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摘 要: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教師要把美學欣賞滲透到教學中,結合英語語言材料所具有的的美學特性,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情感受到陶冶,心靈獲得激蕩,人格得以升華。
關鍵詞:美學欣賞;英語教學
一、文本的形式美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藝術的結晶。英語語言的韻律美、對稱美、節(jié)奏美等形式美的特性,都反映在文本的遣詞造句中。文本作者通過選用優(yōu)美的詞匯,有效利用修辭創(chuàng)造、營造美感。只有正確理解文本中表情達意的詞語的含義,欣賞其生動性、準確性,學生才能在自己的習作中恰當地運用詞語。
以M1U4為例,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唐山大地震,作者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使文本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優(yōu)美。文章的標題“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運用了雙關和擬人的形式描述地震之夜的動蕩,一是夜深了,地球板塊之間的不平靜;二是人的不平靜。在正文文本中也多次出現(xiàn)不同形式的修辭表達。如,“For three days the water in the village wells rose and fell,rose and fell.”運用了反復手法,表達人們對地震前出現(xiàn)的強烈的跡象的忽視,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文本格式整齊,朗朗上口?!癆 smelly gas came out of the cracks.Mice ran out of the fields looking for places to hide.Fish jumped out of their bowls and ponds.”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強氣勢,將地震前動物的異樣表現(xiàn)淋漓盡致地描述出來,以此呼應下文中的“But the one million people of the city who thought little of these events were asleep as usual that night”。第三段開頭“But how could the survivors believe it was natural? ”此處作者巧妙地使用修辭疑問的方式將兩個段落無縫銜接,自然過渡。此外,在形容地震產生的嚴重破壞時,作者不僅借用了明喻的手法,如“Bricks covered the ground like red autumn leaves.No wind could blow them away.”(地上的磚塊就如同秋天的紅色葉子,不管風怎么吹都吹不動),而且還大量地使用了夸張的方式“tens of thousands”“millions of”。文末作者繼續(xù)以擬人的方式表達出盡管地震對人們傷害很大,但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大家的團結合作、互幫互助之下,城市開始重新呼吸了“Slowly,the city began to breathe again.”。
二、文本的情感美
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美的體現(xiàn),都有自己的審美意義。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大都是積極向上的佳作,蘊含了健康的道德思想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塑造學生的人格美。教師根據文本內容,深層解讀文本,與文本對話,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M1U5 “Nelson Mandela” 一文中,通過窮苦的黑人工人Elias的口吻,講述發(fā)生Mandela改變他一生命運的故事。Elias在12歲處于困難時期初遇Mandela,而當時Mandela開辦了專為黑人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在他的幫助下,Elias才獲得在約翰內斯堡工作的合法權利,才感受到人生的希望。Elias深深感動于Mandela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寬容博大的襟懷,因此,Elias在第一時間加入了Mandela領導的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聯(lián)盟,積極為黑人的權利而戰(zhàn)斗。學習這一課,學生可以通過將自身的生活條件與黑人的不平等對待進行對比,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現(xiàn)在生活的幸福,更加珍惜自己所享受的平等。
人教版就“女性”話題,介紹了幾位生活在不同國度的杰出女性。M4U1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一文描寫了Jane Goodall在非洲原始森林觀察黑猩猩的故事,并論述了她從事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眾所周知,野外考察工作十分的辛苦,但是她認為一切都是值得的。她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黑猩猩的生活習性,反對用動物做實驗、做廣告或從事其他娛樂活動,并呼吁讓動物回歸自然,力圖喚醒人類理解、尊重和保護動物的意識。Jane Goodall的成功對有進取心的女性是個莫大的鞭策和鼓勵。同時,該單元“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介紹了我國著名的婦科疾病專家林巧稚。她以其執(zhí)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她關注農村婦女,以善良和愛心贏得他人的尊敬,并將畢生奉獻給病人和中國的醫(yī)療事業(yè)。這些文本都向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傳達了一個思想:女人并不比男人遜色,決定命運的不是性別而是性格。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和實干精神,一番磨難后總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高中英語中相似文本比比皆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幫助凈化學生的思想境界,升華學生的情感,帶領學生領悟人生真諦,明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完善學生的人格美。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遵循教單詞——翻譯課文——講解語法——復述課文的模式,忽視了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有著和諧流暢的語音語調、濃厚深沉的文化背景、生動形象的情感交流,忽視了其間的美學滲透,久而久之會減弱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在高中英語課堂進行美學欣賞,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氣質、胸襟,激勵學生的精神,溫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品嘗到美的樂趣,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更強烈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劉潤清,胡壯麟.篇章語用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李碧瑤.概念隱喻視角下的高中英語教材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5(12).
[3]楊賢玉.論英語教學與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外語教學,2004(4).
(作者單位:閩侯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