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暉
(臨夏州人民醫(y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病例導入式教學法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的途徑完成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為提出病例、分析問題、自學思考、討論交流以及得出結論[1],消除了以往以講授為主的機械式教學模式[2],可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口腔修復學的學習內(nèi)容包括實踐性操作和理論性知識兩方面,需要有效結合理論與實踐知識,對教學質(zhì)量要求較高。為了研究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在口腔修復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情況,本文將100名在我院參加口腔修復學臨床實習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具體過程如下。
以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期間在本院參加口腔修復學臨床實習的1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自愿原則進行分組,50名實習生加入對照組,50名實習生加入觀察組。觀察組中男性12人,女性38人;年齡20~26歲,平均年齡(23.14±1.28)歲。對照組中男性11人,女性39人;年齡19~27歲,平均年齡(23.42±1.31)歲。對照組和觀察組實習生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本組實習生采取傳統(tǒng)教學法。帶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按照教材大綱依次講解相關知識,例如義齒的組成部分、分類、禁忌證、適應證、功能、設計原理等。
1.2.2 觀察組 對本組實習生采取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具體如下。
第一步,確定病例問題。結合教學大綱,以真實病例為基礎對病例問題進行改編,增加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實習生的學習興趣,在選擇和設計病例時需保證其具有啟發(fā)性、實踐性以及針對性,還需全面分析其時效性以及難易程度,具體病例專題包括牙列缺損Kennedy設計特點與分類、牙列缺失修復適應證與修復方法、牙體缺損分類與治療方案、殘根和殘冠保留適應證以及口腔修復學疾病診斷方法及標準等。
第二步,制訂病例討論方法。將臨床病例作為問題思考的主線,采取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方式進行臨床教學。首先選擇和觀察病例,再進行病例導入講座,實施病例講解和討論,最后進行全面總結。
第三步,開展病例討論課程。將病例導入式教學法的實施方法和意義、口腔修復科的基本概念以及實習結束后的考核方式詳細向學生講解,定期舉辦專題講座,每周一次,通過課后總結會分析討論學生表現(xiàn)以及臨床問題等。引導學生通過文獻檢索、教師指導、書籍查閱等方式解決臨床問題,在專題講座上陳述病例治療方案,旁聽者向發(fā)言者提問,教師在所有學生發(fā)言完畢后進行點評。
在實習前和實習結束后對實習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臨床操作能力以及病例分析能力進行測評,均為百分制,分數(shù)越高越好。實習后期向兩組實習生發(fā)放關于教學質(zhì)量的調(diào)查問卷,了解兩組實習生對各自教學模式的主觀評價情況。
實習前,兩組實習生理論知識成績、臨床操作成績、病例分析成績均較低,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習后,觀察組實習生上述3項成績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實習生各項考評成績(±s,分)
表1 對比兩組實習生各項考評成績(±s,分)
注:與對照組實習后相比,*P<0.05
組別對照組病例分析成績61.26±2.79 76.16±1.57 62.13±2.68 92.28±1.54*時間觀察組實習前實習后實習前實習后理論知識成績60.34±3.25 73.25±2.57 61.39±3.59 88.64±1.67*臨床操作成績62.39±4.16 74.19±2.58 63.14±4.59 91.37±1.26*
觀察組實習生認為本組教學法可提高學習興趣、集體意識、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臨床操作能力的人數(shù)多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 2。
表2 兩組實習生教學模式主觀評價結果[n(%)]
口腔修復學中需要學習的修復材料種類、修復體類型較多,需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有效結合,初次進行臨床實習的學生缺乏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應變能力以及臨床經(jīng)驗[3],在實習過程中,教學時間和帶教教師的自身水平、帶教方式均會影響教學質(zhì)量,與學生雙向溝通知識點的難度較大[4]。為了提高臨床教學質(zhì)量,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案十分重要。
傳統(tǒng)教學法采用口述口腔修復學理論知識的方式,無法將其與實踐操作有效結合,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的難度較大,學習氛圍比較沉悶,學習積極性不高。傳統(tǒng)教學法的基本步驟是教師講授、學生觀摩以及操作練習,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5],接納知識的過程比較被動,容易出現(xiàn)對重要知識點理解不透徹或理解錯誤等不良情況[6],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受到影響。
病例導入式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中心、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模式,應用在口腔修復學臨床教學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通過交流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口腔修復學實驗課堂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驗緊密結合,能夠彌補理論課時少的不足,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而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還可共享學習成果[7];帶教教師進行知識補充,進一步增強學習效果。需注意的是,在口腔修復學臨床教學中應用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例如教學環(huán)境、教師資源等[8],帶教教師實施病例導入式教學法需將以往按章節(jié)開展口腔修復學教學的習慣轉變,在課堂中通過拋出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獲取更加全面的知識。此外,病例導入式教學法的實施還需具備充分的信息資源[9],保證學生快捷、全面地獲取所需資料。
表1顯示,實施病例導入式教學法的觀察組在實習后的理論知識成績、臨床操作成績、病例分析成績均高于接受傳統(tǒng)教學法的對照組(P<0.05)。對兩組學生進行教學模式主觀評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觀察組實習生認為病例導入式教學法可提高學習興趣、集體意識、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臨床操作能力的人數(shù)多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病例導入式教學法應用在口腔修復學臨床教學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臨床操作能力、病例分析能力,可促進學生充分掌握理論知識,效果十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