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影視行業(yè)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nèi)蓬勃發(fā)展。字幕翻譯是連接觀眾和影片的橋梁,如何提升當下的字幕翻譯水平對影視行業(yè)的發(fā)展尤為重要。本篇文章選取曾在中美電影市場大獲成功廣受好評的《功夫熊貓》,分析其中文譯本,探究奈達的功能對等對影視作品字幕翻譯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影視;字幕翻譯;功能對等
隨著世界發(fā)展進程的加快,全球各項事業(yè)都步入了發(fā)展新階段,其中以影視為代表的文化展業(yè)亦是如此。隨著各國交流的深化,近幾年來,越來愈多的國外作品涌入中國市場,而中國的作品也在逐漸走出國門。字幕翻譯作為影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架起觀眾和影片的橋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質(zhì)量。關(guān)于字幕翻譯的理論方法有很多,各有其優(yōu)缺點。本文從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從詞語、語用以及文化的層面分析電影《功夫熊貓》的字幕翻譯,探索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字幕翻譯中的應(yīng)用。
一.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與電影字幕翻譯的特點
奈達在其1964年的著作《翻譯科學初探》中首次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的理論,指出:“翻譯就是在譯如語種復(fù)制與源語信息在語義和語體上最接近、最自然的對等”。在此處,“信息”不僅指語義信息,還包括文體信息、情景信息和心理信息在內(nèi)的所有源語文本信息的總和。隨后,奈達對動態(tài)對等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修改,“翻譯是在譯入語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首先是語義上的對等,其次是風格上的對等”,他把動態(tài)對等發(fā)展成了功能對等,強調(diào)要以信息接受者為中心,即“譯語中的信息接受者對譯文的信息的反應(yīng)應(yīng)該與源語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yīng)程序基本相同”。信息需要根據(jù)接受者語言上的需要和文化上的期待進行調(diào)整,以達到譯入語讀者和源語接受者對同一信息有相同的反應(yīng)。此外,意義的對等必須優(yōu)先于文體的對等,這樣才能達到對等效應(yīng)。
總而言之,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首次強調(diào)讀者了的重要地位,要求譯文從譯入語的角度來詮釋信息,即,同一信息,用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盡管接受者不同,但是卻產(chǎn)生基本相同的效應(yīng)。
我國杰出翻譯家英若城強調(diào)“作為戲劇翻譯,我們努力的方向還是應(yīng)該盡量使我們的觀眾能夠像閱讀和聆聽原作的人那樣得到同樣的印象”。因此,影視翻譯需要把握的原則是:保證譯入語觀眾對譯入語影片的理解和原語觀眾對原語影片的理解實現(xiàn)功能上的對等。
字幕翻譯屬于文學翻譯,但與一般的文學翻譯相比,有其突出的自身特點。首先,影視作品大多以觀眾的接受度為衡量電影是否成功的標準,它們大多以目標語觀眾為中心,旨在引起目的語觀眾的共鳴。其次,影視作品的語言大多具有通俗性的特點。影視作品的選材多來源于生活并且作品受眾人群廣泛,這要求譯文必須首先通俗易懂,即讓觀眾明白字幕的意思,其次再考慮雅俗共賞。再者,字幕翻譯有很強的時間限制。影視作品中字幕的播放往往與圖畫同步,觀眾需要在觀看圖畫的同時瀏覽與之相配合的字幕,因此觀眾每次僅有幾秒鐘的瀏覽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接受者無法像閱讀普通文學作品一樣慢慢分析理解,這要求譯本簡潔明了,符合觀眾的思維和認知習慣,使得觀眾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迅速明白字幕的意思?;谏鲜鎏攸c,奈達的以譯入語讀者需求為中心的功能對等理論適合于影視作品字幕翻譯的特點。
二、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功夫熊貓》字幕翻譯中的應(yīng)用
1.詞語層面
詞是組成詞組,句子,篇章的最小單位。由于不同地區(qū)的社會,歷史,文化特點不同,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在詞匯的使用上存在較大差異。恰當?shù)胤g詞匯是翻譯整個語篇的基礎(chǔ),是影響整個譯文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chǔ)。根據(jù)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要想使得譯入語讀者和源語讀者有相同的反應(yīng),譯者應(yīng)該從目標與中選擇有效詞匯,最自然,接近的方式能傳達出原文意思,讓目的語觀眾接受譯本。
例一:
Ooway:He will never fulfill his destiny nor yours.Until you left go of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龜仙人:阿寶沒法完成他的使命,也沒辦法完成你的。除非你能撥開眼前的迷霧。(看看這棵樹,我無法強迫它開花愉悅我,也不能在時機未至時使它結(jié)果。)
在影片中,烏龜仙人和師傅得知了太狼越獄的消息,烏龜仙人寄希望于阿寶,但師傅卻覺得他肥頭大耳,不懂功夫,根本不能成大器。烏龜?shù)恼嬲馑际谴髱熤豢吹搅搜巯碌男蝿?,被眼前看到的表面現(xiàn)象困住,未能看透現(xiàn)象背后的真理。雖然阿寶開竅較晚,與普通的習武之人差異大,但是他潛力巨大,前途無量,需要的正是師傅的潛心教導(dǎo)。相較于西方人說話坦率直白的特點而言,中國人說話比較含蓄內(nèi)斂。因而,在對話交流當中,他們經(jīng)常避免直接討論主題,而是使用某些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委婉語等更加婉轉(zhuǎn)生動形象地說明道理、傳達信息。這里翻譯成漢語時,運用了含有比喻意義的短語“迷霧”。這一詞語為大多中國觀眾所熟悉,用來指代使人捉摸不透、迷失方向的事物。這樣翻譯準確地傳達除了原文所要傳達的意思,且符合中國人的表達和接受習慣。此外,此電影圍繞中國武俠故事而制作,處處反應(yīng)了玄妙深奧的中國元素。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作品語言的哲理性和審美價值得到較大提升,很好的契合了電影的主題和風格。
例二:
本文用詞的另一大特點是多使用四字詞語。文中stuff of legend,travel the land等短語被翻譯成了形式統(tǒng)一的漢語的四字格:出神入化,浪跡天涯。與此相似,文中還有很多其他的四字短語,如,視同己出,諄諄教導(dǎo),初來乍到,還有一些具有武俠功夫色彩的成語如獨孤求敗,俯首稱臣等等。
四字格是漢語成語的常見形式,也是漢語使用者最喜歡的形式之一。四字詞語的使用時中國文學作品的一大特色。中國人注重語言的工整和對稱,古代就有以偶為佳的說法。另外,四字詞語大多平仄相間,很好的體現(xiàn)了語言的節(jié)律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需求。這里譯者刻意選取了漢語中常用的四字格形式,一則使得譯文簡潔精煉,符合字幕翻譯中對譯文長度的要求,二則符合中國觀眾的閱讀習慣,更容易使他們理解。而且,四字格的形式使得譯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一定的節(jié)律美,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
2.語用層面
語篇的意義不是單詞,句子的簡單疊加,還和語言行為發(fā)生時的情境有關(guān)。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語篇不僅僅表達了其字面意思,也會涉及到豐富的內(nèi)涵意義,比如,說話者通過語言可以傳達出特定的情感態(tài)度,或者流露出真正想表達的意思。而這些往往需要在理解語言表層意思的基礎(chǔ)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奈達認為,翻譯就是譯意,只有挖掘說話人真正的說話意圖,把深層的意思翻譯出來,接受語讀者才能正確理解譯文,達到與源語讀者相同的反應(yīng)。
例:
Shifu:You,flabby arms!…This ridiculous belly!
師傅:你瞧瞧你這大屁股,還有軟不拉幾的胳膊,這些贅肉可都嬌貴的很呢?還有這滑天下之大稽的肚子。
在作品當中,大師對他精心培養(yǎng)的徒弟給予厚望,希望他們可以成為“神龍武士”去對抗太郎。但是,在神圣的“神龍武士”的選拔儀式上,不會武功,甚至有些邋遢隨意的熊貓阿寶卻陰差陽錯被烏龜大師選中,成為“命中注定”的救世大俠,這是所大師萬萬不能接受的。在阿寶住進修行的地方后,師傅處處流露出對他的嫌棄和諷刺,并采取了多種辦法試圖想將他趕走。譯文并沒有把flabby直接翻譯成“軟弱的”,而是翻譯成了更加通俗甚至是有些俗氣的短語“軟不拉幾”。這一詞語為大多普通階層中國觀眾所熟悉,在使用時帶有很明顯的負面感情色彩,經(jīng)常反映出說話人對描寫對象的厭惡,嫌棄,輕視的態(tài)度。這樣的翻譯不僅僅是對阿寶身材特點的刻畫和描寫,更很好的將大師對熊貓極度排斥的心理表現(xiàn)了出來,突出了語言背后的說話者真正想要表達的諷刺意味,同時體現(xiàn)了字幕語言口語性,通俗性的特點。再者,譯文沒有把ridiculous翻譯成“荒唐”,而是翻譯漢語中文言文的格式“滑天下之大稽“。此翻譯模仿了中國古代作品中”冒天下之大不韙“這一為人們所熟悉的短語,使得譯文中國色彩濃厚,易于中國觀眾接受。這一翻譯譯文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說的是阿寶肥胖的肚子不僅會被周圍的朋友恥笑,更會被天下人恥笑。這生動地表達了大師對阿寶體型和外貌的不滿和諷刺意味。這些表達方式為中國觀眾熟悉,并且具有很強的通俗性,使觀眾能夠明白迅速地接收到說話者想表達的真正信息。
3.文化思想層面
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文化區(qū)域內(nèi)歷史和社會文化生活的反映,不同因而電影對白中的詞語經(jīng)常含有定文化信息,這種詞語被稱為文化負載詞語。奈達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一個相應(yīng)的文化,詞語意義也只能在其相應(yīng)的文化中找到。因此,語言的翻譯實際上也是文化的翻譯。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間由于歷史,地理,社會等因素存在差異,但在某些反面有相似或重疊之處,這為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要想達到譯入語接受者和源語接受者相同的反應(yīng),就必須找到兩者在文化思想層面的相通之處。譯者在分析原文時必須考慮每個翻譯單位可能的文化意蘊。
例:
Ooway:One often meets hi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師傅:看守加倍,兵器加倍,什么都加倍!確保太狼不會越獄。)
烏龜仙人:有言,子欲避之,反促遇之。
在作品當中,烏龜大師告知師傅他預(yù)言到太狼會成功逃獄,大師驚慌地要求監(jiān)獄嚴加看守。實際上,太狼從小深得師傅指點,而在獄中的數(shù)年磨練使他的功力更加強大。因而,逃出牢獄幾乎是確定的事,只是時間早晚問題。連大師自己都未必能戰(zhàn)勝太狼,加派一些普通獄卒無異于杯水車薪。烏龜仙人的話并不是在逃避,而是在告訴師傅要順其自然,接受會發(fā)生的事情。這一點與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譯文直接引用了道德經(jīng),使用了文言文形式的“子欲避之反促與之”這句話。這句話原出自道德經(jīng),原文是:“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老子在這本書中闡述了他的“無為”思想,意在告訴人們,該來的事情總會發(fā)生,人們應(yīng)該遵守規(guī)律,而不能強行干涉。譯文從中國觀眾熟悉的道家思想的角度出發(fā),傳達出烏龜大師的“順其自然,坦然接受”的智慧,使得觀眾更加深刻的體會烏龜仙人的思想和智慧,從而使譯入語讀者和源語讀者對同一信息有相同或近似的反應(yīng)。除此之外,該翻譯簡潔明了,符合字幕語言對譯文長度的要求,而且傳達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精煉簡潔的美,讓觀眾深刻領(lǐng)略和反思傳統(tǒng)文化思想內(nèi)涵。
電影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重要途徑。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字幕翻譯有助于打開國家間文化交流的大門,架起相互溝通理解的橋梁。文章以廣受好評的電影《功夫熊貓》為對象,從奈達的功能對等的角度分析其中文譯本的特點。由分析可以看出,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有效地使目的語讀者理解電影所反映的文化和情感信息,為字幕翻譯理論的選擇提供了參考,有助于更多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的制作。
參考文獻
[1]Nida,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上海外國語教育報,2014.
[2]管卓琳.功能對等理論下《功夫熊貓》的漢英翻譯.中國知網(wǎng),2018.
[3]強瑛.《功夫熊貓》字幕翻譯的歸化和異化策略.影視翻譯,2010.
[4]宋麗.電影字幕翻譯中幽默元素的翻譯策略.金田,2014.
[5]袁晨.從功能對等理論比較研究《功夫熊貓》的翻譯.劍南文學,2011.
作者簡介
符裕,1997.6,女,漢族,河南省許昌市,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外語學院英語師范方向2015級本科生在讀。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