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赟達,樓曉軍,沈靈娜,陳潔,李玲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嘉興市中醫(yī)院,浙江 嘉興 314001
原發(fā)性肝癌是威脅人類的惡性腫瘤。在世界范圍內(nèi),每年有近610 000人死于本病,且大多數(shù)患者都存在于亞太地區(qū)[1~2]。我國是肝癌的高發(fā)地區(qū),發(fā)病率約占世界的一半[3]。因肝癌惡性程度高、發(fā)生過程隱秘,故而臨床診斷肝癌時,多數(shù)已進展到中晚期,錯過了最佳的手術機會,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經(jīng)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Trans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中晚期肝細胞癌的首選一線治療方案,廣泛應用于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及肝癌切除術后復發(fā)的患者[4]。中醫(yī)中藥作為惡性腫瘤的治療措施之一,在預防本病發(fā)生、緩解本病癥狀、降低復發(fā)轉移、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5~7]。因此,聯(lián)合中醫(yī)中藥治療本病,為減少放、化療毒性,改善相關臨床癥狀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中,筆者團隊運用膈下逐瘀湯聯(lián)合精準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效果良好,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及聯(lián)合單位治療的原發(fā)性肝癌共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齡37~70歲,平均(50.5±7.8)歲;Child-Pugh分級為A級22例,B級8例;腫塊直徑4.6~6.1 cm。治療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齡36~71歲,平均(49.2±9.2)歲;Child-Pugh分級為A級19例,B級11例;腫塊直徑4.5~6.1 cm。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Child-Pugh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入選病例均符合《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診斷與分期標準》[8]中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標準,且無手術指征或拒絕手術者。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經(jīng)甲胎蛋白(AFP)、CT和/或MRI、肝血管造影、肝穿刺細胞學病理符合本病診斷標準;②UICC2010分期標準II~IV期不能手術切除者,KPS評分≥60分,預計生存期>3個月;③入選患者具有精準TACE術適應癥,行精準TACE術后入住我科,CT查碘油沉積分布較均勻的患者;④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基本正常;⑤按Child-Pugh分為A級、B級;⑥可接受口服中藥湯劑的患者;⑦治療前1周內(nèi)未接受放、化療級分子靶向治療者;⑧神志清楚,無意識障礙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①臨床診斷不明者,妊娠、哺乳期婦女或育齡期患者;②出現(xiàn)癌轉移的患者;③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期;④合并嚴重的疾病,如心梗、腦梗、嚴重腎功能不全等患者。1.5 剔出、脫落和中止標準 ①不能堅持治療者;②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者;③試驗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者。參加研究的醫(yī)生對上述患者出現(xiàn)的原因要認真記錄,包括終止時評價。對中途自行退出試驗的患者,也要記錄原因,且詳細記錄終止時評價。
2.1 對照組 經(jīng)股動脈將導管插至腹腔干或變異肝動脈行DSA造影,分析腫瘤的部位、大小、數(shù)量及供血動脈情況等。行動脈灌注化療方案:依據(jù)肝、腎功能及一般情況給予奧沙利鉑+5-Fu+亞葉酸鈣+阿霉素(或絲裂霉素)4藥聯(lián)合方案,灌注時間30min以上。根據(jù)造影表現(xiàn),選擇8 sDR模式獲得三維血管重建,由1名主任醫(yī)師、1名副主任醫(yī)師及1名主治醫(yī)師對3D-DSA圖像進行分析,明確病變數(shù)量、位置及腫瘤供血動脈的起源、分布及走行引導微導管超選腫瘤供血動脈內(nèi)行動脈灌注化療。精準TACE治療的同時使用補液、護肝治療(還原性谷胱甘肽針1.2 g靜脈滴注,每天1次;復方甘草酸苷60mg靜脈滴注,每天1次;多烯磷脂酸膽堿15mL靜脈滴注,每天1次)及對癥治療。
2.2 治療組 在對照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膈下逐瘀湯加減治療。處方:靈芝、川芎、牡丹皮、赤芍、烏藥、枳殼、甘草各10 g,當歸、桃仁、紅花各15 g,延胡索、香附各6 g。隨癥加減:有肝區(qū)積塊疼痛,加用蒲黃、五靈脂各10 g;伴發(fā)熱者,加薄荷、柴胡各10 g;惡心嘔吐者,加藿香10 g,竹茹15 g;若舌光無苔者,加石斛、沙參各10 g;有出血傾向者,加白茅根、仙鶴草各10 g;若肝腎虧損者,加山茱萸、枸杞各10 g;伴大量腹腔積液,加豬苓、澤蘭各10 g;若黃疸明顯者,加茵陳10 g。于精準TACE治療前1周開始服用,湯劑由本院中藥制劑室統(tǒng)一煎制,每天1劑,分2次服,連服5周。
3.1 觀察指標 ①觀察治療前后谷丙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谷氨酰轉肽酶(GGT)、AFP變化情況。②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中本病的癥狀分級標準,觀察患者癥狀及體征:無癥狀(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不同癥狀同時出現(xiàn)時運用累加法,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各記錄1次。③觀察實體瘤大小變化,并評價其臨床療效。④觀察患者不良反應,并于每周監(jiān)測患者血生化與血常規(guī),監(jiān)測重大臟器功能。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2組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實體瘤療效標準 參照國際通用的WHO實體瘤治療客觀效果判定標準[10]。完全緩解(CR):所見病灶完全消失,并至少能夠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PR):病灶的最大徑和它的最大垂直徑的乘積減少了1/2以上,并維持4周以上,且沒出現(xiàn)新的病變;無變化(NC):病灶的兩徑之積縮小1/2以下或增大1/4以下,無新病灶出現(xiàn);惡化(PD):病灶的兩徑乘積增大1/4以上,或出現(xiàn)新病灶。有效率=CR+PR。
4.2 臨床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9]制定。
4.3 2組治療前后實體瘤變化比較 見表1。治療后2組實體瘤(病灶的最大徑和它的最大垂直徑的乘積)均較治療前縮小(P<0.01),但2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4 2組實體瘤療效比較 見表2。有效率治療組為36.67%,對照組為26.67%,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5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3。治療后2組中醫(y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積分改善較對照組更顯著(P<0.01)。
4.6 2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比較 見表4。治療后2組ALT、GGT、TBil值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且治療組ALT、GGT值下降較對照組更顯著(P<0.05)。
表1 2組治療前后實體瘤變化比較(±s) cm2
表1 2組治療前后實體瘤變化比較(±s) cm2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1
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n 30 30治療前5.5±0.4 5.4±0.4治療后4.4± 0.7①4.7± 0.7①
表2 2組實體瘤療效比較 例
表3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 分
表3 2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s) 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1
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n 30 30治療前20.9±3.9 22.9±4.0治療后11.5± 3.6①②14.1±4.0
表4 2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比較(±s)
表4 2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n ALT(U/L) GGT(U/L) TBil(μmol/L)30 30治療前61.1±16.3 63.1±20.2治療后43.7± 13.4①②50.1± 6.6①治療前408.3±54.4 435.4±54.9治療后237.5± 16.7①②275.3± 28.2①治療前23.4±6.6 22.6±8.7治療后18.9± 4.2①18.9±5.0
4.7 2組治療前后AFP變化比較 見表5。治療后2組AFP值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1),且治療組AFP值改善較對照組更顯著(P<0.01)。
表5 2組治療前后AFP變化比較(±s) ng/mL
表5 2組治療前后AFP變化比較(±s) ng/mL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1
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n 30 30治療前585.5±192.4 556.4±232.6治療后157.8± 39.7①②198.1±39.0
4.8 不良反應 2組患者在診治過程中偶有惡心、腹脹、納差、疲乏無力等不適,未出現(xiàn)重大不良反應,療程結束后上述癥狀減退或消失。臟器功能未見異常改變。檢測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未見明顯異常。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高度惡變、強轉移性、短生存期等特點,是危害人類的一大疾病[11]。本病起病隱匿,確診時多數(shù)患者已發(fā)展為中晚期,錯過了手術時機,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尋求一種積極的非手術的綜合治療方法。中醫(yī)中藥療法目前廣泛應用于中晚期本病患者中,有著良好的療效。中醫(yī)學中無原發(fā)性肝癌的病名,結合其癥狀可歸屬于腹脹、臌脹、黃疸等范疇,本虛標實為其主要病機,病因為痰、瘀、毒、虛,病位在肝膽,可累及脾胃。TACE術后瘀毒互結,正氣損傷,氣血生化無源,致使脾虛更甚。治療上予膈下逐瘀湯活血化瘀,解毒散結,扶正驅邪,顧護中土,養(yǎng)肝補脾。方中紅花、桃仁活血消積化瘀;黨參健脾益氣;當歸、川芎活血養(yǎng)血行血,化瘀不傷正;枳實行氣消積;薏苡仁、炒白術健脾利濕;牡丹皮清熱涼血,亦可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健脾益氣功效。有研究報道,膈下逐瘀湯有利膽,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改善血液黏稠度,調節(jié)微循環(huán),降低門靜脈壓力,提高機體免疫力及修復能力等[12]。
本觀察結果顯示,膈下逐瘀湯聯(lián)合精準TACE治療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可提高其綜合療效,改善肝功能,縮小瘤體,一定程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颊逜LT、GGT、AFP等均明顯下降,這說明采用該方法后患者的肝功能得到保護,這可能和該藥物有保護肝功能有關,能通過改善微循環(huán)進一步改善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