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常質疑,會打破思維的不平衡狀態(tài),以求新的平衡,正是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質疑的出現(xiàn)打破師問生答,機械被動的應答模式,朝著素質教育所需要的主動創(chuàng)新精神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關鍵詞:初中語文;質疑;教學
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清代學者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愛因斯坦也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敝挥杏辛藛栴},才會去思考,才會去探究,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也才會有創(chuàng)造。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古人云:“學貴有疑?!笨梢?,質疑是治學的關鍵。那么,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引導學生質疑呢?
一、 運用榜樣示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很難想象,一個迷信權威、毫無創(chuàng)見的教師,會培養(yǎng)出敢于質疑、富于創(chuàng)新的學生。要使學生敢于質疑,教師必須做勇于懷疑的典范。教師可以經(jīng)常給學生講講在鉆研教材時遇到的疑問。比如,《理想的階梯》一文的論點是第三段首句“奮斗,是理想的階梯”,那么,第一、二段是否多余?《懷疑與學問》中“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一句中四個“常?!钡捻樞蚰芊裾{換?教師還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針對文章的重點、難點,設計出若干個有一定深度、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有的放矢地研讀課文。例如,教讀《天上的街市》,教師可這樣設疑:天上真有街市嗎?詩人為什么會從街燈聯(lián)想到明燈,它們之間有哪些類似的地方?為什么天空是縹緲的?既然“縹緲”又為什么說“定然有”“定然是”“定然能夠”?又如,教讀《故鄉(xiāng)》時,教師可這樣質疑:作者為什么說楊二嫂是“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僅僅是因為楊二嫂外貌的消瘦嗎?文中多次出場的“圓規(guī)”,到底是屬于什么修辭手法——比喻?借代?小說的主題究竟應該是什么?
二、 培養(yǎng)質疑技巧
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還應教會學生提高提問技巧。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而對于這些課文的理解,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對文中的關鍵詞進行理解,抓住這些關鍵詞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例如,在教學《社戲》時,課文中有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句話中有兩個關鍵詞:“好豆”和“好戲”。我把這兩個關鍵詞單獨提出來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思索這兩個關鍵詞,并提出質疑。在全體學生的積極討論下,有學生提出質疑:“為什么社戲并不好看,豆并不好吃,而‘我卻認為那是‘我一輩子看過的最好的戲,吃過的最好的豆呢?”這個疑問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又一番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再如,在教學《孔乙己》一課時,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贬槍@句話中所呈現(xiàn)的矛盾,我拎出了兩個關鍵詞:“大約”和“的確”。為什么魯迅這樣寫?用意是什么?通過質疑,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小說主題的深刻性和人物刻畫的形象性。通過這樣多次抓關鍵詞質疑示范,學生在無形中慢慢養(yǎng)成了抓關鍵詞質疑的習慣,培養(yǎng)了他們的質疑能力。
三、 培養(yǎng)質疑習慣
吸收傳統(tǒng)古典文化的養(yǎng)分,在古代偉大的風范中汲取人生成長的精神價值,豐富個人的思想內涵,在優(yōu)秀的作品中凈化個人情感,提出文學藝術的欣賞品味能力,讓詩書文化沉淀于個人修養(yǎng)之中,塑造優(yōu)美典雅、情感豐富、深沉剛強的個性。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疑問是思維的契機,是創(chuàng)新的先導,因此,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意識和能力,要讓學生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
1. 養(yǎng)成查閱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對于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及時查閱工具書,直到弄明白為止。有輔助資料盡量參照、查閱,加強理解。
2. 養(yǎng)成下批注的習慣。對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探討的地方勾畫出來,以便過后再思考。
3. 養(yǎng)成做卡片的習慣。讀書應將優(yōu)美的語句或新了解的知識摘抄下來,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4. 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從而提出新的問題并盡力去解答。
5. 養(yǎng)成交流的習慣?!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痹陂喿x中相互交流心得可以使自己的認識更深刻,可以領悟整體、體味局部,使模糊的問題明晰,觸發(fā)思想火花。
四、 培養(yǎng)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蹦芊裼行У匾龑W生按探究的一般過程來完成課堂教學,首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目前,大多數(shù)初中學校的語文教學,存在嚴重的“求同”意識,教師的觀點壓倒一切,考試答案也是“一家之言”,百家爭鳴的局面幾乎難以見到,學生極易變成綿羊,這對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的精神相當有害。新課改的到來給沉悶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清新的空氣,我們的語文教師不要因循守舊,要敢于打破約束學生思維的條條框框,鼓勵、指導、培養(yǎng)學生質疑發(fā)問,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喜歡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學生提出問題有時會超出教師的預料,甚至給教師出了難題,教師不應“顧全面子”而避而不答,而且對于這種“鉆牛角尖”的學生要當眾鼓勵,要讓學生知道,教師不是萬能的,而是他們學習路上的一些路標,有些問題可以和學生在課下共同尋求答案。實事求是、勤奮好學的教師不會因此失去自尊,而只會更加贏得學生的尊敬,而且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往往能事半功倍。
質疑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語文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礎。教師要立足于課堂,激發(fā)興趣,教給學習的方法?!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在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時,引導學生“敢問”“善問”“好問”是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基礎,教師講述得再透徹也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思維。只有學生善于質疑,主動質疑,才能真正實現(xiàn)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學生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將終身受益。
作者簡介:
鄭玲麗,貴州省仁懷市,仁懷市合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