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日強 林燕芬
廣州市番禺區(qū)石碁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廣東廣州 511450
頸型頸椎病急性期屬于頸椎病的最早時期,具有突發(fā)性和反復性,此時是治療的最佳階段[1]?;颊叩闹饕憩F(xiàn)癥狀是頸后和肩背部的疼痛、麻木不適等,導致頸椎的靈活性、穩(wěn)定性和活動頻率都受到嚴重影響[2],使得患者頸部的活動受限,患者因此產生煩躁、焦慮等負性情緒,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也受到直接威脅[3]。本次研究通過觀察對比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xiàn),探討評價胸鎖乳突肌部局部推拿結合常規(guī)推拿治療急性期頸型頸椎病的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期頸型頸椎病患者104 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6年1 月~ 2017 年12 月。準入標準:符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診斷標準,確診為頸型頸椎病,年齡范圍在21-66 歲,治療期間不使用非甾體藥物和肌松劑藥物,無脊髓以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病變,疼痛VAS ≥ 3 分,NDI 指數(shù)≥ 15 分。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有患者45 例,包括19 例男性患者和26 例女性患者,年齡23 ~ 64 歲,平均(38.0±3.7)歲,平均 VAS 評分(5.44±1.73)分,平均 NDI 指數(shù)(25.92±2.79);觀察組有患者59 例,包括26 例男性患者和33 例女性患者,年齡23 ~ 66 歲,平均(39.0±4.2)歲,平均 VAS 評分(5.73±1.62)分,平均 NDI 指數(shù)(26.16±2.55)。將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VAS 評分、NDI 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推拿治療,采用的推拿方法為一指禪推法,對患者疼痛的頸部和肩背部進行反復5 次左右的推拿,并讓患者通過頸項的屈伸和側屈的被動運動進行配合輔助,并選定如下5 個穴位進行拇指按揉以起到活血舒筋的作用,包括風池、天柱、肩井、肩中俞、天宗和阿是穴,每個穴位的按摩時間為1min。然后采用拿法拿頸項部、風池、頸夾脊、肩井等穴,同時讓患者通過頸項屈伸運動進行配合輔助,持續(xù)按揉3min 以起到溫經通絡的作用。再通過掌擦法對患者的頸項和肩背部進行作用,直至這兩處透熱為止以起到溫筋透里的作用;觀察組患者進行胸鎖乳突肌部局部推拿結合常規(guī)推拿治療,即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增加胸鎖乳突肌部局部推拿,具體做法是首先用手掌掌根對患者的雙側胸鎖乳突肌進行輕柔作用以實現(xiàn)弱刺激,經過這一步驟當患者的肌腹部略有放松后,更換成另一側的拇指與食指,其中拇指放在風池穴,食指放在翳風穴,拇指和食指夾持做向對側的頸部旋轉運動,通過此作用使得患者的兩穴產生酸麻感,對側肌張力由此降低且活動范圍加大,當達到最大的偏轉角度時再進入頸部拔伸法進行進一步的作用,最后對局部進行放松。
(1)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4]:以患者治療后的不同臨床表現(xiàn)為依據(jù)從好到壞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種情況,若患者治療后相關癥狀消失,體征積分減少超過95%,則定義為臨床痊愈;若患者治療后相關癥狀有顯著改善,體征積分減少在70% ~ 95% 的范圍內,則定義為顯效;若患者治療后相關癥狀有所改善,體征積分減少在30%~ 70% 的范圍內,則定義為有效;若患者治療后相關癥狀無改善,體征積分減少< 30%,則定義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 臨床痊愈率+ 顯效率+ 有效率;(2)兩組患者的疼痛VAS 評分和頸椎病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 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要高(P< 0.05)。見表 1。
對比兩組患者的疼痛VAS 評分和頸椎病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組內比較治療后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較對照組治療后更低,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 2。
頸型頸椎病急性期患者由于肌收縮產生疼痛感,從而使得活動受限,導致頭向患側傾斜,使患者的患側胸鎖乳突肌產生非正常的連續(xù)性收縮,肌內的血管由此受壓,持續(xù)的壓力又再次增加了肌腹缺血的嚴重性[5],由此導致了惡性循環(huán)。臨床上常采用常規(guī)推拿治療法,推拿中的觸摸可使患者處于放松狀態(tài)[6],良好的情緒有利于在傳遞環(huán)節(jié)對疼痛信號進行調控,點穴具有舒經活絡和調理陰陽的功效,通過刺激患者的經絡系統(tǒng)使患者的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產生興奮[7],從而起到激活細胞因子和消除腫脹的作用,最終達到改善炎癥的目的[8]。但對于患者頸部處于中立的情況,該種方法忽視了胸鎖乳突肌部緊張的治療,經過實踐證明是不合理的[9]。有研究表明,胸鎖乳突肌部推拿法可有效恢復患者的肌腹部功能,通過對肌肉進行交替的收縮和松弛,可有效降低活動時的疼痛感和疲勞感[10],通過間歇性的擠壓作用增加局部血管的輸出量,阻斷惡性循環(huán)的發(fā)生。在治療過程中進行指壓點穴推拿有利于平滑肌的舒張,促進細胞膜離子通道開啟[11],升高血清中cGMP 和β- 內啡肽的水平,降低cAMP的水平,可有效緩解疼痛[12]。在治療過程中進行掌根揉法可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和加速小動脈管徑的擴張,從而起到降低血流阻力的作用[13]。在患者的肌肉痙攣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后,胸鎖乳突肌部的異常肌張力因此降低[14],頸部的活動度和整體的頸椎靈活性都將得到明顯增加[1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VAS評分和NDI指數(shù)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VAS評分和NDI指數(shù)比較(± s)
組別 n 疼痛VAS評分NDI指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59 5.73±1.62 0.82±1.15 5.327 <0.05 26.16±2.45 3.44±3.45 7.422 <0.05對照組 45 5.44±1.73 1.77±1.38 4.645 <0.05 25.92±2.79 9.83±5.15 6.429 <0.05 t 0.543 5.463 0.376 7.549 P>0.05 <0.05 >0.05 <0.0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較對照組高,觀察組患者的疼痛VAS 評分和頸椎病功能障礙指數(shù)NDI 均較對照組治療后更低,表明胸鎖乳突肌部局部推拿由于阻斷了肌肉收縮和肌內血管壓力持續(xù)增加的惡性循環(huán),可更好地減輕患者肩頸部的活動障礙,增強靈活性和活動度,效果比常規(guī)的推拿治療更佳。
綜上所述,與單獨的常規(guī)推拿治療相比,胸鎖乳突肌部局部推拿結合常規(guī)推拿治療急性期頸型頸椎病的效果更優(yōu),在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和減少頸椎病功能障礙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顯著優(yōu)勢,可有效增強治療效果,因而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