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與革命:黃山、廬山的兩種風景
時間:2018.6.21 - 8.18
地點:北京·泰康空間
此次展覽由蘇文祥策劃,陳復禮、黃翔、郎靜山、李進、盧施福、童義欣、吳寅伯、吳印咸、袁廉民、張大力的作品參展。展覽以泰康空間收藏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幾位重要攝影家拍攝的黃山與廬山的代表作品為基礎,希望提醒觀者留意:處于革命話語中的典型風景攝影與風光攝影的日常表達這兩種語境下,攝影與“風景”是怎樣發(fā)生關系的。
本次展覽作為2017年3月“肖像熱:泰康攝影收藏”之后的又一個源于泰康影像收藏的研究項目,以一種新歷史主義的方式將諸多視覺材料并置,希望通過它們之間,以及與社會文化政治背景的互文性喚起對觀眾這些“陳舊”攝影史材料的重新觀看與閱讀,并激發(fā)觀眾與研究者參與到對它們的檢索和新的理解之中。
王福春《火車上的中國人》40年攝影作品展
時間:2018.7.11 - 7.22
地點:北京·中國美術館
7月11日,由王瑞策劃的王福春攝影作品展《火車上的中國人》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早年畢業(yè)于鐵路司機學校的王福春對鐵路有著特殊的感情。從事紀實攝影40年的他沿著時代列車的軌跡,以“火車上的中國人”為對象,通過捕捉他們的表情、神態(tài),實現喜怒哀樂的中國式表達,清晰呈現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印跡。
2000年前后,王福春從拍攝的萬余張底片中,選編出來一部分照片,構成了一部《火車上的中國人》作品集,開始得到國內外的關注,迄今已經成為中國當代紀實攝影的重要作品。此次展覽不僅呈現了王福春曾經拍攝的作品,觀眾還看到了中國鐵路運輸進入動車、高鐵時代之后,王福春對乘車者的新狀態(tài)的敏銳捕捉。如果說“衣食住行”是社會里所有人的基本生活行為,那么王福春的攝影貢獻就是以影像記載了特定時代中國人搭火車的“行”之態(tài),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社會的變遷。
倫敦的夜
時間:2018.5.11 - 11.11
地點:英國倫敦·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
“倫敦的夜”(London Nights)展出了阿爾文·蘭登·科伯恩、比爾·布蘭特、尼克·圖爾平(Nick Turpin)、魯特·布里斯·盧森博格(Rut Blees Luxemburg)、蒂什·瑪莎(Tish Murtha)等60名攝影師拍攝的超過200件攝影作品,這些照片包含了肖像、紀實攝影、概念攝影,一些電影亦被收錄進了此次展覽。
這些攝影作品記錄了身處倫敦都市的人們在日落后的工作、休息與娛樂的情形,從社會學、歷史學和藝術的角度呈現了19世紀晚期至今倫敦夜晚的多樣景致。
我在互聯網上長大
時間:2018.6.23 - 10.14
地點:美國芝加哥·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
“我在互聯網上長大”(I Was Raised on the Internet)以“千禧一代”同互聯網發(fā)展之間的交集作為切入點,通過活躍在這一議題上的藝術家超過100件的作品,向觀眾們呈現了這些活躍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與互聯網之間的“共生”關系,以及他們對于由網絡文化延伸出的相關且緊迫的議題的探討。展品包括裝置、錄像、直播、VR互動裝置,以及受到互聯網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建立在攝影、繪畫、雕塑等相對傳統媒介基礎上的作品。展覽在面向公眾開放的同時,也開放了線上展覽部分。
展覽分為五個部分:“看著我”(Look at Me)、“觸摸我”(Touch Me)、“控制我”(Control Me)、“和我玩”(Play with Me)以及“出賣我”(Sell Me Out)。這些主題點出了此次展覽對于“我”這個第一人稱代詞的關注:自戀,自我為中心以及身份的構建,對自我的經營、分享及消費,個體如此這般的存在狀態(tài)證明了從“我”的角度進行策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多元、認同、她
時間:2018.5.23 - 9.2
地點:美國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
“多元、認同、她”(Multiply, Identify, Her)展出了一系列女性藝術家1990年代至今創(chuàng)作的攝影、視頻及電影等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格塔·布拉蒂斯庫(Geta Br·tescu)、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茲(Christina Fernandez)、巴巴拉·漢默(Barbara Hammer)、羅尼·霍恩(Roni Horn)、吉娜·奧斯特洛赫(Gina Osterloh)、桑德拉·佩里(Sondra Perry)、斯蒂芬妮·丁金斯(Stephanie Dinkins)、洛娜·辛普森(Lorna Simpson)、邁克琳·托馬斯(Mickalene Thomas)、瓦格西·穆圖(Wangechi Mutu)等。她們或借助計算機模擬和數字技術,制作或者“克隆”出重復、變形的自我,或是將既有肖像的不同部分進行重組與拼接,創(chuàng)作出新的作品。這些作品涉及的議題涵蓋個人身份的多重性、女性主義藝術、人工智能、未來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