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文
2018年春節(jié)期間,央視《經典詠流傳》一經推出,就收到好評,豆瓣評分飆升至9.0。節(jié)目“和詩以歌”,將古典詩詞配以流行音樂,讓流傳千百年的詩詞歌賦在音樂旋律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經典詠流傳》,這個名字就很好,在中國古代,“詠”是朗誦和歌唱結合在一起,流傳就是傳承下去,要流行起來,這個“詠”又是雙關語,既是一種表現形式,同時又是一種期盼,讓經典能夠永遠流傳,讓它在歌唱中、在朗誦中傳承下來。
《經典詠流傳》鑒賞團成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為什么年輕人喜歡呢?一是每首歌的旋律都具有現代感,融合了現代樂曲和現代氣息;二是歌詞中既有詞作者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又有古典詩詞本身的呈現,它們相互交融,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喜好。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高曉虹:《經典詠流傳》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它為文化傳承找到了一個強大而流暢的節(jié)目邏輯,帶著一種文化的修復感和使命感而來。節(jié)目巧妙地解決了純文化節(jié)目缺乏大眾傳播性和音樂節(jié)目缺乏文化底蘊的問題,真正做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文化節(jié)目的不斷爆發(fā),既是大眾審美日益提升的標志,也是中國文化不斷繁榮的證明?!督浀湓伭鱾鳌纷顬槌晒Φ牡胤?,就是為世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難題找到了中國式解決的途徑,它在潮流時尚和傳統(tǒng)文化之間形成了一種會商機制。
啟示1.傳唱人與古詩詞有著相同氣場
李白的《月下獨酌》是廣為傳唱的孤獨佳作,而毛不易和廖俊濤卻以兄弟檔的方式共同演繹了這場“獨歡”,兩人的內斂極好地詮釋了詩中的意境。
王迅自創(chuàng)“鵝舞”,和4歲的王恒屹同臺演繹了許多人的啟蒙古詩《詠鵝》。當“曲項向天歌”“紅掌撥清波”等口口相傳的詩句變成“伸頸抖腿”的“魔性”動作時,萌翻了眾人。
啟示2.“唱詩”,讓經典流行起來
袁枚的《苔》,通過支教老師梁俊的全新譜曲創(chuàng)作以及與山區(qū)孩子的真情演繹,一夜刷屏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在各個音樂平臺也全線霸榜。這首《苔》,并不是五言絕句那四句歌詞的簡單重復,而是以現代思維和創(chuàng)作手法讓它“活”起來。當來自大山的孩子們唱起“溪流匯成海,夢站成山脈,風一來花自然會盛開”時,非常撼動人心?!霸对?00年前創(chuàng)作的這首詩,一個晚上的傳播量可能會超過它在300年間傳播的總和?!?/p>
啟示3.傳統(tǒng)元素無縫融合
龔琳娜演唱《離騷》,舞臺上浩浩蕩蕩擺開的是曾侯乙編鐘(復制件)。當編鐘被敲響時,伴隨龔琳娜蕩氣回腸的歌喉,眾人瞬間穿越回到千年之前的天地蒼穹,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樂器所迸發(fā)出的力量,“王者之聲”讓人震撼。主持人撒貝寧也忍不住感慨:“這應該就是幾千年流傳在這片土地上的最原汁原味的音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