不會、不愿意與農民交流,甚至怕見群眾。即使見了,也是我說你聽的多,少有促膝傾聽,不信任、隔閡也由此產生。再加之,在一些地方,農村房屋拆遷補償、低保戶認定等問題上,公開、公平、公正不夠,暗箱操作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類似問題不斷,就會使基層干部陷于“疲于應對”的尷尬局面。這也說明,樹立群眾觀念,在與群眾的交心中建立信任基礎,是何等重要。
其四,針對基層政策謠言不斷翻新這一動向,不少律師分析認為:一些農民在利益受侵害時,出于實際需求和現(xiàn)實利益需要,病急亂投醫(yī),寧可信其有,不愿信其無,最終選擇性相信個別臆造的謠言。而農村自媒體處在一個“法不責眾”的環(huán)境中,這使得四處擴散的政策謠言得不到及時甄別、審核、剔除。同時,造謠低成本、零成本,以訛傳訛,便無所顧忌。
此外,經調查發(fā)現(xiàn),雖很多政策謠言在流傳之初就被辟謠、證偽,然而并未就此偃旗息鼓。當相關信息再現(xiàn)時,就很可能喚起網民對原有謠言的記憶,從而再度流傳基層,“生生不息”。很多謠言被網民不斷“提煉加工”,比如“中央一號文件”就出現(xiàn)了系列化趨勢。
貼近群眾,加強管理,粉碎政策謠言
如何防止政策謠言滿天飛?不少基層干部建議,從根本上杜絕謠言對干群關系的損害,消弭干群間的不信任,關鍵還在于貼近群眾。當務之急就是要深入加強基層干部作風建設,引導其親民、愛民,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多為百姓做好事、實事,將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實到位,深入群眾之中,溝通交流,取信于民。
謠言此于智者。政策謠言之所以讓群眾相信,重要原因在于,群眾對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與國情了解不夠,認識不到位;因此,要有效治理,還需加大政策宣講力度,采取多渠道,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深入宣講當前國情,做到既不夸大成績,也不回避矛盾與問題。
此外,有關部門對政策謠言理當高度重視,加強管理,重拳出擊,勇于對其動真格,依法進行查處;為此,發(fā)現(xiàn)政策謠言的苗頭,要立即啟動追責問責機制,在及時向群眾講清事實真相的前提下,依法對“始作俑者”進行懲治。對轉載政策謠言之行為,也應毫不手軟,堅決依法打擊。
(《半月談》2018年第10期 秦華江、鄭生竹、陸華東/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