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成果,是我們近現(xiàn)代教育史上得重要遺產(chǎn),是值得我們珍視、研究和借鑒的。本文展現(xiàn)了蔡元培當年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教育主張,能夠縷刻絲析其中所體現(xiàn)的教育思想,以使我們能夠得到啟迪,獲得教益。
關鍵詞: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一生的貢獻是多方面的,而在文化教育上尤為巨大。他作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國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驅(qū)者。他投身教育事業(yè)后,即明確要為革新政治而培養(yǎng)人才。民國建立后,他擔任南京臨時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和北京政府的教育總長,雖然時間很短,但已開始施展他改革中國教育的抱負。在他的倡議和努力下,初步建立了我國新式的、與共和政治相適應的教育體制。他的教育實踐與設想,涉及基礎教育、大學教育、社會教育、職業(yè)教育、女子教育、兒童教育等領域。當然,蔡元培最大的貢獻,是對北京大學的革新。他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后,積極倡導并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許和鼓勵不同學派發(fā)展的辦學方針,熱心引進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這樣的新派人物到北京大學執(zhí)教,使各種人才薈萃于沙灘“紅樓”;大力扶植各種學術政治社團,培養(yǎng)了學術研究、思想爭辯之風,使新思潮新思想在這里應運而生;實行民主辦學,教授治校,對學校領導體制、學制與課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京大學成為人才輩出的最高學府。經(jīng)過整頓和革新,把一個陳腐的“封建文化營壘”改造成為生機勃勃的“新北大”,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搖籃。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革新,其意義已經(jīng)遠遠超出一個學校的范圍,而影響到整個文化思想界。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女性一直受到“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束縛,一直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在封建思想十分濃厚的時代,在女性還處于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在道德、文化、社會的一切方面都受到嚴酷的禁錮的時候,蔡元培大膽的挑戰(zhàn)封建倫理,提出了“女子不學,則無以自立”、“造就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亡”等嶄新的女性教育思想,為女性的真正解放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他重視女子的知識教育、重視女子的體育教育、強調(diào)女性完全人格的培養(yǎng),以女性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為目標,以“養(yǎng)成女性高尚之品行,造就共和國健全之公民”作為國家興隆的途徑和條件,他的《在愛國女學校之演說》指出:“至民國成立,改革之目的已達到,如病已痊愈,不再有死亡之憂。則欲副愛國之名稱,其精神不再提倡革命,而在養(yǎng)成完全人格......造就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謂愛國矣。完全人格,男女一也。”當今社會,不少女性奉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這是對社會進步的極大諷刺。
那么,蔡元培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能夠超前的提出女子教育這一思想,其成因有哪些呢?
1,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
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與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尤其母親的影響更為顯著。蔡元培20歲前,其母周氏付出了大量心血。這位中年喪夫、七個子女不幸夭折其四的母親,含辛茹苦地拉扯三個兒子。她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常以“自立”、“不依賴”來教育孩子,對好學而又悟性很高的蔡元培要求更為嚴格。晚上,當年幼的蔡元培在燈下做功課的時候,她的母親常常陪坐到深夜;作為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母親,蔡母也十分重視孩子待人接物的培養(yǎng),教育孩子與人交往要誠懇而嚴謹。
蔡元培對母親終身敬仰。母親去世后,蔡元培執(zhí)意按照“寢苦枕塊”的古制,星夜守護在母親的棺木前;居喪期尚未過去,其兄為他訂婚,蔡元培覺得這是對母親的不孝,堅決取消婚約。早年的蔡元培對母親的困難、人格、教育方法諸方面都有深切的感受,對母親的愛逐漸升華為一種理智的觀念,為他日后倡導女權、注重母親在教育中的作用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礎。
2.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
蔡元培很早就開始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在五歲時就入家塾讀《百家姓》、《神童詩》、四書、五經(jīng)等,以后又閱讀了《說文通訓定聲》、《日知錄》等書籍,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使蔡元培對于歷史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實有深刻的體會,成為他日后為女權吶喊的重要思想來源。
俞正燮,字理初,是清乾隆、道光時期的學者,被人贊譽為既有“宏通淹雅之才”,又有“陳古刺今之識”。與根深蒂固的封建倫理觀念不同,俞氏在他的《癸巳類稿》中揭露了千百年來的女性的不平等現(xiàn)實,抒發(fā)了男女平等的啟蒙思想,被視為“發(fā)千載之覆”的議論。他的《癸巳存稿》、《節(jié)婦說》、《貞女說》、《妒非女人惡德論》、《女子稱謂貴重》等著作,也對千百年來歧視婦女的道德、風俗、觀念提出大膽的異議,從人道的角度來論證舊道德的“非人性”,啟迪人們改變這種不公平的現(xiàn)象。
俞氏的這些思想給蔡元培很大的啟發(fā),他在《我青年時代的讀書生活》中稱贊俞氏的“男女平等的思想”,蔡元培在晚年還說:自十余歲即接觸俞氏著作,“深好之,歷五十年而好之如故”。正是通過俞正燮等學者的著作,蔡元培對于中國古代女性的地位、痛苦有了深刻的了解,很早就立志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狀況,為女性獨立于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3.西方文明的借鑒
1907年至1926年的二十年間,蔡元培曾先后五次到歐洲游學考察,其中三次留學德國,居留國外近二十年。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從胎教到母教,從事業(yè)教育到完全人格教育,都包含了他對西方教育制度和思想的借鑒、吸收與發(fā)展。
在20年的留學生涯中,蔡元培廣泛涉獵哲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文學、民族學、人類學、史學等諸多領域,還深入考察各國的教育制度和人文文化。在蔡元培看來,西方文明國家中,女性像男性一樣受到社會的尊重,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樣從事社會職業(yè),女性可以和男性同校學習,與舊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說:“歐美人承認男女的交際……實際上男子尤特別尊重女子,斷不敢稍有輕率的舉動……近來女權發(fā)展,又經(jīng)歷了歐洲的大戰(zhàn)爭,從前男子的職業(yè),一大半都靠女子來擔任。此后男女間互助的關系,無論在何等方面,必與單純男子方面或單純女子方面一樣。我們國里還能嚴守從前男女的界限,逆這世界大潮流么?但是改良男女的關系,必要有一個養(yǎng)成良習慣的地方,我以為最好是學校了。外國的小學與大學沒有不是男女同校的。美國的中學也是大多數(shù)男女同校?!笨梢哉f,他的留學經(jīng)歷是他后來極力倡導男女平等,主張女性走向社會,參與各種社會和政治活動的重要思想來源。
4,受時代的影響。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得傳統(tǒng)教育有了男女的嚴重差異,女子教育只是男子教育的附屬和一種近似冠冕堂皇的幌子,在如此大環(huán)境下,女子所謂的“閨閣“式的教育,其內(nèi)容不過《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以及類似《女兒經(jīng)》《女四書》等封建讀物,在教育層面依然使女子安于封建禮教的束縛。然而晚清隨著封建社會收受了來自自身以及外部的種種挑戰(zhàn)后,封建思想也逐漸開始松動,關于女子教育的思想開始萌發(fā)并發(fā)展開來。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戰(zhàn)爭,從維新派到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都對女學或多或少,或淺顯或深入的提出了一些看法。鴉片戰(zhàn)爭震碎了天朝美夢,甲午戰(zhàn)敗,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兵敗的深層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教育救國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而在西方“天賦人權”“男女平等”思想的影響下,女性也開始覺醒,認識到主體意識以及女子教育對女子解放的關鍵性;另外西方教學在中國興辦女子學校,啟發(fā)了先進的中國人。這就是蔡元培所處的時代,他從思想和實踐兩個層面推動婦女解放和女子教育的發(fā)展,從理論上賦予女子教育深刻的內(nèi)涵,并把他一系列的主張貫徹到實踐中,在北大開中國男女同校之先河。
作者簡介
張若一(1993—),女,漢族,山東省濟寧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聊城大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