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西南——喝了龍王水、泡了溫泉、咫尺緬甸。水很清、很甜,洗滌出歲月靜好;山很長、很綿,纏綿成綿延翡翠;人很爽、很烈,一杯烈酒一鋤頭。
在未踏入這片土地以前,我的初始印象里都是從書本里看到的和道聽途說的。翡翠、鮮花、普洱茶和煙草是我腦海里對云南整體印象的標簽。隨著七天的走走看看,這些標簽式的感覺都被沖淡了,留下的念頭是下回有時間我會再來好好走一遍。
我是趁著寒假的空擋來的,飛機落地就入了團。對于一個昨天還處在天津的冬天,出入都帶著口罩去隔離霧霾的我來說,一走出機場在空氣的沐浴下就感覺很舒服。第一天的行程是從昆明前往瑞麗,交通工具是乘坐大巴。在大巴上,一邊欣賞窗外滿屏的藍、成片的云和連綿的綠,一邊聽導游講述茶馬古道、甸緬公路和丁紹光與玉罕的愛情故事。
導游是一個性情較蠻的彝族姑娘,氣場跟她不足一米五的身高成反比,我們都叫她阿詩瑪張。后來在大家都熟了的情況下,她跟我們說了她的經(jīng)歷。她是山里的孩子,母親是彝族姑娘,父親是傣族漢子。她是他們家的老四,在她們那里重男輕女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在上完初中她就下來了,正常的模式是料理家務(wù)和準備嫁人。阿詩瑪張帶著一股擰兒勁在買完票兜里只剩下二十塊錢的情況下就到了昆明。后經(jīng)歷了保姆、賭石服務(wù)人員,最后才從事的導游的工作,在昆明定了居,嫁了人。而且現(xiàn)在我手機里還存著阿詩瑪張的手機號,她參與主辦了一個向山里捐贈衣物的志愿者活動,因為現(xiàn)在山里還有許多孩子沒有厚衣服過冬。在剛開始聽說這一情況的時候,我的感觸還不是很深,只是覺得心情微酸,而一周下來當在一個云南還稱不上苦的地方看到還算涼的天氣里,接觸到的小孩子都穿的滿腳的涼鞋的時候,我才真正被觸動道。并且到了瑞麗,我隔著一層紗網(wǎng)眺望了一眼那邊的緬甸,瞬間似乎穿越到了七八十年到的中國,滿眼的土色,豎著兩兩三三的電線桿子,一個婦人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將手伸過鐵網(wǎng)子朝著旅客伸手要錢。
后來又輾轉(zhuǎn)梁河縣,最后到了騰沖。首先去的是一個特別原始的村莊,一進去就看見了一些老人圍在河邊用一種狀似稻草的東西去搓洗一種長得像藕的身上的泥土,頓時有一種歲月靜好的美感。隨后參觀了一處老宅子,在通往老宅子的路上,發(fā)現(xiàn)腳下的路的紋理一分為二,右邊的路是用大理石砌成的,且更為寬一些;左邊的路是用磚頭平鋪而成,相對窄一些。導游隨后解答了我的疑惑,告訴我右邊的路是留給長者老人走的,中國自古有“右為上”的傳統(tǒng),雖然經(jīng)濟相對落后,但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在這里代代相傳,我頓時覺得腳下的每一步都帶有一種莫名的崇敬之情。到了老宅,一進門是一個一人高的和門參不多等長等寬的木頭,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這塊木頭已經(jīng)滿是老人臉上的那種溝壑縱橫之感,木頭的中心鑲嵌著一塊非常大的和氏璧,原來是宅子主人讓自家孩子犯錯時面壁思過之用。隨后進入里面參觀,隨處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就像孔子言傳身教的去講述儒家學說一樣,肅然起敬之感油然而生。就連一向聒噪的妹妹都挺著腰,抿著嘴像在學校每周一參加升旗一般。隨后就是自由活動時間,我走出了老宅在這個原始的村子里這走走,那瞧瞧,仿佛自己穿梭千年感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偶有戴著蓑立,牽著水牛的大漢;老樹的綠蔭下,孩童坐在地上手里拿著雜草編成各種樣式的螞蚱;拄著木棍的老奶奶雖步履蹣跚,但落到大理石上的每一步都貌似鏗鏘有力。當我駐足在這片天地之間,整個人感受到的是十足的踏實。
隨后爬了“騰沖熱海”,一下客車,我們便在賣串雞蛋的當?shù)毓媚锬琴I個四個生雞蛋,目的是為了爬到景點處,把雞蛋放入天然溫泉的大滾鍋內(nèi)吃一回溫泉煮蛋。沿途景色秀麗,山澗的縫隙處都有升騰的溫泉煙霧隨風肆起,走至高處形成的溫泉瀑布蒸騰的霧氣更猶如云間仙子,偶爾原地盤旋,偶爾隨風飄邈,眨眼間一團團蒸騰的霧氣迷了眼,像極了仙子的打趣。不多時就爬到了,從導游手里拿到了滾雞蛋,長期的天然滾鍋聞起來也透著絲絲的雞屎味兒,但并沒有影響我們對雞蛋的興趣,吧唧幾口就吃沒了。
下榻的酒店是當?shù)氐囊患覝厝频辏酝觑埡缶蛷木频昵芭_那入手了三身泳衣。對于三只旱鴨子泡溫泉也來得小心翼翼,先是母親溜著邊坐到了一塊石頭上,并叮囑我們走慢些,隨后我便下水了,水的浮力讓輕敵的我差點摔個狗吃屎,然后就一步挨著一步的順到了母親旁邊坐下,蒸騰的霧氣緊緊的包裹住自己,不多時妹妹也坐過來了,直到泡到渾身發(fā)軟我們才回到酒店房間睡下。
第二天吃完早飯,就又上到了大巴上,全程嘻嘻哈哈的阿詩瑪張,一上車就表情嚴肅,告訴我們今天要去的是國殤墓園,告訴我們這里是滇西抗戰(zhàn)紀念館,埋葬了三千多名烈士遺骨,是他們的骸骨砌成了騰沖的氣節(jié)。在墓園門口所有的人都自覺地買了一束菊花握在手里,進入墓園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墳?zāi)梗械挠慰驮俾犕陮в沃v解完都一口口水的啐到墳上,或氣憤的罵日本鬼子,一知半解的我在聽完導游講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埋葬的是當初侵犯我國邊界騰沖的日本指揮官,在擊殺他后就把他的尸體擺成下跪狀沖著在滇西抗戰(zhàn)中犧牲的三千多名烈士,讓他世世代代為烈士們守靈、懺悔。墓園內(nèi)樹木參天,不時的鳥叫聲增添了一絲肅穆。當走到埋葬三千多未成年烈士的墳前,舉目望去是一個大圓包狀的凸起草地,上面密密麻麻的豎起著帶有烈士姓名的木牌。聽導游說這些烈士沒有一具完好的尸體,基本都是面目全非,有的墓里是一塊頭骨,甚至到最后都找不到尸體,只好把尸骨平均放到墓穴里。聽到這里不覺汗毛豎起,想著這群還未享受人間過多風月的花一般年紀的孩子就這般隕落,內(nèi)心十分不是滋味。手里的菊花沉甸甸的有千斤重,沒有猶豫的把它放到了一塊木頭的墓碑前,并不曾仔細的看小烈士的名字是什么,而是想著手里的菊花敬的是三千多名烈士保家衛(wèi)國的赤膽忠誠。
最后是坐騰沖的飛機返回的天津,心中頗為寧靜,幾個小時的路程幾乎全程淺眠,幾天的經(jīng)歷過電影般在腦海中形成、切換、再形成、再切換。美景被記在了心里,心中也多了一份掛念,這份掛念屬于山里的孩子,猶記得他們?nèi)鄙龠^冬的衣物……
作者簡介
馬孌(1993-),女,漢族,籍貫:天津,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