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蕓蕓
摘 要: 大學本科中文系的理論課程是難度相當大且系統(tǒng)性較強的課程。授課教師如何將文化精神和反思的力量呈現(xiàn)并傳承,需要有效的課堂管理進行輔助。講座方式強調教師的個人內涵和激情,沙龍方式強調教師對學生參與的引導。二者結合將有效達成理論課程的授課要求。
關鍵詞: 大學中文系要 理論課程 課堂管理
大學課堂與中學課堂不同,中學是知識灌輸,所有的知識模型都是教師及其依賴的整個“課標”和考試系統(tǒng)所規(guī)定的,每個同學的知識模型趨同。大學課堂,特別是中文專業(yè)的理論課,由于學生知識積累不同,對新知識接受程度不同,對新舊知識交匯融合的處理時間和處理方式不同,以及興趣點的區(qū)別,同樣的課堂講授和課堂管理,每個同學所建立或增強的知識模型是不一樣的。根據(j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進行的新課不是立足于教師要傳授哪些知識,而在于怎樣幫助學生在現(xiàn)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即將學習的新內容。并結合學生熟悉或容易把握的文本進行實例分析。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學生的基礎知識,以此安排教學并進行課堂管理。
很多人認為,大學課堂,特別是中文系的課堂,不是自由的嗎?為什么還需要課堂管理?大學中文系理論課的課堂管理,管理的不是紀律,而是呈現(xiàn)并散播一種情愫,是有效引導學生對本課程及本課程代表的文化和精神的向往和熱衷。大學教師傳承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活的,可以和學生交流的文化精神和反思的力量。這并不影響“自由的靈魂”,相反正是為了眾多自由靈魂之間進行有效交流。教師與學生也是一種人際關系。由于各種原因,雙方的交流時間多是在有限的課堂里,場所被限制在教室。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地點,傳遞深邃廣袤的文化精神,呈現(xiàn)深厚的反思的力量,則需要擔負“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對規(guī)定的時間進行一些規(guī)劃。
課堂管理在大學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必須在教師有效引導的前提下。大學課堂無須像中學時候以嚴明的紀律為保障,更多的是依靠教師的教學魅力、有效的教學安排、課堂管理及學生的自主能力、班級的學風等建構。下面我們談談中文系理論課的課堂管理。
理論課的特點是知識比較艱深,系統(tǒng)性較強。我們建議采取“講座與沙龍”結合的方式。
一、講座形式與教師的主體意識
在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中,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絕對是二元對立并以教師一元為核心的,即使是現(xiàn)在大家尋求“翻轉課堂”,那也必須是在教師的指導和把控下進行的。正由于不變的核心地位,對課堂管理的思考,往往只關注學生一極,忽視教師一極。教師除了是課堂管理的實施者,對自己的管理也應是課堂管理的重要部分。
講座是知識的講授,與一般授課有所區(qū)別的是,學生在講座中感到一種更自由的對知識的接受,更廣闊地翱翔于知識海洋之中。一些細微的基礎缺陷可以記下來,課后補上,最重要的是對知識本身從敬畏到親近的過程。這個過程看似輕松,實則是教師備課“厚積薄發(fā)”的成果。這是教學安排的問題。作為課堂管理來說,教師的個人魅力在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授課教師的個人魅力,其實是吸引學生堅持聽課的很重要的因素。當然,這個需要在教學安排和教學設計上花心思。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教師的氣場。有的教師以博學引得學生尊重,有的教師以其言贏得學生崇拜……這都是教師的個人魅力所在。教師的情緒會極大地影響學生,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教師的正面或負面情緒會從言辭及神態(tài)中表露出來,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中學教師特別是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飽滿的熱情,甚至是激情,調動學生,其中主要是為了考試順利和管理上課紀律。大學與中學不同的是,激情并不是用來調動氣氛--這在大學教育中顯得不那么重要。大學課堂重要的是,讓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并保持興趣。激情的體現(xiàn)不在于如中學般手舞足蹈地帶有表演性質,想方設法吸引學生注意力,而是教師要體現(xiàn)對所講授課程本身無比的熱愛和自信,體現(xiàn)文化的深邃帶來的悠遠情思,體現(xiàn)對生活的敏感和熱情,體現(xiàn)思考的快樂,體現(xiàn)對人生的希望……這些都不是口述,而是需要教師真正具備以上情緒,自然帶入課程講授之中,讓學生自己體會的。這樣建立的關系,除了教師與學生之外,還有引導者、交流者等,學生由自己的能力體會到教師的熱情,并由于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而相信教師的熱情,對教師熱愛的文化和自信的能力也心向往之。
活力是年輕教師的特點和優(yōu)勢,年輕教師完全可以將自己的激情融入課堂管理中,營造向上升騰的氣場。這種氣場不是居高臨下,隔絕于講臺和課桌之間的威懾,而是既能籠罩全部,又能將學生的興趣點抬升起來的助推力。它由學識組成,又親切地告訴學生:跟著我的思路走,以大家的知識積累,理解這個問題是無障礙的。這樣的信心,在枯燥艱深的理論課的講授中,無疑給學生帶來希望。
教師的自我管理還需要細節(jié)的輔助。如聲音。大學課堂一般都使用話筒,音量的控制、音調的抑揚頓挫,都會對課堂管理起到作用。學生中流行的段子:一個老師勸幾個講話的學生:同學聲音小點,不要吵到前面講話的同學和后面睡覺的同學。這里體現(xiàn)了老師的無奈。除了學生的不自律、課程的枯燥等因素外,我們是否考慮過,教師本人的聲音也是其中原因呢?長時間接受同一頻率的聲音,是很容易被催眠或者分神的。解決方法除了以上所談的課堂管理及最重要的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外,還可以在音調上有所調整。音調起伏,抑揚頓挫,是最基本的。這樣還可以體現(xiàn)出教師的情緒變化,甚至是課程的重點難點。當然,教師激情的表現(xiàn),也有賴于此。
二、“沙龍”與學生的主動性調動
講座是單方面的知識接受。理論課需要學生持續(xù)集中注意力,并保持思考的狀態(tài)。那么,“說”,對于學有所得,思有所得的學生來說,既是讓他們的思考所得得到評價,以顯示其價值,具有鼓勵性質,又是讓持續(xù)思考導致的緊張神經,稍微得到轉移和緩解。所以,“沙龍”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沙龍的重要精神,就是參與。
在這個微信、朋友圈說說泛濫的時代,很多學生已經是資深“低頭族”。他們看似習慣于表現(xiàn)自己,不時發(fā)表自己的處境,自己的心情,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實際上都是敷著面紗的告白。因為看不見眼神,交流的有效和真誠是打折的。課堂上的討論,前提是學生付出了讀書查資料的努力,采取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才能夠讓學生真誠有效地表現(xiàn)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對于滔滔不絕的學生,可以鍛煉其表達能力,強調思路的清晰和簡單明確的表達;對于猶豫的,像算盤子一樣需要撥動才回答的學生,其他學生的表達是一種激勵,因為同樣有想法,甚至更好的更深的想法,可以激起學生的勝負欲,激勵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對于這樣的學生,也可以在學生討論期間不斷地行走于學生中間,聆聽其看法,對其進行贊賞,甚至可以在總結時點名其回答。有一些學生事不關己,或是因為沒有準備,或是因為思考不得,這樣就必須對其進行聆聽,并引導。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思考成果,看到同齡人的思考能力并進行反思,是討論課的精髓所在。
互動方式除了討論之外,最常見的是回答問題。在互動方式的安排上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讓所有同學都有參與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討論。不需要專門抽出時間安排討論課。我們在平時教學安排中拋出問題后,可以讓同學與周邊同學進行討論,授課教師在學生間走動,隨時聽取或者參與討論,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同時深入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如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的討論不得其法,就馬上喊停,重新進行引導,這也是對教學方案的微調。這種不定分組的方式,能讓回答問題的環(huán)節(jié)成為最大面積的覆蓋。因為一個同學回答的成果,是他和周圍同學討論出來的。
第二,注意發(fā)現(xiàn)已經準備好的同學,讓其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成果。這是很好的鼓勵方式??梢宰寣W生自己舉手回答。對于現(xiàn)在普遍的學生需要“推一把”的習慣,可以點名回答,這就需要在學生討論問題時教師對學生程度的把握。
第三,要關注沒有回答問題的大部分同學,并采取其他方式,盡可能讓所有人都參與。比如對第一個回答問題的同學進行二次提問,使得其他同學仍然面臨被提問;或者申明這個問題的解答不再重復,使得其他同學必須認真聽取,等等。
第四,提問方式要多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新鮮感。分為一個問題和多個并列問題。一個問題的提問,若是基礎知識問題,則可以單獨提問,調動學生的緊張感,若是有難度的問題,則可以針對所有同學提問,這樣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感。這兩種提問可以結合起來,依問題的難易度及學生的反應而定。
多個并列問題的提問,可以采取一些較新鮮的方式,讓學生同時具備適當?shù)木o張感。如可以在課件上將問題全部展示,然后讓學生自己回答,先回答的同學可以選擇自己有把握的題目,如果剩下的題目無人舉手,就隨機抽點,這樣學生為了不輪到較難的題目,一般會選擇先回答;或者以座位的順序,傳話筒,依次回答,回答出來的,話筒往后傳遞,沒有回答出來的,話筒往右傳遞;還可以讓回答出來的學生,隨機抽點學號,定下下一個回答的同學……在趣味中緩解學生的緊張感,同時保持精力集中。
在提問和回答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學生覺得這是為難學生,而要讓學生覺得這是在交流思考的成果。這樣的結果,往往學生的記憶會比較深刻,并有成就感。
大學教師的固定值不在于某一個班或年級的學生,而是某一課程。在新學期伊始,教師和學生雙方都要經歷一個試探、磨合的過程。作為一般16周—18周的學期課程安排,這個過程會持續(xù)兩三周,一般在第四周結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試探教師,內容包括教師的內涵、教師的性格、教師的情緒、教師的給分松緊……當然這些信息他們可以向學長打聽,但是遠不及切身體會來得真實可信。教師對學生的試探,一方面是學生的學風、知識的積累,這些會讓教師在教案設計時進行微調。另一方面是配合學生的試探,將自己的特征展露給學生,盡快達成二者之間的契合。融入快的學生會很快明白教師的講授中什么時候該做筆記,什么時候該屏住呼吸聽講,什么時候是開玩笑,什么樣的眼神是嚴肅,教師停一分鐘是什么情況,等等。前兩周的講課,對整個課程課堂管理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教師并不需要在第一次課就急于糾正或者規(guī)定學生,甚至對學生下定論,因為這其中的磨合需要雙方努力。這本就是人際交流的常規(guī)。
參考文獻:
[1]孟范成.大學生逃課現(xiàn)象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2(8):116.
[2]吳國軍.淺析大學課堂提問中的“集體沉默”——基于責任分散效應的視角[J].山西師大學報,2011(11):148.
[3]徐虹.美國大學考試形式及其對我國考試評價改革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3(7):147-148.
[4]李紅梅.課堂交流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07.
[5]秦向前.大學生學習態(tài)度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