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傣族舞蹈的審美內(nèi)涵,以及對高校教育的思考,是舞蹈研究當中十分重要的問題,而這樣的研究是以傣族舞蹈在歷史上形成的類型劃分,而本文的選題背景在于,當代舞蹈領域對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蹈資源的挖掘越來越多,對傣族舞蹈的劇目表演,以及對傣族舞蹈背后的文化成因關注同樣越來越密切,而傣族舞蹈獨特的審美風貌具有成為理論研究范式的可能性。我們在討論傣族舞蹈的審美內(nèi)涵時,并不是局限于審美內(nèi)涵的現(xiàn)存狀態(tài),而是討論審美內(nèi)涵對于傣族舞蹈和少數(shù)民族舞蹈的當代意義,尋求舞蹈對于未來發(fā)展的借鑒可能性。
關鍵詞:傣族舞蹈;審美;文化內(nèi)涵
一、傣族舞蹈的審美文化內(nèi)涵以“孔雀舞”為例
在藝術發(fā)生學的意義上,孔雀舞是一種“仿生學”的舞蹈,“孔雀舞”在傣語中稱為“嘎洛涌”、“煩洛涌”或“嘎楠洛”,直譯過來就是“孔雀跳”的意思。而為什么說孔雀舞是一種仿生學的舞蹈呢?因為傣族舞的舞蹈動作的“模仿”性質(zhì)是非常強的,而且此種模仿的技藝是非常高超的,舞蹈演員在跳孔雀舞時,其實就是在表演孔雀本身,是把人的身體當做孔雀的身體來展示,這種“仿生學”舞蹈在中國西南諸民族中雖然是多見的,但傣族的孔雀舞乃是仿生學舞蹈中的翹楚。
而為什么“孔雀”成為了舞蹈的表現(xiàn)對象,傣族的“孔雀舞”背后有著怎樣的起源故事呢?關于孔雀舞的起源主要有兩種傳說,在傣族人信仰的小乘佛教內(nèi),有一次佛祖正在召集眾人做佛事,場面非常的宏大,此時有一對人面鳥足的動物前來圍觀,在眾人的矚目下,人面鳥足的動物翩翩起舞,非常地優(yōu)美,贏得了眾人的贊譽,佛祖意味這生得如孔雀般的動物是專門為做佛事而來,而此鳥會感通佛法的靈性,是一種吉祥之物,此后,孔雀在傣族人的文化中就作為專門為做佛事而存在的動物了,人們在佛事或節(jié)慶時,都會跳起“孔雀舞”以示慶賀;而另一種傳說也是充滿吉祥之意的,傳說在傣族居住的森林中常有妖怪出沒,擾民不安,佛祖排出孔雀進行打擊,孔雀機智地將妖怪引入沼澤地,并將其淹死,人們從此獲得了安居的生活,同時“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了感恩于孔雀給人們帶來的吉祥,人們以后就在節(jié)日中跳起“孔雀舞”了。
所以不論是哪個傳說,孔雀作為一種“吉祥”的象征是深入傣族人的心胸和藝術中的,人們?yōu)榱碎L此以往地獲得此種吉祥,就用一種“擬物”的方式盡力模仿孔雀的一舉一動,所以在傣族舞中形成了婀娜多姿的舞蹈形態(tài),比如表演者經(jīng)常頭戴尖塔盔、身穿孔雀羽紋衣,系上孔雀羽毛架子等道具,模仿孔雀飛翔、開屏、啄翅、抖翅、展翅、漫步、覓水、飲水、嬉戲等各種姿態(tài),而在舞臺之上的孔雀舞表演中,則形成了更加專業(yè)規(guī)范的“五位提腕手”、“四位攤掌立掌手”、“一七位按掌手”等手部動作,“掌式”、“孔雀手式”、“腿式”、“嘴半握拳式”、“扇形手式”等手勢動作;另外還有“踞步”、“起伏步”、“矮步”、“點步”、“頓錯步”等腳步動作,“柔肩”、“拼肩”、“拱肩”、“碎抖肩”、“聳肩”等肩部動作。所有的舞蹈造型都是盡力模仿孔雀的造型而來的,這種對自然所生的文化崇拜是傣族人富有傳說意味的舞蹈情結。
二、傣族舞蹈審美文化內(nèi)涵以“長甲舞”為例
傣族的“長甲舞”和泰國的長甲舞有一點點相似,舞者十指均佩戴有長長的金光閃閃的金色指甲,不同的是泰國長甲舞服飾雍容華貴一般都是祭祀的時候跳的舞蹈,而我們中國傣族的長甲舞相對比較素雅,但又各有各的美態(tài)。這種充滿了宗教秘儀色彩的舞蹈在傣族女生的優(yōu)美演繹之下,充滿了一種神圣的敬畏和美感。長甲舞的表演者通常為女性,女性表演者在舞蹈中會盡力展現(xiàn)女性特有的身姿和媚態(tài),讓人聚焦于舞蹈的細節(jié)之美,而且“長甲”顧名思義,就是舞者的十指上都“長”有精美的金色指甲,整個長長的向外翹起的金色指甲是舞蹈最有特色的的點綴。而在長甲舞的舞蹈動作中,也有很多傣族舞蹈中“三道彎”的特點,舞者兩腕由外向內(nèi)劃圓旋繞,或半蹲、跪下,或緩步前進,整個舞蹈都是緩慢輕柔富有連貫性的。并且舞者的舞姿透漏出一種宗教的儀式感和神秘感,整個舞蹈的場景構造和道具設計也都是富有佛性的,與其說長甲舞是一種民間性舞蹈,不如說它是一種宗教性的舞蹈。
長甲舞的審美內(nèi)涵也是小乘佛教的美學內(nèi)涵,用長甲舞的舞姿所營造出的佛教神圣感,是佛教教義的具象化的體現(xiàn),佛教抽象的教義和高深的玄思借助長甲舞體現(xiàn)出來,使得小乘佛教與長甲舞的關系呈現(xiàn)為“現(xiàn)象和本質(zhì)”。長甲舞使傣族舞蹈更加具有魅力,讓整個傣族舞的構成變得豐富多彩。
三、傣族舞蹈中的宗教審美文化內(nèi)涵
在整個傣族舞蹈審美意境的形成過程中——如上文所述——宗教文化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傣族歷史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以宗教文化作為舞蹈發(fā)展的基底,傣族人所信仰的小乘佛教在整個傣族的文化范疇內(nèi)是占有了很大的比重的,加之傣族人們所生活的云南高原與叢林地帶的特征,致使傣族舞蹈文化在結構上形成了以自身的地域條件為特征,來反應佛教文化的獨特審美理念??兹肝璧谋硌菥褪沁@種理念的展現(xiàn)手段,孔雀舞所包含的元素有“孔雀”、“傳說”兩種,孔雀作為一種吉祥如意的象征,是傣族人競相模仿的手段,這種“擬物”的表演方式,是從傣族的生活地域中取材的,因為在地域上的動物種類的親近,導致了傣族自身的舞蹈文化是以地域條件為基本出發(fā)點的,用“孔雀”作為舞蹈的造型也就成為了一種藝術發(fā)生學上的可理解事件。而因為佛教的部派劃分已經(jīng)從小乘佛教的東傳,使傣族人在歷史上接受了小乘佛教“自覺圓滿”的教義,小乘佛教中提倡的個人修行與達致涅槃的超度之境,使整個傣族舞蹈文化形成了一種內(nèi)向型的,著重關注于己身的精致文化。
所以,涉及到文化對舞蹈意境的建構時,就形成了一種內(nèi)視的,自足的,對自身有實在意義的舞蹈意境。比如在楊麗萍的《孔雀舞》中,我們很難分清我們與她誰是真正的欣賞者和體會者,因為她就是一只美麗的孔雀,或許是一只美麗的孔雀不經(jīng)意間飛上人類的舞臺,見到一切新事物的欣喜和好奇興奮的翩翩起舞。而且楊麗萍老師本人就是《孔雀舞》的最佳欣賞者,她自身擁有著對孔雀舞的欣賞角度,這種舞蹈意境只有在“自足”的欣賞人群內(nèi)給自己當做一只優(yōu)美的孔雀,才是能真正領會的。
參考文獻
[1] 張新華.傣族舞蹈的教學及思考.通道縣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 傅安輝.傣族民間舞蹈藝術[J].民俗研究,1995第一期
[3] 傅安輝.傣族民間舞蹈藝術的發(fā)展脈絡[J].民俗研究,1995第一期
[4] 蔡葒.傣族藝術特色初探[J].廣西民族研究,2004第二期
[5] 石霞峰.傣族舞蹈的文化意義初探[D].民族論壇,2010
作者簡介
李璇,出生年月:199408,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東省濟寧市,學歷:本科,單位: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2017級 專業(yè):藝術碩士舞蹈編導。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