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和
由于孫中山自少在檀香山讀英語學校,其后在香港和廣州所讀的中學及大專,教程皆英語,以至于不少人認為他是“番書仔”,對中國禮學一竅不通。其實孫中山的禮學淵源,從其童年就讀的故鄉(xiāng)翠亨村村塾就開始了。
孫中山實齡九歲入讀的村塾,課程一開始是念《三字經(jīng)》,繼而讀《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等啟蒙讀物。后來,孫中山在《覆翟理斯函》中有云:“幼讀儒書,十二歲畢經(jīng)業(yè)?!边@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有學者做過調(diào)查,認為明清時代甚至民初,私塾啟蒙之書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四言雜志》等小冊子。惟各私塾均必須另加額外讀物。進一步就讀“四書”,接下來就是“五經(jīng)”。循次一一誦讀。
可有證據(jù)證明孫中山自言其實齡“十二歲畢經(jīng)業(yè)”,即讀到諸如《書經(jīng)》等古籍的階段?他實齡十二歲半時,隨口就念出《書經(jīng)》中《五子之歌》來諷刺澳門的賭檔、花船、妓女戶等不良現(xiàn)象。
但是,孫中山對其背誦的東西理解了多少?從他吟詠《五子之歌》來諷刺澳門,證明他理解此歌用意。其余呢?那就有進一步探索之必要。因為,一般來說,傳統(tǒng)村塾的教法是只教背誦而不作解釋。孫中山對自己初入學時的遭遇,就有過很生動的描述。
他對林百克回憶說,每個學童,在村塾老師那教鞭的陰影下,面壁高聲背誦《三字經(jīng)》。他們對自己所背誦的東西絲毫不懂其意思,老師也不作任何解釋。如是者一月,孫中山再也忍受不了,他造反了:“我對這些東西一點不懂,盡是這樣瞎唱,真沒意思!我讀它干什么?”老師驚駭?shù)卣酒饋?,拿出一根短竹,在手中掂量。但手臂很快就無力地垂下來了。因為,孫中山是全塾最善于背誦者,打他恐不能服眾,于是厲聲喊曰:“什么!你敢違背經(jīng)訓?”
“不是,我并不反對經(jīng)訓。但是,為什么要我天天背誦這些我絲毫不懂的東西?你光教我認字卻不教我明理”,孫中山不服氣地回答。老師大惑不解。此孩在背誦方面,進步神速,為何偏偏如此不快?“求求您,為我解釋一下我背誦的是什么?”孫中山央求老師。
老師的心軟下來了,深感此孩子極不尋常。孫中山繼續(xù)央求說,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道理,為何這些方塊字就不包含道理?老師無言以對, 但對孫中山的反叛,已由憤怒改為友善的同情。孫中山亦不為已甚,基于對老師的尊敬,以后更是加倍努力地背誦那些他毫不理解的古文。但心里還是反復地縈繞著這樣的一個問題: “這些古文必定含有意義,終有一天我會找出它的含義?!?/p>
這段記載說明,那位老師自己對古文,可能也是不求甚解,否則他大可從此就向?qū)W生解釋書中的微言大義。學而不思者,大有人在。否則孔子就不會道出“學而不思則罔”這句名言。
筆者繼續(xù)追查孫中山后來的禮學淵源,發(fā)覺他在香港所讀的拔萃書室和中央書院,都有稍微涉及漢語的課程。譬如,他在中央書院的漢譯英教科書中,就取材自各種典籍。其中,有題目是出自《圣諭廣訓》。
《圣諭廣訓》是由清朝官方頒布,并運用政治力量使之廣為刊行的官方書籍,內(nèi)文分為康熙《圣諭十六條》與雍正《廣訓》兩個架構?!段乃蓍w四庫全書提要》之中的《圣諭廣訓》條(乾隆四十七年,即陽歷1782年),闡明說:“方今布在學宮,著于令甲:凡童子應試、初入學者,并令默寫無遺,乃為合格;而于朔望日,令有司鄉(xiāng)約耆長宣讀,以警覺顓蒙。蓋所以陶成民俗,祇服訓言者,法良意美,洵無以復加云?!?/p>
此外,香港中央書院的英文常識試題,有命學童以“遇賊爭死”為題作文者。按該句所說的,是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人相食,趙孝的弟弟趙禮被一群餓賊抓去,群城要殺了吃肉。趙孝聽說了,便用繩子將自己綁了去見群賊,說:“我弟弟趙禮挨餓很長時間了,他身上已經(jīng)沒什么肉了,不如我肥。你們把我殺了吃了吧,把我弟弟放了?!壁w禮一聽,急了:“不不不!你們是先捉住我的,吃我吧!怎么能殺我哥哥呢?”兄弟爭死,這一下子居然感動了流著口水、饑餓紅眼的賊人,把他們兄弟倆放了。這件事后來被文人編進了兒童啟蒙讀物《幼學故事瓊林》。
又有英文常識試題,命學童把中國古籍之中,有警句談到某些比性命更重要者,翻譯成英語,并注明其出處。正確的出處應該是《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也?!碑斎?,孟子只不過是發(fā)揮孔子說過的話,見《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
眾所周知,所及《論語》和《孟子》是“四書”中的兩書,而上述之《書》和《禮》,是“五經(jīng)”之中的兩經(jīng)。準此,可以說孫中山從中央書院的課本中,繼續(xù)抽樣地學習了“四書五經(jīng)”。至于孫中山如何有系統(tǒng)地學習“四書五經(jīng)”,就靠他自學了。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