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詩詞五首》中的第一首,文章主要寫于761年秋天,狂風大作,使得詩人杜甫茅屋的茅草被卷走,此時又遭逢連夜雨,此情此景使他感慨萬千,于是就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慨。對于大多數(shù)教師而言,這篇課文的講授點基本都落在文言實詞讀音、文言句式的斷句和講解,以及詩人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品質的感知和賞析,但是同時也有部分教師提出不同的觀點。
關鍵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文本解讀 教學內(nèi)容 教學設計
《詩詞五首》都為杜甫所作,皆是觸景生情或遇事感懷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最為熾烈,主題內(nèi)涵最為深刻的一首,學界對文章的解讀也是各不相同,教師授課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文章通過分析一些前沿期刊的課例和學術期刊的論文,梳理這篇文章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設計,基于以上分析,旨在給出一些可借鑒的教學建議。
一、文本解讀
(一)有關文章題目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明顯含有文言當中的被動句式,其中“為”是介詞,后面緊跟的是行為的主動者,即動作的發(fā)出者,“所”是助詞,置于動詞之前,在這里,“為”后緊跟的“秋風”則是動作的發(fā)出者,“所”后緊跟的“破”則是整個句子的謂語,所以文章題目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正常句序表示為“秋風破茅屋歌”,文章就是詩人面對“秋風破茅屋”的情景,產(chǎn)生了一系列感慨。
(二)有關文章主旨
面對《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主旨的講解,大多數(shù)教師通過文章文意的疏通以及重點詞句的分析,最后抓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從而推出詩人憂國憂民、推己及人的高尚品質,也就確定了文章主旨,主要反映了杜甫飽經(jīng)離亂、困苦凄涼的生活,卻聯(lián)想到要讓天下寒士得到安樂的情懷,但是也有一部分學者和教師認為這種認識是對文章的一種錯誤解讀,他們指出這種解讀和認識犯了一個簡單的錯誤,即顧詩歌的前半部分,卻忽略了詩歌的前半部分,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與詩歌前面部分對于“群童抱茅”行為的痛斥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矛盾,這是詩人杜甫留給后人的“破綻”也是作為讀者的我們在理解詩歌時應該注意到的部分,所以他們認為,“現(xiàn)實的廣大的知識分子—“寒士”的處境是自身難保,又如何能承擔起社會教化的職責”才是杜甫嘆息的深廣內(nèi)容。
(三)有關文章的寫作藝術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善于運用有特征的細節(jié),運用精煉的語言,將作者所經(jīng)歷的生活繪聲繪形地描寫出來,使人讀了仿佛身臨其境。比如寫到“風卷屋上茅”這個場景,詩人用概括的語言表現(xiàn)出茅草被風卷去的整個過程,有的茅草飛過江面落到地上,有的被風吹拂到天空最終落在了樹梢上,而比較低的茅草則落在了池塘中,除此之外,情節(jié)極富有連貫性,隨著對“茅草”去向的介紹結束之后,緊接著就出現(xiàn)了“南村群童”公然拿走茅草的場景,只因為我年老無力,想要大聲呼喊制止,卻因口干舌燥發(fā)不出聲音,只能回到茅屋中依偎著拐杖獨自嘆息??傮w來看,文章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屋漏偏逢連夜雨的窘迫狀況,第四段則是詩人情感的爆發(fā)和宣泄點,有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抒發(fā)和暢想。
二、教學內(nèi)容述評
(一)文章中部分字詞的讀音和注釋以及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
鑒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八年級課本當中的課文,針對八年級學生的文言學習與理解能力,大部分教師都設置了這個環(huán)節(jié),為體會詩人杜甫深刻、高尚的情感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需要注意的字詞讀音有以下幾個:怒號、三重茅、掛罥、塘坳、俄頃、布衾、喪亂、廣廈、大庇、突兀、見此屋,需要強調(diào)注釋的詞語有以下幾個:掛罥、塘坳、俄頃、布衾、嗚呼、突兀,特殊的文言句式即題目當中的被動句式,通假字:“見”通“現(xiàn)”,古今異義:突兀,高聳的樣子;秋高,秋深。
(二)通過逐段翻譯,總結段落大意,最后縱觀全文,總結主旨。
第一段:深秋八月,狂風怒號,卷走屋上的茅草。茅草隨風飄蕩渡過江面散落在江邊,飛得高的落在了樹枝上,飛得低的就落在了池塘和洼地中。
第二段:南村的一群兒童因為我年老無力而欺負我,我又怎能忍受對面就是盜賊,他們毫不顧忌的抱著茅草走近竹林去了,而我口干舌燥發(fā)不出聲音來,只能回到茅屋依偎著拐杖獨自嘆息。
第三段: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的烏云就像墨水一樣黑。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就像鐵一般,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都蹬破了,每逢下雨,那么茅屋漏雨便沒有干燥的地方,屋頂?shù)挠晁衤榫€一樣不停地往下滴。自從安史之亂爆發(fā)以來,每晚整夜失眠,再加上屋漏床濕,我又怎能挨到天亮。
第四段: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房子,來庇護天下貧寒的讀書人,使得他們開顏歡笑,在風雨之中,這些房子能安穩(wěn)如泰山。哎呀,什么時候我的眼前才能出現(xiàn)這樣的房屋呢?到那個時候,即便是我的茅草屋被破壞我也感覺到滿足。
這首詩跟范仲淹抒發(fā)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基本一致,都變現(xiàn)了心懷蒼生的博大胸懷。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梳理詩歌的大致內(nèi)容。
2、探究詩歌語言,體會詩人心懷天下的情懷。
3、培養(yǎng)詩歌的朗讀能力,在朗讀中進一步體悟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反映出來的詩人的博大情懷。
2、對重點詞句的分析感悟,并把這種感悟反饋到誦讀之中。
教法學法:
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探究。
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國唐代歷史上稱為盛唐,不僅因為其經(jīng)濟、政治的高度發(fā)達,更因為在這個時代出現(xiàn)了一種文體,便是詩歌,眾多的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向,即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便是“詩仙”李白,那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又是誰呢?沒錯,就是杜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研讀賞析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
(教師適當進行指導,強調(diào)如何深入領會詩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來。)
(2)讀課文,用最簡潔的詞句概括各節(jié)內(nèi)容。
秋風破屋 頑童抱茅 夜雨難眠 期盼大廈
(3)再讀文章,體會情感。
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3、拓展延伸
搜集杜甫其他有關愛國的詩句。
參考文獻:
[1] 吳瑛.走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解讀的誤區(qū)[J].六安師專學報,2000.
[2] 蔡義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探勝[J].語文建設,2011.
[3] 龐蘭.詩圣的濟世情懷—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1.
作者簡介:平延芳(1996.07—),女,藏族,籍貫:甘肅武威,西北師范大學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