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歡 鐘奇珉
牙源性腫瘤是指源于成釉器、牙囊或牙乳頭等成牙組織的一類良性腫瘤,成牙組織是指牙的發(fā)生到成熟牙組織之間的過渡階段[1-2]。牙源性腫瘤種類較多,無特發(fā)人群,主要發(fā)生在上下頜骨的骨組織內,據統(tǒng)計,牙源性腫瘤大多數為良性腫瘤,其中最常見的為成釉細胞瘤,占良性牙源性腫瘤的64%左右,多發(fā)于下頜部位,另外牙源性角化囊性腫瘤也是常見的牙源性腫瘤[3]。良性牙源性腫瘤患者的一般臨床表現為上或下頜骨膨隆,導致頜骨變形或病理性骨折伴有輕微疼痛,同時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松動、移位、脫落,導致患者面部形狀異常,影響患者咀嚼功能[4]。目前對于牙源性腫瘤的治療主要依靠手術治療,由于該病的發(fā)病位置大多為顏面部,因此對手術的要求較為嚴格。本研究以45例良性牙源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牙源性腫瘤的臨床療效及術后患者滿意度,為牙源性腫瘤治療提供參考。
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45例牙源性腫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術前活檢,CT、MRI等影像學及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良性牙源性腫瘤,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者;術前接受其他治療者;失訪者。根據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n=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15~56歲,中位數年齡為28歲,平均年齡(37.16±9.37)歲;牙源性角化囊性腫瘤11例,成釉細胞瘤9例。研究組(n=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17~55歲,中位數年齡為29歲,平均年齡(38.11±7.29)歲;牙源性角化囊性腫瘤13例,成釉細胞瘤12例。比較2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開窗減壓術。根據影像學檢查確認腫瘤位置,采取下槽牙神經阻滯麻醉聯合局部麻醉,在腫瘤區(qū)域最薄弱的黏膜部位做開窗口,清除囊腫腔內的阻生牙及沒有價值的殘牙;縫合黏膜創(chuàng)口及囊腔壁形成袋口狀,吸除囊腔液及內容物,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縫合口腔黏骨膜和囊腫襯里上皮。將碘仿紗條置入開窗口,7 d后取出碘仿紗條,制作囊腫阻塞器,固定。
研究組:在對照組開窗術的基礎上,行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在生理鹽水沖洗后,采用低溫等離子系統(tǒng),以0.9%生理鹽水為介質,消融囊壁組織,突出囊腔組織腫囊其他殘余組織。將碘仿紗條置入囊腔內,3 d后逐漸取出碘仿紗條,出院時,囊腔內保留一根碘仿紗條,并且叮囑患者每7天更換碘仿紗布,術后1個月,制作囊腫阻塞器。
所有患者出院后,囑咐患者每天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囊腔,進食前后注意口腔衛(wèi)生,定期復查。直到囊腫退縮至開窗口,去除阻塞器。根據患者囊腫退縮情況,囊腫未消失者行二次刮除術,沖洗后縫合。
隨訪12~36個月,術后每3個月復查,行CT檢查,觀察囊腔變化及新生骨質生成情況。采用生存質量問卷(UW-QOL)從外貌、疼痛、味覺、唾液、咀嚼以及情緒等6方面評估2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臨床療效評判:顯效:囊腫基本消失;有效:囊腔直徑縮小超過50%,無效:囊腔直徑縮小<50%,總有效=顯效+有效。
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χ2=10.488,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研究組術后囊腫結構消失時間、術后骨密度恢復時間、二次手術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研究組有5例患者在術后12個月左右,行刮除術去除囊腫組織,對照組所有患者在術后12~16個月均行刮除術去除囊壁組織。研究組二次手術發(fā)生率(20.00%)顯著低于對照組(100.00%)(χ2=28.800,P<0.05)。另外截止到最后隨訪時間2017年12月,2組均為出現復發(fā)病例。
表2 2組恢復情況比較
2組術前生活質量各方面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在疼痛、外貌、情感方面評分與術前相比明顯升高,并且研究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術后在味覺、唾液、咀嚼方面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為與術前相比,P<0.05;#為與對照組相比,P<0.05。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屬于下頜骨牙源性囊腫,研究表明,這一類囊腫的形成主要因素有:囊腔內襯里上皮增生,囊腔內外滲透勢相差較大,導致頜骨骨質被迫吸收;多種細胞因子參與調控破骨細胞前體物質等[5]。大量研究表明,牙源性角化囊性腫瘤和成釉細胞瘤均具有一定的侵襲性,且術后容易復發(fā),因此針對牙源性腫瘤主要的手術治療方法有:下頜切除術+頜骨重建,開窗減壓術+刮除術,局部切除術,以及開窗減壓術+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刮除術,其中下頜切除術,雖然可有效減低復發(fā)率,但術后造成下頜骨缺失,需進一步進行頜骨重建,手術過程復雜,創(chuàng)傷性較大,增加患者手術負擔,開展局限性較大[6]。因此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開窗減壓術和低溫等離子消融術聯合開窗減壓術[7].本研究表明低溫等離子消融術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可加快患者恢復,減少二次手術的發(fā)生。楊志誠[8]研究發(fā)現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技術治療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臨床療效較好,安全性高,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是近年來新型的手術方法,在電解質的作用介導下形成等離子束,可分離,破碎有機分子,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對病灶周圍組織損傷較小,可有效避免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利于患者術后恢復[9],目前被廣泛應用在外科手術,特別是口、鼻、咽喉科。史文毅等[10]通過鼻腔內鏡應用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牙源性上頜竇炎效果顯著,患者術后恢復較好。在本研究中2組均為出現腫瘤復發(fā)病例,同時2組術前各方面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術后在疼痛、外貌、情感方面評分與術前相比明顯升高,并且研究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術后在味覺、唾液、咀嚼方面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可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總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療效顯著,利于患者恢復,可以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