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嵐
一篇好的文章,其核心在于清晰的邏輯,這是優(yōu)秀文章的骨架,更是寫好作文的前提與內(nèi)在條件。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過于重視訓練學生作文語言的華麗優(yōu)美、素材的豐富多樣,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訓練。教師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應該重視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寫出思路清晰、條理明確的優(yōu)秀作文。作文向來是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它是最考驗學生思維能力、邏輯判斷力、語言組織能力、主旨擇取能力、素材運用能力等語文綜合能力的關鍵部分。
一、訓練學生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
當代的寫作學研究表明:“操作來自模型?!奔凑f明寫作思維的形成過程是無法直接培養(yǎng)的,必須通過一個“中介”,將理論內(nèi)化成學習者自身的心理過程,并最終轉化成文字。這就需要我們的作文教學借助“他山之石”以此來“攻玉”。
高中階段語文教學是以課堂為主要展開場所的,教師要善于運用日常的課堂教學,增強學生分析課文思路的能力,形成基本的邏輯思維感悟,這是有效開展作文教學、訓練學生寫作思維能力的前提。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教材,選取合適的文章,設計明確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做到明確把握思路,在感受課本教材中文章思路運用的同時,讓學生對清晰的思維有明確的概念,使學生知道“何為寫作邏輯”。
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散文意境美的同時,可以向學生發(fā)問:“這篇散文不僅僅體現(xiàn)了意境、情感、語言的美,還有一種結構美,那么這種結構美是如何體現(xiàn)的?”接著,向學生講解這篇散文的行文結構,即“在家里—去荷塘—觀荷塘月色—賞四周景物—欲采蓮—回到家”。然后再一次發(fā)問:“這種結構美在哪里?”在學生進行小組充分討論之后,明確“這種結構不僅僅體現(xiàn)在首尾的呼應,展現(xiàn)出對稱的優(yōu)美意境,更體現(xiàn)出一種完整的圓形結構”。最后,請學生思考這種行文思路、寫作結構對作者情感的抒發(fā)有何增益之處,且自己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如何借鑒這種優(yōu)點,將其化為己用。
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在教授課堂基礎知識之余,引導學生體會了文章明確而清晰的思路,激發(fā)學生對此類作文的敏感度與創(chuàng)作欲,同時給學生以作文借鑒,為后期的作文教學奠定基礎。
二、訓練學生把握題目、明確立意的能力
好的作文立意是寫好作文的首要前提,也是作文的增色之處。尤其是議論文寫作,題目、素材涉及多個方面,學生可選取的立意多而雜。對此,有些學生因缺乏思路或無法落筆或寫到一半無法繼續(xù);有些學生因難以取舍而導致文章思路、結構混亂;還有些學生為了片面地求新求異反而出現(xiàn)偏題、離題現(xiàn)象。對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集中訓練學生把握、選取作文立意的能力。
訓練初期,教師可以先從學生較為熟悉的教材文章著手,特別是經(jīng)典文言文,讓學生先從這些文章中探究素材涉及的人物情感、事件特點,再從現(xiàn)代的角度以理性與警惕來保持閱讀的清明,從而培養(yǎng)一定的批判性思維,使立意達到新的高度。以《陳情表》為例,學生大多會受歷代文論家的評價影響,從“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出發(fā),以“呼喚當代人倫道德的回歸”為立意,創(chuàng)作文章。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當代文化的視角來看,李密拒絕出仕的緣由僅僅是面對強權不愿意茍且的借口,他通過一面表達恭敬,一面自我貶低,來掩飾內(nèi)心的焦慮。這樣,就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局限,幫助他們開啟心智,挖掘出素材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整合,歸納出更多合理的立意,為寫好作文做好準備。
后期,教師可以借助課前演講強化訓練,還可以讓學生在寫作課前根據(jù)題目自行收集素材,對比整合,確定立意,然后小組互換互評,并陳述自己的意見,評出優(yōu)秀立意;之后,教師再讓每個修改作文的學生寫出自己的評語;最后教師對立意者與評改者均做出點評。這樣,教師不僅進一步訓練了學生選擇立意的熟練度,又通過學生互評有效地強化了學生歸納、分解作文材料的能力,使學生的寫作思維更清晰明確。
三、訓練學生構思全文的能力
寫作前先進行構思是寫好作文的有效措施,也是文章結構嚴謹、思路清晰明確的保證。許多教師在寫作課上雖然要求學生進行行文前的構思,但卻常常缺乏有針對性的訓練,使這一環(huán)節(jié)僅僅流于形式。對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構思是對作文整體的把握,也就是寫文章之前要“想文章”,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擴展立意,如何運用寫作技巧,如何進行整篇作文的組織構架:是從辯證法出發(fā),還是從抽象與具體出發(fā);是并列平行搭建行文框架,還是采用邏輯推進縱深構建等,這些都是寫好一篇作文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寫作課上,教師可先從簡單思辨作文題開始,在訓練思辨能力的同時指導結構的展開。例如,針對話題“有我與無我”,應先讓學生自己嘗試去“想”如何構思,并選取合適的技巧來把握全文的走向。然后教師向學生深入解析“有我與無我”,引導學生從概念界定入手,辯證思考、探究“有我”即“自我”,“無我”即“超脫自我”,并進一步思考“何種情況下可以超脫自我”。之后,教師再進一步分析“超脫自我”,向學生講解:“超脫自我既可以是達到忘我的境界,與外物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兩忘,又可以是忘記小我,追求大我,即在家國大義、民族國家面前的大我?!?/p>
具體分析之后,教師總結展示具體的構思結果,即寫出整篇文章的結構:“開篇,由社會現(xiàn)象引入對‘小我與大我的思考;接著,進行概念界定,明確其與‘有我‘自我的關系;然后,通過對列舉現(xiàn)象或事件的分析,厘清二者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先分析對立關系,再分析統(tǒng)一性);最后,進一步點明主體,即人首先是有小我,懂得珍惜與責任,才能有成就大我的可能,進而達到無我的境界。”然后請學生根據(jù)教師的講述修改自己原來的構思。當然,在引導的過程中,一定要教會學生以質疑的方式審視觀點,用問題搭建思維的框架,避免以自我為中心,通過簡單二元對立思考,使文章簡單化、表層化。
這樣的構思訓練有針對性,學生能夠有效地把握抽象概念,保持清晰的思路,避免跑題、偏題,而且增加了文章的結構流暢度,使整篇文章得以順利展開,使文章展現(xiàn)出嚴謹、明確的結構特色,有效提高了學生的作文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寫好文章的首要前提,更是好文章的內(nèi)在體現(xiàn),教師應該在寫作課上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實事求是,從學生的實際寫作水平出發(fā),深入研究學生的作文特色及語言功底,給予學生專業(yè)的指導。同時,要明確每個學生寫作的獨特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寫作特色。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350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