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青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某位教師的課堂現(xiàn)象分析來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對應的解決方案,落實實際行動,努力把英語學習融入到生活中,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課堂教學分析;小學英語;生活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2-065-2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在教學生書本上的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注重生活中的教育。以下描述的是一位老師在某一堂上的實例,筆者就此課例進行分析,并制定一些對應的教學策略。
現(xiàn)象描述:
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3A Unit7 Would you like a pie?他在ppt上一一呈現(xiàn)六個單詞:ice cream, egg, pie, sweet,cake以及hot dog,并且每教完一個單詞會呈現(xiàn)句型加以鞏固、運用。如:教完了egg,老師馬上會問Would you like an egg?并引導學生回答”Yes, please.”做到詞不離句。整節(jié)課這位老師一直是激情洋溢,臨近下課老師突然指著桌子上的礦泉水問:Would you like some water?可下面鴉雀無聲,沒人回答。
問題診斷1:單詞呈現(xiàn)較單一。
這個老師只是在ppt上一一呈現(xiàn)四個單詞,但是我覺得這四個單詞都能用實物來呈現(xiàn),小學生活潑好學,模仿性強,對具體形象的內(nèi)容容易接受。但他們注意力分散,自制力差。如果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就能吸引其注意力,調(diào)動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容易使得學生掌握知識。
教學對策:
1.實際物品找一找。老師可以前一天布置一個回家作業(yè),讓孩子們在家里找找有沒有這四樣東西,有的話就帶到學校里來,這樣的作業(yè)比讓孩子先把四個單詞抄寫4遍要強多了,既讓學生為新課做了預習工作,而且這四樣東西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激發(fā)了孩子們在生活中尋找的樂趣。
2.動手動腦畫一畫。老師可以讓孩子們把這些單詞畫一畫,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出喜歡的這些食物,然后把匹配的單詞寫在下面,這也可以當做課堂上的道具,用在讓孩子們同桌或者小組操練中。
問題診斷2:教學邏輯不完整。
老師在教完單詞后結合句子操練,做到詞不離句,這一點很好,但是我覺得回答只有肯定答句,這一點違背了常理。
教學對策:
1.情境人物來幫忙。在引導學生回答“Yes, please.”這一肯定回答之后,可以拓展學生回答“No.”或者“No, thanks.”,因為結合生活實際,不可能只有肯定的答案,而且這一否定答句并不難,學生能夠掌握。老師可以設計一個情境人物,讓孩子們問他/她想不想要某樣食物,錄音配好:No,thank you.自然引出否定回答。
2.實物教具利用好。老師可以利用學生手里的實物,進行同桌操練或者小組操練,讓學生們多說多練。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真實的感官來回答,這樣既避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單一,也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相對自由的展現(xiàn)空間。
問題診斷3:課堂主體不明確。
整節(jié)課這位老師一直是激情洋溢,這一點精神很好,但是我覺得課堂不是老師的表演舞臺,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給孩子來展示,我想正因為是老師沒有多給孩子創(chuàng)設機會,才會導致最后的鴉雀無聲。
教學對策:
1.過渡語言需精練。老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盡量減少老師說的語句,只留關鍵的過渡語句或者引導語句,也可以充分利用體態(tài)語言引導情境,教師的身體語言即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能對教學情境起到恰到好處的補充,配合修飾作用。
2.善用表情來鼓勵。老師也可以充分利用表情,親切而信任的目光,期待而鼓勵的眼神,可以使學生充滿自信,消除恐懼感,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情境中去。教師還應該多設計讓學生操練以及游戲的環(huán)節(jié),既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又調(diào)動了課堂的氣氛,不會導致只有老師唱獨角戲的尷尬場面。
問題診斷4:教學結尾有延伸。
關于拓展,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應該考慮到這一點,教學不是死板的照著教本上照搬,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在本節(jié)課中教師并沒有涉及到課堂以外延伸的事物,因此學生的思考方式也只能局限于課堂上所學的內(nèi)容。
教學對策:
1.操練形式多樣化。老師在教完全部內(nèi)容之后,設計一個拓展單元。在教學的同時可以結合教室里有的實物,比如講臺上的水來操練句型,或者在ppt上出示生活中常見的并且學生學過的食物,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讓每個組員都當一次“小小廚師長”,請其他小伙伴吃東西,這樣我覺得又給孩子們多說的機會,還結合了生活。
2.熟知動畫趣配音。老師也可以設計一個學生熟知的動畫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根據(jù)課文學習的句子給動畫人物配音。比如設計Tom和Jerry的對話,Jerry問Tom想不想要吃什么,一開始Tom一直回答No, thank you.最后說他想要吃掉的是Jerry,情節(jié)生動有趣,提高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力把教學內(nèi)容放在一定的情境當中,或者把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巧妙地穿插在已學過的內(nèi)容之中。越是生活化的對話,學生們越能容易理解和上口。比如在學習對話內(nèi)容為May I come in? Come in, please.當生活中教師遇到有學生遲到說“報告”的時候,就可以插入式教學,學生在教室門外敲門,當老師開門之后,教該同學可以用英語說:“May I come in?”教師立即應答“Come in, please.”在一系列的動作中,學生們知道這是平常生活中一直會遇見的情況,只不過現(xiàn)在用英
語來表達,覺得這樣普通的情況變得新鮮了,想要去學了,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模仿、練說、交際,達到加深對知識理解消化的目的。再比如在教學“Clean the table, please.”這一系列打掃句型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擦一擦前面的講臺,然后請學生來幫忙,從而自然的說出:“Clean the table, please.”學生一下子就了然了,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需要老師們發(fā)現(xiàn)的眼睛,細密的思考教學設計,因此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那樣我們的教學之路也會越走越順。
總之,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英語的影子,我們只有讓學生走進生活,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用敏銳的眼睛去尋找英語的足跡,才能讓學生用熱忱的心去積累更多英語的交際用語,才能讓學生用流利的英語來描繪生活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