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7-0-01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落到實處,打扎實,就要從最根本的朗讀入手,從“讀”出發(fā),把“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尤其對于剛步入小學的一年級學生更是如此,他們識字量小,朗讀對于他們的意義不僅在于體會文章的情感,而且也是識字的過程。對于初步具有基本句子概念的學生而言,通過朗讀還能系統(tǒng)地加強學生對于語言的感知,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的文本領悟力,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
一、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朗讀對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思維方式的轉變都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無論是我執(zhí)教的過程中,還是外出聽課中,都不難發(fā)現(xiàn)一年級學生普遍存在著朗讀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fā)音不標準
在施教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出現(xiàn)平翹舌音、前后鼻音不分、音調等不能辨別清楚,這些情況在外來務工隨遷子女比較集中的學校的學生身上特別明顯。我所任教班級的樂樂同學就屬于此類情況,他帶著很濃郁的地方口音,家中日常交流以方言為主。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自然而然導致他無法有效糾正自己的發(fā)音,在平翹舌音的問題上,我反復糾正卻仍然成效不大,家長不僅幫不上忙,一回到家,剛學改過來的正確發(fā)音便在方言交流中打回原形。此外,一些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學習拼音,回家后家長也不重視發(fā)音的練習與鞏固,久而久之,學生的發(fā)音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影響朗讀效果。
2.習慣性拖音
朗讀拖音,是小學低段語文課堂中最普遍的一種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字與字拆分拖音讀,詞與詞拆分拖音讀,讀任何一句話都在同一個音調上,不區(qū)分輕重音,忽視標點停頓等,其中輕讀音拖音最為普遍。如部編版一年級上語文書《2 小小的船》中,“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這里反復會出現(xiàn)“de”這個輕讀音,然而學生并沒有意識到此時的“的”應該讀得又輕又快,而不是拖長聲音地大聲讀。
3.無感情投入
感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導學生較快進入課文中的“角色”,體會其思想感情??稍谡鎸嵉恼n堂中,學生常常拿起書本,像小和尚念經(jīng)般有口無心,以至于整堂課的氣氛平淡乏味,一年級學生更沒有興趣去讀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
4.無法讀通順
學生朗讀時常出現(xiàn)漏字、加字的現(xiàn)象。針對這類現(xiàn)象,教師便會要求一年級學生進行指讀(左手壓書,右手指字,字字過目),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朗讀效率。然而,到了一年級下學期,朗讀的習慣應由劃讀來替代指讀,但老師并沒有刻意強調,大部分學生習慣了使用指讀,常常把一句長句讀成了破句,反而影響了整體朗讀的效果。從指讀到劃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一些學生沒有良好的預習習慣,課堂反饋時字音都沒讀準,甚至直接在課堂上進行臨時拼讀,更別說要他通順、流利地讀好一句話,這些不良的習慣直接影響著課堂朗讀效果。
二、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1.讀出重點
語文不是無情物,作者情感的表達就隱匿于語言文字的深處。只有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進行朗讀,讓其真正理解到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到語句表達的語意終點后,才能正確確定文章的重點之所在。如在教學部編版一年級上語文書《9 明天要遠足》中,通過朗讀“我”的心理想法,“真的像老師說的,那么多種顏色嗎?”,“真的像同學說的,那么潔白柔軟嗎?”這兩句話,引導抓住“真的”、“那么”這些關鍵詞,學生很快便感受到“我”即將遠足外出的期盼、快樂之情。朗讀教學是貫穿小學階段較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尤其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從讀中學,讀中感悟,是最容易讓學生接受的一種學習方法。此外,同一句句子,如果重音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會不同。如學習準備期中“我是小學生?!边@樣一句簡單的課文內容,卻可以根據(jù)提問來確定重音?!澳闶切W生嗎?”“我是小學生?!薄澳闶侵袑W生嗎?”“我是小學生。”“誰是小學生?”“我是小學生?!边@樣的朗讀訓練,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句子意思,也培養(yǎng)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2.讀出疑惑
要指導學生能有語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是要引導學生能在朗讀的字里行間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朗讀文章。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要求其抓住文章矛盾點進行提問是有困難的,最初階段老師們可讓學生僅僅針對課題進行提問。例如我在執(zhí)教《12雪地里的小畫家》時,由于整篇文章結構清晰、有規(guī)律,學生們很快針對課題提出了質疑,一是雪地里的小畫家是誰?二是他們是如何在雪地里作畫的?要想解開心中的疑惑,學生必須帶著這些問題有目的地去朗讀課文,尋找關鍵線索。通過反復朗讀,學生很快明白雪地里的小畫家原來是“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是小動物們自身獨特腳印的杰作,從而提高了朗讀教學質量。
3.讀出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是能讀出課文的感情基調,如輕重緩急、做到抑揚頓挫。然而,由于一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不同,有時常常只是為讀課文而讀課文,朗讀不應只是單純地讀,它是為學習課文服務的,學生既要有感情的認識,又要有理性的指導,才能理解地讀。
要讓一年級學生學會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主要方法就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多讀。如我在教學《13 烏鴉喝水》時,結合文章內容,設計了語言訓練,如烏鴉喝水時遇到了什么困難?最后烏鴉喝到水了嗎?它用了什么辦法喝到了水?教師再進行總結,體會烏鴉為了喝到水所展現(xiàn)出的智慧,并指導學生帶著敬佩的心情去朗讀,“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瓶子里?!蓖ㄟ^朗讀來感受烏鴉的智慧,使朗讀和閱讀理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此外,培養(yǎng)學生關注對話中的提示語,也可以使朗讀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4 四季》這一課中,“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頑皮地說……”通過理解“頑皮”這個提示語的含義,學生更能在朗讀中體會“雪人大肚子一挺”的生動形象,不僅更好揣摩人物心情,而且更好地表現(xiàn)文中的感情。
4.讀出個性
每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對語言的感知各不相同,對于同一句話,每個人可能在語速、語調、停頓、輕重等方面都有不同見解。朗讀就是使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語言感知,把文本的情感通過有聲有色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例如,部編版一年級上語文書《1 秋天》,“天空那么藍,那么高……”為了表示情緒或情感的重音,有的學生會把重音落在句中的修飾語上,如“藍”、“高”等詞語。而有的學生會把重音放在關聯(lián)詞“那么”、“那么”來表達出情感。雖抓住的重點不同,但都通過自己的理解,讀出了對秋天的贊美情感,這樣一種朗讀訓練,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于文本獨特的語言感知,提高了朗讀教學質量。
為有源頭活水來。教會學生有效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是源頭活水。有效朗讀不單要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更在于要讀出文章的感情,會抓重點朗讀,能讀出疑惑、讀出自己的個性,為語文學習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