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華云/文 華敬友/圖
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伏牛山余脈群峰環(huán)抱,小青河、騶虞河從中流過。千百年來,中國鈞瓷之都—神垕鎮(zhèn),就坐落在這風景秀美、山環(huán)水抱的阡陌之中。
禹州市神垕鎮(zhèn)的主要特色是鈞瓷文化及歷史名鎮(zhèn)。鈞瓷作為中國名瓷之首,起源于此,其鈞窯遺址的發(fā)掘被評為2001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2003年9月,被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授予“中國鈞瓷之都”稱號,2005年11月12日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命名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2014年 神垕鎮(zhèn)成功入選“河南十佳美麗鄉(xiāng)村”。2016年10月,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zhèn),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唯一活著的千年古鎮(zhèn)。
神垕鎮(zhèn)總面積49.1平方公里,鎮(zhèn)區(qū)總面積11平方公里,總?cè)丝?萬多人。全鎮(zhèn)下轄10個行政村,10個社區(qū)居委會。神垕歷史悠久,但神垕這個名稱的由來一直是一個謎,有很多傳說但都不可考?!缎氯A字典》里專用字“垕”字介紹:“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而《辭?!酚謱⑸駡嬜鳛殁x瓷故鄉(xiāng)作了簡明的介紹。從出土的關沙、紅陶、篦紋灰陶推斷,早在夏商時期神垕就有人群住,并從事農(nóng)耕和治陶,由陶而瓷的進化演變說明神垕歷史與華夏文明歷史幾乎是同步的。自唐代出現(xiàn)鈞瓷以來,神垕逐步發(fā)展成為中國北方陶瓷中心之一。宋時稱神垕店,明代開始稱神垕鎮(zhèn),明清時期流行一首民謠:“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由此可見當時之繁華。
神垕因鈞瓷而繁榮馳名。神垕能作為鈞瓷的主產(chǎn)地,皆因其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物質(zhì)條件。當?shù)厝顺Uf:“ 南山煤,西山釉,東山瓷土處處有 ?!笨梢娚駡嬅?、瓷土、釉土資源蘊藏之豐富。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英文單詞中“瓷器”和“中國”是同一個單詞“China”,雖然學術界認為瓷器的雙關含義遠遠晚于“China”作為中國的本意,但不可否認中國瓷器在世界上的巨大影響力。產(chǎn)于河南禹州的鈞瓷,以其獨特的窯變藝術被譽為“中華之魂,國之瑰寶”,它位于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時期,在禹州設置官窯,燒制宮廷御用瓷,每年選36件入宮,其余的全部打碎深埋,由于官窯設置在夏啟建都的古鈞臺附近,所以窯名為“鈞窯”,瓷名為“鈞瓷”,鈞瓷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雅堂無鈞不可自夸富”的盛譽。
鈞瓷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征,它造型端莊典雅,胎骨堅實,雕工嚴整,線條明快,是一種理想的陳列品,一件鈞瓷從采料、粉碎、注漿、旋坯等七十多道工序,器物上呈現(xiàn)的窯變色澤,不僅受原料、燃料、釉料等內(nèi)在條件的影響,還受季節(jié)、風向、氣候等外界自然條件的影響,燒制難度之大,“有十窯九不成之說”。
鈞瓷最為神奇的就是它的窯變藝術,其它瓷器上的釉色及花紋、圖案全是人工著色描繪的,而鈞瓷釉色則靠自然窯變而來,所以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之說,它的色彩非常豐富,素有“紅為貴,紫為最,天青月白勝翡翠”的說法,從不同的角度觀賞鈞瓷,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境和圖案,妙趣橫生,趣味無窮。
鈞瓷的開片非常奇特,“看似錘擊,觸之無痕”,用肉眼看到的裂痕像是用錘子擊碎似的,但是用手摸卻非常的光滑,而且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還可以聽到“咔啪咔啪”的開片聲,清脆悅耳,有長達80年的開片期,它的紋路有冰裂紋、菟絲紋、蚯蚓走泥紋、魚子紋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
正因為上述這些特性,鈞瓷又被譽為是“天下神品”。 鈞瓷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禹州市鈞瓷研究所收藏的“寒鴉歸林”、“浪花”、“世外桃源”等作品,意境深邃,獨一無二,新中國成立以后,鈞瓷的藝術成就、工藝特色、成品率、成色率大大提高,鈞瓷因此也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在中國與世界的外交舞臺上,鈞瓷頻頻被選作國禮,“國禮瓷”更是以國家文化名片和外交名片的身份被人們熟知和傳頌。
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展廳選用了神垕雙龍大花瓶、八角百花盆等5件鈞瓷;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一對高1997毫米,底座為寶石蘭的鈞瓷花瓶“豫象送寶”,又叫“回歸瓶”送給了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
1998年,國家首次發(fā)行鈞瓷郵票;
2003年起,鈞瓷屢屢被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指定為唯一的國禮,贈送給各國的政要;
2008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jié)30周年之際,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鈞瓷“和樽”作為國禮,擔當友好使者。
東盟博覽會至今,鈞瓷一直被作為國禮。
改革開放以來,鈞瓷作品多次在全國陶瓷藝術大賽中獲得金獎,不僅被用來作為國禮,還被毛主席紀念堂、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國家許多單位和有關部門收藏。同時也被聯(lián)合國總部和許多國際組織及國際政要收藏。
神垕鎮(zhèn)歷史悠久,至今保存著眾多的古寺廟、古民居、古祠堂等歷史文化遺存。
神垕老街位于神垕中心鎮(zhèn)區(qū),比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老街道。神垕老街由5座古寨組成。老街有多座寨門,寨墻高大堅固,而且都有炮樓,古時主要用作軍事防御和抵擋匪患,防范洪災。每個寨子都有一個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等,而且和城門一樣,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寨門之上。同時,每個寨子都有不少傳統(tǒng)建筑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宅、胡同。
神垕老街建筑沿街兩側(cè)布置,景觀獨特,古街、古廟、古窯、古宅、古橋等等,建筑類型十分豐富。其中,主要古廟宇有伯靈翁廟、關帝廟、文廟等;主要明清民居有郗家院、白家院、溫家院、霍家院、王家院、辛家院等。近年來當?shù)卣畤@鈞瓷發(fā)展旅游業(yè),重新把老街修復,重現(xiàn)了當年中原名鎮(zhèn)的風采。
伯靈翁廟也稱窯神廟、火神廟,是鈞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國鈞瓷之都”、“火藝之都”的重要標志,現(xiàn)已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伯靈翁廟位于鎮(zhèn)區(qū)一條老街的中段,它始建于宋代,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和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兩次重修。該廟為庭院式群組布局,主要建筑物有窯神殿、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門等。古色古香,氣氛神秘。當?shù)厝苏f,正門就是花戲樓,青磚飾墻,鈴鐸叮當。門前一對石獅,威風十足。門旁兩邊青色凜凜的石柱,雕工極是精湛。樓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馭鈞瓷寶瓶,形象生動,透出祥瑞之氣。伯靈翁廟窯神殿內(nèi)供奉著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是東晉年間的能工巧匠,為神垕古代制瓷業(yè)的發(fā)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所以被神垕的窯工奉為工藝之神。第二位是司土之神。第三位是司火之神。每一位神像背后都有著一段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故事。
花戲樓是伯靈翁廟的山門,和伯靈翁廟是一整體建筑。面對伯靈翁廟大殿的一面,是演出用的戲樓,面對大街的一面,是伯靈翁廟的山門,把戲臺和山門結(jié)合起來而形成過路式戲臺。戲樓的結(jié)構(gòu)屬于九脊歇山頂,挑角單檐式建筑。屋頂由三色琉璃瓦覆蓋,組成古樸大方的菱形圖案,屋檐下邊有22根攢斗拱和4個轉(zhuǎn)角鋪就,面闊四柱三間。面向大街的山門,門額上建有單檐三坡、挑角廈式門樓一座,它依附于戲樓屋檐之下,小巧別致,風格獨特?;☉驑翘旎ò宸娇騼?nèi),畫有各種吉祥圖案,戲樓內(nèi)雕梁畫棟,粉壁彩屏,各種青石雕刻玲瓏剔透,精巧雅致。整個花戲樓,全是木榫連接,沒用一個釘子花戲樓的建筑風格,為研究明清建筑藝術及其風格演變,提供了翔實的實物資料?,F(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與伯靈翁廟毗鄰,建于清代,為晉商所建,是其祭祀議事的主要場所??滴?、乾隆年間,山西商人為神垕鈞瓷所吸引,或鄉(xiāng)鄰結(jié)伴,或兄弟同行,翻越重重太行山來到此地經(jīng)營。晉人善商,鎮(zhèn)上所產(chǎn)粗瓷大碗、面盆菜壇、茶壺酒杯、盤碟勺子等一切日用瓷貨,裝車運到周邊地市或開行售賣,或水運外省。時間越長,生意越大,晉商越多。據(jù)關帝廟碑文記載,乾隆嘉慶時期,神垕晉人商號近百家,比較大的有仁和義、裕興公、義泰長、和盛隆、東合成、西合成等。天長日久,部分晉商在神垕娶妻生子,囤貨開行,購置土地,造屋建廠。神垕近代瓷業(yè)興盛,經(jīng)濟繁榮,晉商功不可沒。晉商在外,講究團結(jié),尊崇關公,每在一地長期發(fā)展,必建廟設館。
神垕關帝廟雖說不大,但格局完整。臨街是廟門帶戲樓,中間的木牌坊,把鐘鼓二樓三體合一,新穎別致。向北跨月臺進入大殿,大殿正中有關公塑像,關平、周倉分列兩旁。關公手捧《春秋》,紅面長髯,正襟端座,威風凜凜,使人肅然起敬。
陶瓷官署是明清兩朝,由官府管理并負責神垕陶瓷窯場管理的派出機構(gòu),對窯場收稅及質(zhì)量把關的機構(gòu)。禹縣志·山志》載:“神垕鎮(zhèn)處亂山中,界禹郟間,四民雜處,陶戶數(shù)百家,常為盜窺,舊駐外委一員?!?/p>
陶瓷官署位于神垕古鎮(zhèn)老街,坐北朝南,前為官署,后為內(nèi)眷院,東后側(cè)為五層碉樓,名為鋼叉樓。該建筑為一進三宅院,進入大門有北影壁、西影壁,垂花門,過屋、上房及廂房均為廊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屋門、窗欞木雕精美,檐檁施龍首隨雀替,天花板、木隔扇做工精細、彩繪優(yōu)美??芍^是官的署,也是官的家。
神垕陶瓷官署古建筑群,與眾多歷史遺跡共同見證了神垕的陶瓷業(yè)發(fā)展歷史。
神垕有許多古寨,其鎮(zhèn)區(qū)就是由古寨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實的寨墻,有的高達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墻。寨四周和寨墻上建有炮樓,主要用作軍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寨名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古寨門之上。東寨建于清光緒20年,墻體為青磚結(jié)構(gòu),墻基高2米左右,均為巨石砌成,墻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見方,繞東寨一周,長約6000米。寨門洞高約4米,上部由拱型青磚砌成,門洞長約8米,寨門上方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炮孔,供瞭望和射擊使用。
過去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設有保甲組織和武裝民團,以維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亂、匪患。在教育上,每個寨子都設有學校。因此,無論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建筑各方面看,每個寨子都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小城。
迄今為止,在禹州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北宋鈞窯遺址多達幾十處,最為知名的是鈞臺鈞窯遺址、下白峪古窯遺址、槐樹灣古窯遺址、苗家灣古窯遺址、劉莊古窯遺址、張莊古窯遺址等。
在這些古窯遺址中,尤以神垕鎮(zhèn)大劉山下最為集中。禹州現(xiàn)存最早的《鈞州志》中說: “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鎮(zhèn)下白峪村和萇莊鄉(xiāng)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溫窯變花瓷,被陶瓷學家稱為 “ 唐鈞 ” ,它是宋代鈞瓷的先聲。1951年故宮博物院的陳萬里先生在此發(fā)現(xiàn)一批窯址,1962年該院又對此處進行考古調(diào)查,1973年河南省博物館在禹縣鈞臺、八卦洞對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證明此窯在北宋徽宗時期最為興盛,是專門為宮廷燒制瓷器的窯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 2000年9月對位于下白峪、劉家門一帶的神垕鈞窯遺址考古發(fā)掘證明,始于唐代,盛于宋。2001年3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0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fā)現(xiàn)”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