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龍
摘 要 微信公眾平臺擁有強大的實時信息交互方式,可以實現(xiàn)特定群體之間文字、圖片、語音和微視頻全方位的溝通和交互。在小學習作教學中,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強大的信息化優(yōu)勢,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習作儲備,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習作的指導,同時改革習作評改的方式,優(yōu)化習作教學流程,為提高習作教學質量提供新的模式與路徑。
關鍵詞 微信公眾平臺;習作教學;思維導圖;學習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05-0042-03
1 前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習作教學的目標是這樣表述的:讓學生“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1];同時,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習作教學自然也要遵循這一要求,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手段、方法及教學媒介,更好地融通習作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讓“我手寫我心”成為學生自我表達的內在需要。
當下,微信這一智能社交軟件正與人們的生活日益緊密相連,它可以實現(xiàn)特定群體之間的文字、圖片、語音和微視頻全方位的溝通和交互,進行自定義回復,實現(xiàn)一對一智能交互,讓彼此的溝通和交流更為方便、快捷和高效?;诖?,在習作教學中引入微信公眾平臺,借助微信強大的移動社交功能優(yōu)化習作教學的過程,讓學生習作像微信互相聯(lián)系一樣親切和自然,便成為一種可能。筆者在習作教學中積極引入微信公眾平臺,這樣的嘗試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與他們已有的習作儲備準確進行了“對接”,對習作的指導和評改也更為精準,從而有效提高了習作教學的效益。
2 實踐思考
科學推送學習資源,準確“對接”習作儲備 小學習作教學的尷尬就在于,學生的課余生活不可謂不豐富,有時他們甚至會因為校園小花圃里出現(xiàn)的一只小蟲子而蹲下觀察一個課間,在家中與父母一起走親訪友、出外旅游也是常事;但讓他們圍繞一定的話題進行寫作,大多數(shù)學生往往下筆甚難。其根本的原因是他們不能從自己的習作資源儲備中快速地搜索出相應的生活經(jīng)歷,并且及時與習作要求及話題進行“對應”和“匹配”。
微信公眾平臺介入日常的習作教學,由教師科學選擇與習作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源提前推送給學生及家長,這些資源可以是與本次習作相關的文獻史料,可以是微短視頻,也可以是觀察手記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的習作資源儲備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喚起了學生的“相似經(jīng)歷”,促進了學生的“經(jīng)驗重組”,為完成習作及時將自己已有的習作儲備進行一定的“轉換”與“對接”。“轉換”與“對接”后的習作儲備對學生的寫作無異有著積極的意義,不僅讓學生能夠“有米下鍋”,也在習作的初始階段激發(fā)了他們的寫作興趣,提高了寫作的信心。
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4”,讓學生“圍繞生活中最近發(fā)生的事情,相互間談談看法,再寫下來”。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進度,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提前半月或是一周推送校園新聞、縣市要聞及國家大事等,由家長、學生及教師通過公眾平臺的回復與評價功能,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同時,教師通過晨會課及語文課前“三分鐘聽讀新聞”的時間,選取公眾平臺上對同一新聞生活事件的評論進行全班集體性的交流與討論。如此,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有機地推送新聞并引發(fā)評論與交流,正是聚焦了習作的要求,關注了學生的寫作需要,為他們順利完成習作進行了必要的鋪墊與及時的準備。當然,這樣的新聞生活評議應成為微信公眾平臺的固定欄目之一,教師可以經(jīng)?;匾龑W生積極地關注生活、回應生活,并在此過程中開闊自己的視野,鍛煉和提升言語表達與運用的敏銳思維。
再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3”,需要學生寫出自己生活中新的發(fā)現(xiàn)。習作的例文寫的是一名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黃豆與紅豆形狀不同,從而快速地將它們分辨出來的經(jīng)過。怎樣引導學生突破慣常思維,從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尋找出屬于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呢?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這樣幾個微視頻:生石花蛻皮裂變獨特的生理現(xiàn)象、不同方法識別真假百元大鈔、小狗跟主人快跑時伸舌頭喘氣、菜青蟲變成蝴蝶在飛舞等。這些微視頻從不同的維度,立足于自然和社會多個視角,對學生的發(fā)現(xiàn)進行指引。
受到這樣的啟發(fā),學生可以從生石花的生長,發(fā)現(xiàn)其他多肉植物的奇妙生長特征;可以從小狗的生理特點,發(fā)現(xiàn)動物與人相處的更多趣事;可以從百元大鈔的真假分辨,發(fā)現(xiàn)更多的人間社會百態(tài);等等。
“當我們對某種現(xiàn)象的指向總是暗示著生活中特定的美好、定位或觀察視角”,并且“當一個人定位于一種現(xiàn)象時,便意味著他正滿懷興趣地接近這一體驗”[2]。圍繞一定的習作要求與目標,將這些短小精悍、圖文并茂、有趣生動的習作資源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給學生,習作教學不僅有鮮明的指向,學生在快樂的分享與及時的互動中也會對寫作這一行為進行積極“定位”,從而逐漸生發(fā)為內心的自覺行為——借助微信公眾號推送習作資源,引導學生準確地“對接”習作儲備的意義正在于此。
及時再現(xiàn)課堂場景,有效加強習作指導 課堂最重要的特質便是共生。共生教學理念認為,師生的真實存在是課堂和教學內容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實質性的課堂教學內容。習作課堂教學中的共生,“不是教師要講的寫作知識或者學生寫的作文,而是教師和學生‘寫的過程中共生出的一切”[3]。在習作教學中,可以借助圖片、文字或是微視頻等手段,及時留存課堂上習作教學的場景及片段,課后再通過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給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再現(xiàn)真實的課堂場景,讓學生再次感受、經(jīng)歷自己與教師“寫”的過程中共生出的內容,這樣的課堂“情境場”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點燃他們的寫作熱情,更可以給他們的寫作以實實在在的指導與關切。
1)強化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作為一種主要的圖式思維工具,能將思維痕跡用圖畫和線條結合起來形成發(fā)散性的結構,把枯燥的信息變成色彩的、便于學生記憶并且有高度組織性的結構圖。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示表達習作的信息,在圖示的指引下明白“先寫什么、再寫什么、重點部分怎么寫”。通過微信公眾號,將習作課堂上的思維導圖進行重現(xiàn),可以強化學生的習作記憶,進而不斷調整和優(yōu)化自己的寫作思路,讓寫作在思維導圖的引領下直達寫作目的和任務的完成。
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要求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寫校園風景。在習作指導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先確定校園里有代表性的幾處景物,然后考慮重點寫哪一處景物,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課堂上,教師可以與學生合作完成一幅思維導圖,標明重點描寫的景物;也可以讓學生獨立匯報與交流自己個性化的寫作思維導圖。對這些不同的思維導圖,教師可以用手機及時拍攝并上傳至微信公眾號;學生放學回家,從不同的思維導圖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景物可以選用不同的順序進行觀察與寫作,同樣的景物也可以變換順序寫出不同的風景,這無疑為他們進行后續(xù)寫作提供了更好的助力。
2)重放精彩鏡頭。如樂曲一樣,課堂也有高潮迭起處。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攝像機拍下課堂上的精彩鏡頭,這樣的精彩或是學生開展活動群情振奮時,或是進行實驗演示的緊張期盼時,或是意見相左的激烈辯論時,等等。事實上,課堂上的這些高潮也正是學生習作中需要濃墨重彩點染的地方,是習作的重點與精華部分。教師將這些精彩鏡頭進行剪輯后制作成微視頻上傳至微信公眾號,學生在下載觀看時可以喚起課堂記憶;當學生對著這些視頻鏡頭一遍一遍地觀看時,他們也正“通過記憶獲得生活體驗”,這樣的體驗是“明確而有意義的一方面”,可以“有一種整體性使之變得獨特”[2]。換言之,正因為學生透過課堂上的精彩鏡頭,真實地觸摸到了自己真切的經(jīng)驗、思想,也一并引發(fā)了他們真切的情感,直達了習作的源頭,寫作時自然會“不息地傾注出真實的水來”[4]。
筆者曾經(jīng)執(zhí)教作文指導課《好玩的胖大?!?,課堂上帶領學生從觀察胖大海的外形入手,通過看、摸、聞、咬等多種手段,了解并認識胖大海的外形特點。課堂的高潮處圍繞胖大海的“胖”展開,在學生好奇的目光中將胖大海放入熱水杯中,同時用視頻記錄下胖大海在熱水杯中兩三分鐘里發(fā)生的變化。課堂上,學生緊盯小小的胖大海,從胖大海變“胖”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它的神奇與好玩。課后,通過觀看微信公眾號剪輯的全景視頻,學生更加深了自己在課堂上的這一感受。在習作中,他們或直觀描述,或展開聯(lián)想,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驚喜訴諸筆端,很好地還原了課堂上的精彩一幕。
3)鏈接伙伴習作?!盎锇檎Z言”,是來自學生群里的語言,也是學生心里最為親近的語言,是相當于或略高于學生語言發(fā)展水平、在與伙伴進行交際時使用的語言。同寫一篇習作,因為學生個體語言積淀、表達能力與水平等存在差異,總會有一部分學生會趕在班級整體進度前完成自己的習作初稿。針對這樣的習作教學實際,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截取并上傳先完成學生的整篇或是習作片段,給其他學生以導引,讓他們積極地學習并借鑒“伙伴語言”,從而讓自己的言語之花開得別樣多彩。
在帶領學生上完真百元大鈔鑒別作文課后,筆者便第一時間從已完成的學生習作中選取下面三個片段上傳到微信公眾號:
【片段一】同學們直盯著那張百元大鈔,兩眼眨都不眨一下,生怕一眨眼就被別人搶去了似的。老師微笑著揚了揚手中的鈔票,說道:“如果這100元到了你的手中,你最關心的是什么?”“真假!”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不假思索地回答。
【片段二】“我知道,我知道!”坐在我一旁的小昊早就按捺不住了,站起來說道:“真錢只要往墻上一抹,墻上就會出現(xiàn)紅色的痕跡?!崩蠋煯敿床两o我們看,只見那張百元大鈔與白色的墻壁親熱地一“吻”,墻上立刻留下了一道紅紅的“唇印”,看來這鈔票是真的確定無疑。
【片段三】老師點了一位手舉得最高的同學,他站起來顯得非常自信,說道:“最簡單的方法是看水印,把錢與自己的視線平行,在右上角的花紋上有一個清晰的‘100水印?!苯?jīng)他這么一說,班上的氣氛立刻活躍了起來,同學們紛紛跑到前面,將演示的同學層層“包圍”住,那情景真如眾星拱月一般。
三個片段從不同的角度用學生自己的語言展現(xiàn)了當時教室里發(fā)生的場景。在表達技巧上,以人物的語言與動作描寫為主,再輔以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在細節(jié)中彰顯出言語個性表達的魅力。這些“伙伴語言”中描寫的情景都發(fā)生在其他學生的眼皮底下,他們有的甚至就是片段中的主角。通過微信公眾號讀到這樣精彩的句段,學生會不自覺地模仿或是借鑒,因為“同伴之間的影響更有滲透力和震撼力”,他們也會從這樣的“伙伴語言”中汲取營養(yǎng),在同伴互助中邁開言語嘗試的腳步[5]。
積極拓寬評改渠道,不斷提高習作水平 傳統(tǒng)的習作評改,以教師為主,學生與家長適當參與,評改周期長,評改效果不明顯。相對于傳統(tǒng)的習作評改方式,微信公眾平臺多渠道的實時信息交互優(yōu)勢,可以讓習作的評改主體更加多元、評改的過程更多互動、評改的反饋更顯即時,充分發(fā)揮作文評改的效用。
1)評改主體更加多元。教師、同學、父母以及微信公眾號學習社區(qū)的其他微信好友,都可以成為學生習作評價的主體,也即學生習作的讀者。通過微信公眾號發(fā)布學生的習作,讓學生通過微信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直接看到瀏覽自己習作與評價的人數(shù),并且這樣的人數(shù)是每日遞增的。這樣便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了另一種說話的方式”,同時,“獲得這一別樣的說話方式的權利感、獲得感、快慰感、成就感,又刺激著寫作者以更好的姿態(tài)從事寫作”[6]。如此,更多的評價主體首先是對學生“另一種說話方式”的肯定,這無疑會反作用于學生的寫作行為,并進一步增強學生習作的自我評價意識。
2)評改過程更多互動。在習作評改中既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和回復功能實現(xiàn)讀者和作者的直接對話,同時,教師、家長、學生還可以相約某個特定的時間,通過語音、文字、微視頻等多種方式圍繞某篇習作進行集中性評改。評改時,先由教師將自己對學生習作評改的痕跡直觀形象地顯現(xiàn)在微信平臺上,從錯別字、病句到習作思路以及相關的習作技法等,家長與學生進行認真學習、審視與鑒賞。這樣的評改方式,不僅增強了參與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讓評改更有針對性,發(fā)揮了評改的導向功能。
3)評改反饋更顯即時。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學生的習作實時發(fā)布后,讀者便可以實時進行評價與反饋。這樣的評改方式與反饋時效是傳統(tǒng)的作文評改所不能相比的。學生可以根據(jù)接收的評改反饋結果,對自己的習作進行即時修改與完善,然后將修改的習作二次上傳,進行再評價和再反饋。這樣,在評中改,以評促改,以改促寫,推動學生反復修改與打磨自己的習作,促進個體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習作教學中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強大的信息化優(yōu)勢,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習作儲備,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習作的指導,同時改革習作評改的方式,積極優(yōu)化習作教學流程,為提高習作教學的效益提供了新的模式與路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3年修訂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范梅南.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黃厚江.創(chuàng)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下):語文共生教學的基本主張及實踐操作[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7):4-7.
[4]葉圣陶.跟大師學語文: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黃鴿.讓“伙伴語言”扮靚學生習作的微探索[J].青年教師,2014(11):57-58.
[6]管建剛.作文革命:十大“作文意識”談[J].人民教育,2008(7):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