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飛性能表(RTOW Chart)在飛行員執(zhí)行每個航班時都要用到,針對空客飛機而言,又分為重量輸入和溫度輸入兩種格式,我公司使用的空客起飛性能表,一般都采用重量輸入格式。
在確定當時氣象條件以及特定跑道的起飛性能時,先要確定最大允許的起飛重量,確保飛機的實際起飛重量低于最大允許起飛重量。最大允許起飛重量分為結構重量和性能重量兩種,實際運行中取兩者的最小值。本文討論的問題與性能有關,下文所指的最大起飛重量,都是性能允許的最大起飛重量。
如果當天的起飛重量等于最大起飛重量,則必須使用TOGA馬力起飛,只要重量小于最大起飛重量,表明飛機的載重還有余度,此時飛機沒有滿載,就可以使用靈活溫度起飛。靈活溫度的原理是假定一個比實際更高的外界大氣溫度,使用該溫度下飛機發(fā)動機的最大推力,以達到減小起飛推力,保護發(fā)動機的目的。因此在確定靈活溫度前,還有一個步驟,就是要確定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有的飛行員習慣拿起性能表直接查靈活溫度及V1、VR和V2這三個起飛速度,這是因為大部分時候?qū)嶋H起飛重量都比最大起飛重量小,默認情況下,最大起飛重量已經(jīng)符合了要求。但飛行員心里一定要意識到,確定靈活溫度之前,先要確定最大起飛重量。
如何查找靈活溫度和起飛速度,并進行濕跑道修正、QNH修正、空調(diào)修正、發(fā)動機防冰修正,以及進行干跑道檢查(Dry check,保證濕跑道的最大起飛重量不會比干跑道更大),這是每名飛行員執(zhí)行每個航班的必做功課,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在此不再贅述。相比之下,確定最大起飛重量則用得比較少,只有在短跑道、高原機場、起飛遇有地形等情況下,實際重量才有可能受到性能最大起飛重量的限制。需要注意的是,在確認最大起飛重量時,某些情況下,空客手冊中介紹的方法,計算出來的最大起飛重量是不精確的。
大家都知道,在一定范圍內(nèi)(飛機運行時的外界氣溫必須小于TMAX,否則飛機不允許起飛)隨著外界溫度的降低,起飛性能不斷增強,這里面有兩方面的因素對起飛性能的增益產(chǎn)生了貢獻。首先是飛機發(fā)動機的推力,先來看一下發(fā)動機推力圖:對于給定的高度,在平臺溫度TREF和最大允許溫度TMAX之間,發(fā)動機的最大推力受EGT的限制,隨著外界大氣溫度的減小而上升,到達平臺溫度TREF時,推力達到最大值,此時外界溫度繼續(xù)降低,發(fā)動機推力已經(jīng)達到了設計的最大平臺推力,最大推力值將一直保持固定,不再發(fā)生變化??梢娖脚_溫度以上,溫度降低獲得起飛性能的提升是由于發(fā)動機推力增大引起的。
其次,溫度代表著大氣的熱運動,當溫度降低時,空氣分子的熱運動減弱,分子與分子之間的距離更近,空氣的密度就更大。不但溫度越低空氣密度越大,氣壓越大空氣密度也越大。氣壓對飛行性能的影響,在QNH里單獨做修正。重量輸入法中,只有重量和溫度兩個變量,因此我們只討論溫度對起飛重量的影響。飛機的升力公式是:Y= CyρV2S,其中Cy是升力系數(shù),ρ是空氣密度,V是飛機速度,S是機翼面積,可見升力和空氣密度是成正比的。因此,當溫度降低時,空氣密度增大,升力增大,允許的最大起飛重量增大,起飛性能增強。
把兩者綜合到一起,我們就得到以下結論:當溫度從TMAX下降到TREF時,一方面發(fā)動機推力增大,另一方面空氣密度增大,兩者都對起飛性能的增益產(chǎn)生了貢獻,使飛機的起飛性能獲得較大的提升,單位溫度下降時,飛機的起飛重量有著較大的增加。當溫度繼續(xù)下降,低于TREF時,發(fā)動機的推力已經(jīng)到達最大極限,不再繼續(xù)增加,但由于空氣密度增大,溫度下降也會提升飛機的機飛性能,只是此時單位溫度下降時,飛機的起飛重量增加較為緩慢。
因此,飛機的起飛性能,包括起飛最大重量,隨著外界大氣溫度降低而增加,其增量變化不是線性的,在跨越平臺溫度TREF時,是一根折線,平臺溫度TREF前后其變化率是不同的,體現(xiàn)在直線的斜率上是不相等的。這就是空客手冊中,標明梯度1和梯度2的原因,比平臺溫度低,適用于平緩的梯度1,此時起飛重量增加是空氣密度增大引起的。比平臺溫度高,適用于較陡的梯度2,發(fā)動機推力增大和空氣密度增加都對起飛重量增加做出了貢獻。手冊中有關內(nèi)容摘錄如下(平臺溫度TREF=37度):
到此為止,一切都順理成章,但空客手冊最后有一個注意事項,表明“重量梯度僅用于外推高于RTOW圖表中顯示的最大重量的重量,對于兩格之間的內(nèi)推,它們無效”。請看下面這頁某機型某跑道上的實際起飛性能表,標黃的那列數(shù)據(jù)取出到EXCEL表格中進行了如下的
計算,當外界溫度從26度下降到-2度時,溫度降低了28度,最大重量增加了4.9 噸,每度的重量增量為175公斤;當外界溫度從42度下降到39度時,溫度降低了3度,起飛最大重量增加了4噸,每度的重量增量為1.3噸。請參看起飛性能表最下面的梯度1和梯度2,本列的梯度1是140公斤/度,本列沒有梯度2,后面一列的梯度2是1410公斤/度,看上去上述兩個計算值和列表中的值是吻合的(由于溫度都是整數(shù),沒有小數(shù)點后的位數(shù),所以計算精度不是太高),我們的機型,梯度1基本上是一百多公斤/度,梯度2基本上是一千多公斤/度。
發(fā)動機的平臺溫度是37度,再來看看跨平臺溫度時的起飛性能表:當外界溫度從39度下降到26度時,溫度降低了13度,起飛重量增加了4.7噸,每度的重量增量為362公斤。這個數(shù)值是比較奇怪的,既不和梯度1吻合,也不和梯度2吻合,其原因就是在39度和26度之間產(chǎn)生了斷點,最大起飛重量不隨外界溫度的降低而線性變化,但是空客的性能表中卻沒有反映出來。如果我們用梯度1和梯度2,對這兩個溫度引起的重量變化進行重新計算,就會發(fā)現(xiàn):△W=(39-37)*1410+(37-26)*140=2820 +1540=4360公斤,同性能表中的起飛重量增量4.7噸還是比較接近的。
如果使用上述方法,計算外界大氣溫度37度時的最大起飛重量,公式應該是:235.4+(39-27)*0.1410=235.4+2.820=238.22噸。假設使用空客推薦的線性內(nèi)插法,不用梯度1和梯度2分開來修正,計算公式為:235.4+(240.1-235.4)/(39-26)*(39-37)=235.4+ 4.7*2/13=235.4+0.723=236.12噸。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平臺溫度37度處,誤差最大,達到238.22–236.12=2.1噸。由上面的分析可知,39度到37度之間,發(fā)動機推力還有增加的余地,之后發(fā)動機推力就保持恒定了,推力可以增大和不能增大,對起飛重量的影響肯定是不同的。
既然空客推薦的內(nèi)插法不夠精確,為什么還可以使用呢?這是因此內(nèi)插法更加保守,計算出來的最大起飛重量總是比實際可以達到的最大起飛重量要小,安全上是有保證的。
手冊規(guī)定梯度1和梯度2不能在內(nèi)插時使用,那實際上到底能不能用呢?還是以上面這頁性能表標黃的這一列為例,假如最大的性能重量就到235噸、對應的溫度就到39度為止,此時240噸屬于“超過最大起飛重量的重量”,梯度1和梯度2就可以適用了,用梯度1和梯度2的方法,還是可以算出來37度時起飛重量是238.22噸,不會是線性內(nèi)插時的236.12噸??梢娡獠搴蛢?nèi)插是可以轉(zhuǎn)換的,實際上它們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空客的性能表進行內(nèi)插法計算,當溫度跨越平臺溫度時,就會出現(xiàn)斷點。在這樣的兩個格子之間,內(nèi)插法計算出來的最大起飛重量,其數(shù)值不夠精確,有著偏小誤差。空客手冊出于某種方面的考慮,規(guī)定了在內(nèi)插時,不能使用梯度1和梯度2,那么我們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呢?
辦法還是有的,就是為每一種形態(tài)增加一行平臺溫度分割點。還是以上面摘錄的性能表為例,單獨為標黃的這一列增加一行重量。就是在235(+0.4)這一行和240(+0.1)這一行之間,增加238(+0.2)這行重量,對應的溫度正好是平臺溫度37度。目前的起飛性能表已經(jīng)整合在EFB里了,不存在一張紙打印不下的問題。性能表可以無限制地向下翻行,至少形態(tài)1+F及凈風、形態(tài)2及凈風,這兩個常用列中,應該各自增加37度平臺溫度的分割行。這樣一來,所有的格與格之間都是線性變化的了,既遵守了空客手冊中,內(nèi)插計算不適用梯度值的規(guī)定,又能使計算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完全精確。
作者簡介:汪志民,學歷:本科,軍學士,單位:東航技術應用研發(fā)中心安全運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