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文類。品讀散文就是讀者與作者在漫漫人生閑暇時的默默對話與共同探討。然而,散文教學的現(xiàn)狀卻并不樂觀。通過分析導致散文教學陷入困境的各種原因,以《荷塘月色》為例,探尋散文教學之路。從摒棄“有我”之境,進入作者之境;區(qū)分散文的主客體,明確散文關鍵點;以言逮意,品讀個性化語言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來引導學生真正走向作者,走進文本。
一、散文閱讀現(xiàn)狀
張守仁言:“散文是內(nèi)心的獨白,是對讀者朋友的傾訴,寫散文就是要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散文有著美文之稱,品讀散文就是讀者與作者在漫漫人生閑暇時的默默對話與共同探討。因此,散文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文類。然而,散文教學的現(xiàn)狀卻并不樂觀,大多數(shù)學生仍然停留在散文作品之外,只在乎自己需要掌握多少死記硬背的知識,根本不會對散文進行深刻探討。
二、產(chǎn)生原因
1.散文自身模糊化的特點。王景科在《談散文理論研究之弱勢現(xiàn)象》中指出:“散文并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文體概念,它只是在文學實踐過程中約定俗成的文類概念?!币簿褪钦f,凡是那些在文體上較難把握校準的文章,會籠統(tǒng)地歸屬于散文這一文類中。這也就給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模糊性,教師難于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學生也苦于無法難以舉一反三。
2.散文理論相對匱乏。新時期,鮮有人致力于中國散文的研究,致使散文理論幾近闕如。
3.高中生特定的心理特征。美國著名教育學心理學家安妮塔·伍爾??嗽凇段闋柛?私逃睦韺W》中提出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觀點。與幼兒的自我中心不同,處于青少年這個階段的學生并不否認其他人可能有不同的觀點和信念,他們只是開始變得非常關注自己的想法,認為他人與自己有共同的想法、感受和關注的問題。而散文閱讀教學,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區(qū)分人、我,引導學生體察散文中表露的、對學生來說很可能是陌生的經(jīng)驗。這種教學目的必然與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心理產(chǎn)生一定的矛盾。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很容易“人我不分”,很容易用自己的經(jīng)驗來代替散文中作者的經(jīng)驗,從而曲解文本。
4.教師原因。由于散文有著個性化,張揚化的特點,在散文教學中,需要教師有更靈活的應變處理散文的能力。但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往往會使散文教學落入僵化單一的套路中。
三、以《荷塘月色》為例,探教學之路
1.摒棄“有我”之境,進入作者之境。閱讀散文中,特別強調(diào)有“我”之境,也就是作者之境。散文不推崇虛構,散文敘寫的是作者的所見所聞。但這也并非說散文的手法是客觀的寫實主義。散文中的所見所聞是有個性的,獨一無二的。散文中呈現(xiàn)的人、事、景、物都是帶有作者濃烈的感情的,是作者通過自身感官過濾后展現(xiàn)在作品中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以無我之境,讀他人之境。假如將讀者之境代替作者之境,那么,散文的解讀也就走入了誤區(qū)。
如教學蘇教版必修二中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時,教師就可以先進行人、我區(qū)分的導入活動。
教師可以由“一人一荷塘,一塘一世界”為切入口,進行文本導入。首先,可以欣賞季羨林《清韻荷塘》中的片段:“真正的奇跡出現(xiàn)在第四年上。嚴冬一過,池塘里又溢滿了春水……我心中狂喜,這幾年總算是沒有白等。”在這個片段中,教師引領學生初步感受到荷花頑強的生命力,體會到作者由此而產(chǎn)生的欣慰之情。
接著,欣賞顏元叔《荷塘風起》中的片段:“凝神之際,突然一陣強風從對面吹來,千百張荷葉的一側……然而,我感謝那剎那的一刻,當陽光,荷葉,清風與人,有那瞬間的多彩的神會?!痹谶@個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景靜心動的矛盾,體會作者在現(xiàn)實的塵囂下,渴望清澈自由生活的心情。
通過兩個文段的比較閱讀,在新課起始階段,就讓學生從感性上區(qū)分人與我,也就是區(qū)分作者和讀者,引導學生關注散文中選取的材料都是作者在某一個特殊的時間,某一個特定的地點所見到的景和物,以及心中的人和事,感受作者在那個階段的一己之感,一己之思。就如同所選的兩個片段,從選材上來看,都是寫了荷花,然而,這些荷花都經(jīng)過了季羨林和顏元叔兩個作者的個人特性的感官過濾,因此,引導學生在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時候,也要從朱自清的角度出發(fā),去感受朱自清眼中的荷塘,這個荷塘是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見過的,也是平日里的朱自清從沒有見過的荷塘。由此,學生很容易就摒棄了“有我”之境,進入作者之境。既達到了區(qū)分人、我的效果,又在外力的作用下,解決了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心理問題。
2.區(qū)分散文的主客體,明確散文關鍵點。王榮生提出:“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作者眼里主觀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則是記敘、描寫的客體。之所以記敘、描寫,是為了抒發(fā)作者的所思、所感,是為了表達作者這一主體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憋@而易見,散文的學習重點應該放在對散文客體的理解,而非單純的欣賞客體。客體是為主體服務的,欣賞是為體悟做鋪墊的。
以《荷塘月色》為例,荷塘的景色就是散文的客體。假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欣賞荷塘的景色作為教學重點難點,那么,《荷塘月色》的教學也就走入了歧途?!逗商猎律返年P鍵點不在于散文的客體“荷塘的景色”,而在于作者直視靈魂深處,構造出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現(xiàn)實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的世界——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陌生的世界。在現(xiàn)實世界與自由世界的對立糾纏中,顯示出作者靈魂深處的矛盾痛苦。
如何讓學生明確《荷塘月色》這個關鍵點,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解決這個難點,可以多管齊下。其一,交代朱自清簡介和《荷塘月色》的寫作背景。教師可以展示《一封信》和《那里走》中的部分內(nèi)容,讓學生籠統(tǒng)感知,在1927年這樣特殊的年代,像朱自清這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面對國共分裂后的對峙形勢,不能不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中。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謂的“不平靜”的源頭也就有了著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自然所賜予的這方荷塘,這荷塘上的“夢”,也就成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難所。此處的荷塘,不再是清華園中簡簡單單的荷塘,而是帶有朱自清烙印的荷塘,而《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也將這荷塘水攪動起來,張揚著作者特定時期鮮明的個性思想。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就對散文的主體個性有了初步了解。
其二,抓住文本中有著深刻含義的句子體會作者個性情感。閱讀《荷塘月色》時,可以指導學生品讀“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些句子。應該說,能夠品讀這些句子的深刻涵義,那么,也就走進了朱自清這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內(nèi)心矛盾與沖突的個性世界。也就抓住了《荷塘月色》文本的關鍵點。
其三,分析客體中的個性,真正融通主客體。朱自清的內(nèi)心矛盾痛苦的個性表現(xiàn)形態(tài)無不在《荷塘月色》的景色中流露。朱自清是一個與中國士大夫中庸主義傳統(tǒng)有著深刻聯(lián)系的知識分子,他的愛與憎顯得柔和平緩。基于這樣的個性表現(xiàn)形態(tài),《荷塘月色》里的景色,也總是“淡淡的”。
3.以言逮意,品讀個性化語言。品讀的基礎是細讀。浮光掠影的結果就是用自己的不成熟的語文經(jīng)驗來“篡改”作者的語言思想。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少人認為這是反映朱自清在大革命失敗之后苦悶彷徨的內(nèi)心的。那這種所謂的彷徨是不是文章情感的主旋律呢?細讀重點語句,答案就不言而喻了?!霸鹿馐歉袅藰湔者^來的……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薄皹淇p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遍喿x這兩段文字,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朱自清是在此起彼伏的蟬噪蛙鳴中,欣賞這荷塘的美景,即使出發(fā)前的心情是“頗不寧靜”,但是在這嘈雜的荷塘旁,作者感受到了和諧,這種感受難道不是一種平和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嗎?這種感受難道不是朱自清先生在苦悶中的思索,在掙扎中的選擇嗎?這種感受不就是“和而不同”的觀點的呈現(xiàn)嗎?所謂的“彷徨”的曲解,便轟然倒塌。
散文中,除了要品讀重點語句外,看似普通的語句也不能放過。優(yōu)秀的散文作家,能夠用精準的語言描繪細微的感覺和直覺,能夠用貼切的語言傳達豐富細膩的人生感受,盡管有些語句看起來極為普通。比如《荷塘月色》中:“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薄斑@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笨此撇唤?jīng)意的幾筆恰恰就是作者的兩個世界,一個是現(xiàn)實的世界,一個是自由超脫的夢的世界,用心體會這兩個世界,我們才能真正體會朱自清“和而不同”的觀點。
切實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散文的素養(yǎng),并非朝夕之事。必須銘記個性二字解讀各種散文文本,真正學會和作者對話。如果教師學生把收獲的希望寄托在拔苗助長上,那么最終會顆粒無收。
袁靜,江蘇常熟外國語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