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濱州實驗學校(256600)
在學習梯形前,學生接觸了一些基本的四邊形,對它們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尤其是對四邊形的邊平行、垂直的特性有著深刻的認識。而對梯形的形狀、特征,學生也有一個整體大概的認識,但是具體到梯形的定義、各部分名稱以及與平行四邊形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卻知之甚少。
給學生的認知現(xiàn)狀與規(guī)律“把脈”后,就應該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一次性展現(xiàn)可供學生學習的全部材料,引導學生“提取”出梯形后,開展各類操作活動,讓學生對梯形意義的掌握更深刻,并對整個四邊形體系有全局性的認識。
從可觸摸的長方形和梯形道具,到三維立體動畫演示,再到只提供一條線段讓學生補充畫完梯形,這是本課對教材進行從內容到形式的加工與改造。豐盈的素材,釋放了更大的探究思考空間,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透過表象,直抵本質,學會用數(shù)學思維去觸探未知世界。
【教學片段】(1)分辨。
師:從圖1中選出梯形,并說明理由。
圖1
(2)畫一畫。
在圖2中,以DC為任意一邊畫一個梯形。
圖2
(3)折一折。
提供平行四邊形紙片,引導學生探討折法。
師:能折成兩個直角梯形嗎?能折成兩個全等的梯形呢?能發(fā)明更多的折法嗎?
通過分層反饋,梯形的特點被提取并“輸入”學生的頭腦,學生學會正確辨識梯形性質。這樣,通過觀察、類比等思維活動,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課上,當學生在第一次操作中察覺出梯形的特殊性時,教師利用課件操作旋轉三角形(如圖3),并拖拽交疊部分,這樣旋轉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平行邊的穩(wěn)定性和非平行邊的活動性。第二次旋轉時更換了旋轉對象——改為旋轉長方形(如圖4),此時非平行邊保持固定,平行邊靈活轉動。通過交互旋轉,平行邊和非平行邊相對運動而又始終連接,梯形的本質屬性得以突顯。
圖4
圖3
第三次操作中,學生以DC為邊畫出梯形后,教師提問“能畫多少個”,勾畫出梯形的多視角圖樣。在辨析的過程中,學生對梯形的認識由孤立靜止變?yōu)檫\動多元。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開展用平行四邊形折成梯形的操作活動,徹底打通各個多邊形之間的隔層。
在實踐操作中,教師應強化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平移梯形的上或下底邊,引導學生感知同底等高梯形的無窮性,滲透平面圖形等積變換的數(shù)學思想。又如,對折平行四邊形時,將其折疊成多個其他圖形,通過等面積分化,滲透面積推導方法。再如,旋轉重疊時,當梯形的上底逐漸縮短至0時,梯形突變?yōu)槿切危斎切蔚摹绊旤c”擴散、延伸、漸變至和底邊等長時,三角形“變異”為平行四邊形,這過程滲透了量變引起質變的數(shù)學思想。
總之,教學平面幾何圖形時,教師理應做到課前有宏觀預設,課中有知識本質突破,課后有數(shù)學思想的延展,應設計豐富多元的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全面、發(fā)展、運動地認識圖形,從而發(fā)展良好的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