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樺,崔榮榮
?
民國時期旗袍紋樣的裝飾圖形表現
王蔚樺,崔榮榮*
(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以民國旗袍紋樣的裝飾圖形作為研究對象,據現有研究中缺少的紋樣裝飾圖形為中心點,通過對江南大學“傳習館”豐富的旗袍服飾和書籍圖片考察以及文獻資料相互印證的方式,在造型語言的特征、文化內涵與裝飾藝術等方面對民國時期旗袍中具象形圖形紋樣、抽象形圖形紋樣進行分析與探討,為現代旗袍設計提供參考。
民國;旗袍;紋樣;裝飾
旗袍被視為最能體現東方女性儀態(tài)及氣韻的傳統女性服飾;而民國旗袍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視覺感受,其文化底蘊濃厚被視為中國傳統服飾的璀璨瑰寶。旗袍是中國服飾文化的一面鏡子。中國服飾與世界人類服飾一樣,具有悠遠的歷史文化韻味,而且也是人類文明與世人審美文化最早的物態(tài)化形式之一;旗袍作為世人眼中最能體現東方女性儀態(tài)美的服飾,同樣也是中國傳統女性展示自我風采的重要途徑。旗袍從一個微觀的角度記錄了中國20世紀上半葉社會藝術發(fā)展的趨勢和審美視角的流變,同時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蛻變過程。
在中國古代服裝史上,旗袍形成了兩種最基本的服裝形制:兩段式和連體式。旗袍最初起源于滿族傳統袍服,并且旗袍在清朝時有了雛形。這個時期的旗袍樣式和風格都比較簡單,男女老少衣著區(qū)別不大并不多樣化,唯有受到季節(jié)和氣溫變化的影響在旗袍的厚度和用料上進行區(qū)別。這個時期的旗袍掩蓋了女性獨特的曲線美,只是被視為御寒之物,并不講究服飾細節(jié)的裝飾。辛亥革命后,近三百年的封建專制王朝被推翻,清代旗袍退出了歷史舞臺[1]。發(fā)展到20世紀20至40年代的民國時期是中國女性服裝的黃金時代,當時的中國社會正經受著戰(zhàn)火的洗禮,受西方藝術文化思潮的影響舊式的袍服發(fā)生了質的改變。各式各樣的民國改良旗袍成為這個時期女性的標志性服飾,并且成為這段時期服裝史上最突出的亮點。從旗袍的發(fā)展軌跡來看,裝飾的視覺特征變化是旗袍本身的發(fā)展趨勢,它代表著一個時代歷史文化的變遷;在旗袍前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民國旗袍奠定了中式旗袍的主要結構輪廓與裝飾藝術格調,在完成了款式的轉型后更彰顯出旗袍最具符號化的視覺特征。
從旗袍紋樣的形式內容著手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時期都擁有獨具特色的代表性裝飾紋樣。比如殷商時期出土的玉器,外部以斜紋菱形的幾何圖案織物進行包裹,而漢代變演變?yōu)樯鷦踊顫姷脑茪饧y和水織紋,至三國時期,構圖清新的忍冬紋和變形花卉的組合形式又頗為盛行,唐朝時期的“陵陽公樣”,北宋時的“李裝花”,南宋時期的“藥斑布”,明清時期的車轉法、丁字連鎖紋樣等,這些紋樣都題材多變,極具有民族特色[2]。各式旗袍,流波微轉,巧笑倩兮,把女性的柔美展現到極致。民國旗袍紋樣的圖案繽紛多樣化,其意義寬泛多樣。清代織棉品種甚多,在裝飾紋樣的運用上,該時期的旗袍紋樣有繁多且復雜的門類設置,而十二章紋為皇帝穿用的標記,龍袍整體構圖規(guī)范,立水采用上下豎針的走向。平金龍的鱗片成魚鱗狀并有重疊,彩云頭、無云尾,是典型的嘉慶、道光時期蘇繡風格的龍袍。民國時期的旗袍將舊式旗袍厚重死板的缺陷剔除,該時期的旗袍紋樣已恢復旗袍裝飾紋樣的本性,不再具備任何政治化的寓意(如圖1圖2),迎合了民國時期大眾流行的自由簡練審美準則。
圖1 民國早期長袖旗袍
圖2 改良旗袍
聰慧的中國人不但創(chuàng)造出了令世人驚喜的絲織品,而且用各種顏色的絲線通過各種方法秀出想要的圖案,這就形成了刺繡。刺繡往往飽含從傳統民俗的文化觀念中濃縮而來的文化內涵,人們將文化觀念和情感,用諧音,取義,象形等手法,通過織花、印染、刺繡等工藝技巧表達成豐富多彩的裝飾紋樣,刺繡也因此逐漸成為旗袍紋樣的重要表現手法。這些裝飾紋樣圖案在民眾中達成共識,被賦予了相應的文化內涵和美好意愿,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感念并且世代相傳。傳統的民族服裝所具有內斂含蓄的性質,符合中國人崇尚和平、天人合一的思想。要說這些服飾思想的起源,“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先輩所推崇的一種美德,這反應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求含蓄、婉約,沒有過分刻意的造型。旗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國字號招牌,像男性對待中山裝一樣,深受廣大女性所追捧。在電影《花樣年華》中,所出現的旗袍全部選用了不同花色的布料,合體的剪裁將女主角的身材顯得格外玲瓏有致,充分體現出了東方女性獨有的溫婉風韻之美[3]。民國旗袍以其流暢、蜿蜒的曲線輪廓和裝飾紋樣造型語言,不僅展現出了視覺張力,更突出了其別致優(yōu)雅的特性。
圖形的字面意思指的是傳達信息、意圖、概念的視覺圖像,有視覺傳達的功能,圖形也是一種裝飾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美術形式。細觀旗袍紋樣的圖形圖案,從可識別性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具象圖形紋樣和抽象圖形紋樣兩種,這兩種形態(tài)的紋樣分別用來表現不同的裝飾效果。
具象形紋樣是通過對自然,生活中的具體物象,通過對事物實際形態(tài)的模仿,來刻畫出的寫實形態(tài),并且還原出所想要表現事物的真實細節(jié)和本質特征。如果將民國旗袍紋樣中的具象圖形再細分的話,還可以分為以高度寫實技法來表現紋樣秀氣溫婉特征的一類和表現手法相對來說更簡約化,著重表現其靈動、自由特性兩類[4]。為了符合民國時期自由大膽的審美風尚,人們將民國旗袍上裝飾的紋樣進行了簡化,改變了復雜的形態(tài)特征與視覺成像,將很多瑣碎的裝飾都省去了,表現成簡單大方的形式。在研究圖形紋樣時發(fā)現所用到的“寫實性技法”時,需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別,西方繪畫更注重還原客觀事物的立體感,而我們所研究的技法,主要體現在中國傳統的寫意性表現上,象征性和寓意性在此類圖像中更為重要。傳承至今的傳統的花卉紋樣就是寫實化具象形紋樣的典范,曾經在民國旗袍紋樣設計中被大量運用。在江南大學傳習館收藏的旗袍中,可以在很多旗袍紋樣設計上都看到了中國傳統“寫意性技法”的影子(如圖3、4),例如圖四旗袍上裝飾的紋樣是中國典型的花卉紋樣,這件旗袍上裝飾的紋樣每一處細節(jié)都被挑出來配以色彩修飾,這與清代旗袍的寫實特征紋樣同樣是以嚴謹而理性著稱。
在花卉具象形圖形中,菊花圖案寓意健康長壽,其細密的葉蓉、飽滿的體態(tài),就適合用高度寫實的手法來表現,其設計對植物的自然形態(tài)進行了完好的保留,又將和諧美觀的韻律融入進了它們的裝飾視覺中?!罢壑ā钡膱D形是菊花圖案中常用在深色底紋旗袍袍身上的裝飾紋樣,從宋代開始運用“折枝花”的圖形在服裝設計中,清朝時又被繼續(xù)沿用在袍服上,而后又被用在民國旗袍中[5]。折枝花紋樣中以大菊花形象最為寫實生動,細節(jié)勾勒的非??b密精巧,將菊花盛開時的美感描繪的極具真實感,與周邊的小花相襯益彰形成一團組合的花形紋樣,視覺效果和煦,營造了一種舒適流暢的感官體驗。
圖3 無袖短款旗袍
圖4 長袖改良旗袍
在20世紀20年代時,興起了一股裝飾藝術運動的風潮,這時期紋樣的設計對曲線與直線、抽象圖形、幾何圖形做出了詳細的詮釋。從圖騰中提煉出的簡單幾何造型,這類圖形隨著西方思想文化的到來,也隨之傳入中國。民國時期,旗袍已成為一種主流,在旗袍上廣泛的出現了這些新鮮而奇特的幾何圖案,人們也很快地接受了這類圖案風格,并且迅速成為當下的一種時尚。區(qū)別于形式真實細膩具象圖形的是抽象圖形,在傳習館收藏的民國時期旗袍上我們發(fā)現了一些形態(tài)奇特的圖形紋樣(如圖5、6)。我們通常將不能歸類為具象圖形的紋樣元素歸類到抽象圖形的范疇中,而抽象圖形形態(tài)則是從具象圖形發(fā)展而來的。
圖5 幾何圖形長袖旗袍
圖6 幾何圖形短款旗袍
從裝飾效果來,抽象圖形紋樣對于直觀大氣的人為形態(tài)有著較好的表達效果,干練又獨立的人物性格,通過幾何圖案硬朗的線條得以充分體現。民國旗袍中常常會出現一些特征多變的紋樣,其表面花瓣狀,細葉狀等形態(tài)不一的紋樣形式,不僅帶給我們多重藝術想象,也同時展現出抽象形裝飾紋樣模棱兩可、捉摸不定的多變特征。線的形態(tài)表現在民國旗袍的紋樣裝飾上是最為簡單直接的,線形抽象圖形是最天然純粹的紋樣圖形,這恰恰與民國旗袍純粹的設計主題相得益彰。在已出土的絲織物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中國絲織物品中最早被運用的圖形紋樣就是抽象圖形紋樣,其主要以幾何的形式呈現,往往是以點線面為基礎,利用線條的排列呈現三角形、梯形、長方形等幾何圖形,并在連續(xù)反復、交替重疊的后期處理下,呈現出視覺效果各不相同的單獨形態(tài)[6]。在一些設計中也不難發(fā)現幾何圖形與其他具象形態(tài)的圖形組合成的紋樣。通過研究圖6的旗袍,可以發(fā)現它上面的裝飾紋樣就是由多邊形、圓形、菱形等五款不同的多邊圖紋在反復交替重疊后表現出的形態(tài);除了其結構工整、組織嚴密而規(guī)范的視覺特征外幾何形紋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對稱性和連續(xù)性。
自民國旗袍盛行后,紋樣中常見的“骨式圖”紋樣在形態(tài)的布局上,被填入器物、動物、植物等美觀的圖形紋樣,或直接填入正方形、菱形、圓形、多邊形等幾何圖形,使其更加層次鮮明。此外,受外來藝術文化影響,民國旗袍在裝飾時,敢于引用西方抽象圖案中的幾何紋樣,因此擺脫了傳統審美的束縛,以一種概念化的形式,通過一系列自由交錯、疊加,無規(guī)律的進行排列,民國旗袍崇尚自由、簡潔的裝飾藝術特征,通過這種抽象化結構形態(tài)的展現,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樣的裝飾視覺體驗[7]。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一件服飾已不再是蔽體保暖的工具,其獨特的款式、顏色、紋樣往往蘊含著一個時代獨有的大眾審美觀念,并深刻的反應出這個時代的思想文化水平。在旗袍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民國是最為鼎盛的時期,在國人眼中,旗袍儼然已經成為民國時期的經典象征。我們可以從民國旗袍發(fā)展和變遷中,看到該時期大眾文化和生活的縮影。在研究后我們發(fā)現民國旗袍的裝飾紋樣對其地位的奠定功不可沒,這期間旗袍用多樣化的裝飾手法使旗袍樣式變得尤為多姿多彩。尤其是旗袍服飾在發(fā)展到一定高度后,人們對旗袍紋樣的美觀性及適用性也更為關注。該時期旗袍裝飾設計的發(fā)展過程,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研究我們汲取了許多靈感和優(yōu)秀的設計,在當代服裝設計中,能夠將這些元素與現代流行趨勢相結合,我們就能設計出更優(yōu)秀,更具文化內涵的服飾。由于近年中國國民懷舊情緒的持續(xù)升溫,國家對傳承傳統藝術文化的呼吁,民眾對于傳統文化與傳統藝術中所蘊涵的物質價值及精神價值的重視程度正逐步提升。作為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致縮影,旗袍也讓許多女性對其懷有深深的依戀和憧憬,男性也覺得身穿旗袍的女性有著獨特魅力。這不僅體現了現代大眾對過去生活的憧憬,也體現了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但由于旗袍的實用價值的種種因素,民國時期的旗袍盛景已經一去不復返。
我們研究品評民國時期旗袍紋樣的視覺藝術造詣,肯定了一組組依附在絲織物表面的圖案紋樣設計。相較于其他服裝裝飾設計載體而言,別具時代風格的紋樣設計,使民國旗袍脫穎而出成為一代經典。服裝上紋樣的設計需要兼具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和其精神喜好,而旗袍紋樣本身的視覺形象所散發(fā)出的吸引力是俘獲人們情感的主要原因,這同樣是當代裝飾藝術設計所應牢記的準則。
[1] 魏宏音.試論民國旗袍紋樣的裝飾特征及表現[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2] 王受之,馮達美.二十世紀世界時裝[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6.
[3] 張虹.花卉植物元素在旗袍與和服飾圖案中的應用比較[J].絲綢,2014,(9):57.
[4] 伏耐.ArtDeco影響下的當代女裝設計研究[D].大連:大連工業(yè)大學,2014.
[5] 張丹櫟.民國旗袍的裝飾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2,(10).
[6] 崔榮榮.漢民族民間服飾[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4. 129-131.
[7]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1. 19.
[8] 李勁竹.民國時期旗袍演變所見海派文化[J].新西部(理論版),2012,(11):87.
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Cheongsam Patter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NG Wei-hua, CUI Rong-rong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
Cheongsam is regarded as the traditional female dress which can embody Oriental female's appearance and charm. The cheongsam sty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gives a pleasing visual sense, and its cultural heritage is regarded as the resplendent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The authors mainly take cheongsam decoration patter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its research object, "ChuanXiGuan" in Jiangnan university has rich Cheongsam pattern document to classify this rese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modelling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decorative patterns, this article aim to study the Chinese dress pattern in the clothing decoration design performanc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eongsam; pattern; decoration
崔榮榮(1974-),男,教授,研究方向:服飾文化.
國家社會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15AG004).
TS941.7
A
2095-414X(2018)04-0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