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棟
近來,給個人和企業(yè)減稅的話題重新燃起,最惹人注目者,當數(shù)蔣錫培的“建言”爆刷朋友圈。
這不是孤例,其減稅建議也非新話題,為什么還是引發(fā)普遍共鳴?
至少說明,減稅雖是共識,但以往喊得響而實效不彰;此外也說明阻力很大,利益方根本不配合。
我們不參與“減稅”能否解決周期性問題的空泛討論,但我們認為減稅至少是決策者可以立即拿來做的事情,比之“大基建”更為可行。
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要“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
作為穩(wěn)定宏觀經(jīng)濟的重要工具之一,這本沒有錯。但有人哄喊“大基建”就有問題了,它可能進一步增加政府債務負擔。都知道,此前去杠桿的目的就在于加強地方財政的自我約束力。大把花錢造成的問題我們承受不起,背后醞釀的金融風險更加危險;而且,基建“藥方”以前用過多次,邊際效益越來越小。
過去十年間,中國的基建投資年增超過20%。2017年中國固定資產(chǎn)投資高達63萬億元,占GDP的76%,而基建投資為14萬億元,占GDP的17%;中國建筑類產(chǎn)品消耗全球第一,2017年全球粗鋼總產(chǎn)量達17億噸,其中,中國產(chǎn)量為8.317億噸,相當于其他國家的總和,如此龐大基數(shù)之上再進一步難度可想而知。
反過來看,企業(yè)和居民稅收負擔重,財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名義增長,居民收入增長乏力,這都是事實,不容回避。以減稅讓資金回流民間和企業(yè),可以明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強企業(yè)的投資能力。這也是滿足“內(nèi)需”,減小外部沖擊的重要前提。
減稅的好處還在于,它是著眼中長期的制度性改革,其效應要遠高于大力度投放貨幣或大批量上項目的短期措施。
隨著外部貿(mào)易戰(zhàn)負面效應的逐一展現(xiàn),就業(yè)即將成為首要問題。作為吸納就業(yè)的最大海綿,廣大中小民營企業(yè)最需要減稅減負。
從居民角度來說,個稅起征點真如建言大幅度提升,雖然會減少納稅基數(shù),但刺激消費帶來的正面效應將遠超少收的稅金。如果能將家庭撫養(yǎng)人口、貸款納入抵扣范疇,更會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企業(yè)活力,走出死循環(huán)。
當然,要算清這樣的大賬,就不能單聽利益相關者的意見,需要通盤考慮。減稅再難,咬著牙也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