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平 宋國梁
摘要:對“學子”來說,學習文化課固然重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角度來看問題,先“學做人”更重要,學會做人,則會把“事”做得更好。
關鍵詞:《道德經》;《弟子規(guī)》;《易經》;自然規(guī)律;教書育人;陰陽平衡;社會安定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依據(jù)、效法、遵循”之意,其大概意思是說:人生活在大地上,就要遵循大地的法則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萬不可急于求成、一夜暴富、一口吃個胖子,比如,按照自然規(guī)律養(yǎng)雞、養(yǎng)豬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才可以出欄,人們吃上味道好,也不得病。而如果使用“快速育肥”添加劑,雞和豬的生長時間明顯縮短,大家覺得吃不出香味了,并且對人體還有副作用,這是典型的“揠苗助長”,那么,對孩童的教育也是同理;大地要遵循上天的規(guī)律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最好吃應季水果蔬菜,順應自然也就是順應天意,能夠得到最好的營養(yǎng);天體星球的運轉依據(jù)其固有的大“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法則:“人、地、天、道”,都要效法自然,這是《道德經》的核心。
《弟子規(guī)》這本書就是按照“道法自然”規(guī)律,給學童們所立的生活規(guī)范,《弟子規(guī)》的總敘:“弟子規(guī)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痹馐钦f:《弟子規(guī)》這本書中講的學童們的生活規(guī)范,是依據(jù)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規(guī)定了學童們必修課程: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同時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有愛心,還要時常親近有仁德之人,向他們學習,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以上這些事是做人做事的根本,非做不可的。如果你做到了還有富余的時間精力,就去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
這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先成人、再成才?!币刹牛枰幸?guī)矩,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但是我國80后、90后,獨生子女比較嬌慣,家長們大多要想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學習文化課上,把考大學當成了孩子唯一的成才之路,在教育方面有所缺失,斷片了!不教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而直接學文,從小就開始學習認字、算數(shù),這不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
違背了天道、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這種教育方式導致一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迷茫、沒有目標,目無尊長、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無安全感、自我保護欲特別強。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這些做教師的深感責任重大,教師就是要“傳道受業(yè)解惑”,不僅僅教授文化知識,而是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那么家長們也感到教育孩子的確是一門大學問,究竟該怎樣做呢?我認為應該“遵循自然規(guī)律”教育小孩,從小養(yǎng)成個良好的習慣,對促進文化課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去哪里尋找這些自然規(guī)律呢?被譽為“群經之首”、“文化之源”的《易經》,就是講的大自然的根本規(guī)律性,它是我國古代一切科學技術的基礎,是指導古代一切科學技術的一種規(guī)律,是一切實際行動的準則,可以說它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所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yī)”,“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可見古人多么重視易經智慧。
那么,《易經》從哪里來?
從易經系辭傳中我們了解到,我國遠古時代的伏羲氏,傳說他仰觀天文,俯察山川地理,中間觀察鳥獸的紋理、人與動物生活習性、人與萬物生長發(fā)展規(guī)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作八卦來做記錄,首先以八卦代表八種自然現(xiàn)象,而后又以八種自然現(xiàn)象來概括宇宙萬物,再將八卦兩兩相組合,就得到了64卦,64卦對應64種自然現(xiàn)象,每一卦有六爻,總共384爻,則對應人間處境384種。古人用卦來記錄大自然的根本規(guī)律性,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的偉大之處:向大自然學習、以自然為師?!懂敃r因為還沒有文字,所以用符號畫卦來記錄。傳說到了殷周之際,由周文王及其子作卦辭、爻辭,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為周易作傳,即十“翼”,這就是說《易經》是由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歷經上古、中古、近古時代橫跨幾千年。
由此可知,《易經》記錄的是大自然的根本規(guī)律性?!耙着c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兑捉洝穪碓从谏?,又要服務于生活,我們要從生活中學易,又把《易》用到生活中去。
《易經》的核心是“卦”,用“卦”來表述事物,大部分人都認為《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這是片面的理解。“預測”固然是他的一個獨特功能,因為他總結的是萬事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當我們掌握了這個規(guī)律之后,完全可以推測未來,這些規(guī)律就如同數(shù)學中的“定理、定律”,應用到每一道數(shù)學題中,就可以解出答案。天氣可以預報,那么人、事、物的未來也同樣可以預測?!兑捉洝妨硪还δ?,是由觀察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體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此時強調的是德行、能力與智慧,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的學生問我:老師,聽說你會易經,給我算一卦,看我這學期考試能過關嗎?我回答說,我不用算也知道結果:只要你按照學院規(guī)定去做了、執(zhí)行了,你肯定能過關,否則,肯定過不了。這就是易經的最高境界:“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結果自然是吉利的。所以說,《易經》不是講知識,而是教給我們偉大的智慧。
我們舉個例子來看:《易經》有64個卦,排在第一位的是“乾卦”。乾卦是典型的教我們做人做事,乾卦的六個爻的爻辭分別是:初九是“潛龍勿用”;九二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是“或躍在淵,無咎”;九五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是“亢龍有悔。”就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度過有意義的人生:人在少年時,要努力學習(并非僅僅是文化課),提高修為、培養(yǎng)實力,不宜到社會上有所作為;具備了一定知識、能力和素質之后,比如大學畢業(yè)后,初入社會,最好能夠遇到“德行完備之人”的引導和提攜,這樣才有利于你的進步;當在工作中“嶄露頭角”之時,千萬不可懈怠,還要謙虛謹慎、日夜精進;當在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績,有了較高地位之時,更要“居安思?!?,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一旦驕傲自滿、得意忘形,就可能墜入深淵,我們生活中不乏有這樣的事例,比如,曾經很風光的某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就是因為言語上的失誤,而經歷了人生的“低谷”。
我們常說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都是來源于《易經》的“乾卦和坤卦”?!耙?,就在我們身邊,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很多成語都出自于《易經》,比如“錯綜復雜”,教導我們看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還要學會“換位思考”,不但看表象,還要看內部實質。
我在教學中提到,要學生提高自己的情商,有部分同學不明白“情商”這個詞語,理解為“感情、談戀愛、找對象”,我說,你們常說“找對象”,“對象”這個詞語哪里來的,它也是來源于“易經”,他的原意就是“陰找陽、陽找陰”,是依據(j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陰陽學說”,陰陽是構成宇宙萬事萬物最基本的元素,男為陽、女為陰,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陰陽和順,則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風調雨順,物生依時,草木茂發(fā),人的精神旺盛,家庭和諧,社會安定;陰陽雜逆呢?萬物變化就出現(xiàn)異常,日月不明,四時錯亂,自然生態(tài)失去平衡,引發(fā)各種不順和異常。
總之,我們教學任務包括兩個大內容:一是講授文化課;二是教給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的學生,雖然是大學生了,但是,他們對生活還是很迷茫,從小到大只有一個目標是明確的,那就是“考大學”。那么,考上大學之后呢?任務完成了,下一個目標不明確,不知道該干什么了,所以就開始松懈,不再愿意學習了。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的引導需要有技巧、有方法,要求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己文化修養(yǎng),充實自己,才能很好地教育學生。
參考文獻:
[1]傅佩榮.我讀易經[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