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中國國力在上升,對外援助也在增加。但對中國的對外援助,國內外存在一些片面和錯誤的認知。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對中國存在不切實際的期待;而國內輿論則對外援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在互聯網上,一提到對外援助,常有聲音諷刺說“中國又要成ATM機了”。
因此,需要對國內外講清楚中國外援的實際情況。
第一,中國目前仍然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既需要履行國際義務,同時也要兼顧國內的發(fā)展。中國目前人均GDP1萬美元左右的水平以及制造業(yè)在GDP中占比40%的經濟結構,決定了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典型特征。中國仍然有大量的貧困人口,東中西部發(fā)展差距非常大,國民收入差距也比較大,減貧、醫(yī)療、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基礎設施的改善仍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量力而行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一個宗旨。我們每年的對外援助資金200億元人民幣上下,對外援助采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已從過去單純給錢給物資設備,轉變?yōu)榇罅块_展教育培訓和能力建設項目,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改善基礎設施和幫助它們改善教育和醫(yī)療條件。應當說,這樣的一種援助規(guī)模,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的國際大國責任,另一方面是在中國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與中國國內的發(fā)展需求并沒有沖突。
第二,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中方與沿線國家聯手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耙粠б宦贰苯ㄔO是一個跨大陸的巨型國際經濟合作平臺,也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合作與發(fā)展平臺,其核心內容是通過相互貿易和相互投資,帶動所有國家共同發(fā)展。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基礎設施項目絕大多數主要是通過工程承包的商業(yè)方式來進行,當然也有一小部分屬于中方的援建。
第三,中國的外援更多是雪中送炭,不可能替代受援國的自力更生。中國不會鼓勵國際社會中的懶漢思維,但會幫助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獨立自強,找到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第四,中國的外援不附加政治條件,尊重每一個國家獨特的國情和發(fā)展狀況。最近一段時間,西方輿論加大了對中國外援的抹黑,稱中國外援造成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外債過重,這是不尊重事實的別有用心。中方的投資者、融資方和工程承包商都有內部風險識別和控制體系,項目是否有回報、東道國能否還錢,相關機構都有自己的計劃和安排。一些國家出現債務問題,其原因是復雜的,不但不能把賬算到中國頭上,還需要感謝因為有了中國的幫助,才使問題不至于更嚴重?!?/p>
(作者是商務部研究院西亞非洲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