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蓉
〔摘要〕青少年的成長是一個追求人格和精神獨立的過程,尤其到了高職階段,學生對人、事、物越來越習慣于自主判斷,這無疑是一種可喜的進步,但也不可避免地表現出在人際交往和處理問題時,難以做到及時準確地理解他人,總是立足于自我的立場,考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很少從他人的立場來看問題,這往往引起人際溝通中理解的困頓與阻礙。面對理解障礙,傳統(tǒng)的心理輔導方法是認知修正法,即通過改變認知達到修正的目的,但有時很好的教育建議會變成“有道理沒效果”的語言。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即培養(yǎng)同理心,學會感知他人的感受與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與觀點,體察他人的情緒與體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關鍵詞〕團體輔導;同理心;高職生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12-0042-03
【活動對象】
高職學生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認識同理心,掌握培養(yǎng)同理心的幾點技巧。
2.情感、態(tài)度目標:通過活動體驗,感知同理心的意義和價值。
3.行動目標:通過案例研討中的反思與表達,學習增強同理心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準備《騰訊十二年相伴》《認識同理心》視頻材料。
2.準備同理心訓練活動。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看視頻,找細節(jié),悟體驗
1.觀看視頻
引導語:騰訊公司在2012年推出了一個公益廣告視頻,名稱叫《騰訊十二年相伴》,視頻內容特別精彩和動人,我們一起來看看,并討論哪些內容與細節(jié)打動、感染了你。
2.尋找細節(jié)
學生分享交流視頻中感人的細節(jié)。
(1)兒子打開房門,正好碰到母親送縫補與洗滌好的衣物,以為母親在門外偷偷地監(jiān)察自己的學習,生氣的眼神讓母親欲辯無言。
(2)母親總是不會調節(jié)電視節(jié)目頻道,請教兒子調節(jié)方法,兒子顯得不耐煩。
(3)兒子出國讀書,家人在機場為他送行,母親伸手想摸摸他的臉,他卻擋開了,母親很失落。
(4)為了方便與兒子聯(lián)系,母親注冊了專屬于兒子的QQ賬號,好友欄中唯有兒子一個好友。
…………
3.感悟體驗
正如視頻中展示的細節(jié),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或許都曾經歷過與父母的對抗時期,與父母發(fā)生言語沖突,說過傷父母心的話,做過讓親友難過的事。如何調整與父母的交流態(tài)度,建構“你的感受,我懂”的新型溝通方式,重塑良好的人際互動關系是本次活動探討的主要內容。
二、主題活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1.觀看視頻,認識“同理心”
寓言故事:在一個牲口棚里關著一只綿羊、一頭奶牛和一頭豬。有一天,被主人抓住的豬拼命地大聲哀號并劇烈地掙扎抵抗著,一旁的綿羊和奶牛露出不屑的神態(tài)并說道:“主人也常常抓我們,我們并沒有像你一樣大呼小叫,你有必要那樣嗎?”豬回答道:“主人抓你們只圖你們的乳汁和羊毛,但抓我是要宰了我取我的命呀?!本d羊和奶牛聽后默然無語。
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只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才能明白對方的處境和思想,理解對方的情緒與行為。而這份理解就是“同理心”的表現。所謂同理心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位置和角度,設身處地去感受、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并把你的理解傳遞給對方,從而有效促進人際溝通與交流。
“同理心”的產生有三個層次:(1)辨識——感知與體察當事人的內心世界。(2)理解——理解與接納當事人的感受與觀點。(3)反饋——把新感知反饋與傳達給當事人。
2.行動起來,培養(yǎng)“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種能夠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得以提高?;谕硇漠a生的三個層次,可以形成三方面重要的培訓項目:(1)是否置換看問題的角度;(2)是否正確辨識情緒內涵;(3)是否傾聽并尊重對方的感受。
下面我們來做相應訓練并感悟其中的道理。
活動一:你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了嗎?——“人”字游戲
師:請你們用雙手的食指,構搭一個“人”字字形給大家看。(注意:“給大家看”重音標讀。)
在操作中,大多數學生比畫的“人”字都是左手食指高于右手食指,形成一個自己方向看的“人”字,經過多次重音標讀“給大家看”后,同學們才恍然大悟調整為一個反向的“人”字,即右手食指高于左手食指的“人”字字形,這種反向的“人”字字形才是他人眼中的“人”字。
師:這個游戲說明兩點,一是在潛意識中,人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自然地從自身角度去回答問題,從而落入自我的陷阱。二是從自己角度認為正確的答案恰恰在別人眼中是錯誤的,我們眼中看到的真相跟別人眼中看到的完全相反。因此學會換位思考是解讀他人感受,學會讀懂他人的重要方式。
活動二:你能正確理解對方的情緒嗎?——情緒辨識
師:情緒具有傳情表意的信號功能,它通過人說話時的語氣節(jié)奏與聲調、面部肌肉運動與表情、身體姿態(tài)與肢體語言,傳達著豐富的情緒內涵,因而我們需要“察其言觀其色”掌握洞察情緒的本領。下面請同學們仔細揣摩并辨識案例中小凌說話時的情緒內涵,并給出合理的情緒疏導建議。
小凌是個理科學霸,數學成績一直領先。但他最近的數學成績徘徊不前,情緒有點消沉,放學后,他主動找你這個好朋友聊天并訴說著……
情境一
小凌說:“真奇怪,最近我用整整一周的時間來復習我的強項數學,可成績還是提高不明顯。為什么?”小凌表達的意思是抱怨、無奈、表達意見還是征求建議?
師:小凌的一句“為什么”,表達了他愿意與你這個好朋友共同探討成績提高不明顯的原因,并真心希望得到有效建議的愿望。所以他的情緒表達的弦外之音是征求建議,你可以和他一起分析數學復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你的合理建議。
情境二
小凌說:“唉!最近我用整整一周的時間來復習我的強項數學,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成績還是提高不明顯,唉!”小凌表達的意思是抱怨、無奈、表達意見還是征求建議?
師:小凌語句中的兩個“唉”,表達出了情緒上的無助與無奈。小凌的無奈情緒,顯露了他開始對自己學習能力的懷疑,作為好朋友的你可能需要安撫其情緒,并幫助他一起分析學習的實際情況和提出切實可行的提升成績的策略。
情境三
小凌說:“最近我用整整一周的時間來復習我的強項數學,可是這次考試成績還是原地踏步,老師出的什么爛題呀!”小凌表達的意思是抱怨、無奈、表達意見還是征求建議?
師:顯然,小凌的情緒表達中抱怨成分多。這時小凌的當下主導情緒是抱怨,理性的勸解與告誡并不適合他情緒的宣泄,所以作為好朋友應當做個很好的傾聽者,傾聽他的訴說與苦惱,同理他的感受與無奈,適當情況下還可表達一些理解性的共情抱怨以減弱當事人的情緒反應。
活動三:你愿意傾聽并尊重對方的感受嗎?——對話訓練
師:同理心的核心表現是“用尊重的心態(tài)去傾聽、去理解對方的感受”,包括三個漸進過程:(1)認真傾聽,不做價值判斷;(2)仔細體會對方感受,真正與他共鳴。(3)必要的反應,令對方知道你對他的理解與尊重。
老師準備三個對話情景,按照上述同理心的表達要求,設計對話。
(1)小明課堂習題正確率很低,被老師批評了幾句,并要求放學后留校補課,小明氣呼呼地嘴里不停嘟囔著什么。
老師同理的表達是:
(2)大雨天,媽媽叮囑18歲的女兒:“外出記得一定要穿雨衣,否則淋濕要感冒生病的!”女兒:“我才不穿,老土死了!”
媽媽同理的反應是:
(3)小杰:“爸,我們班的語文老師真差勁,把我的作文退回重做,我以后再也不愿意為老師做事了?!?/p>
爸爸同理的反應是:
老師對情景1進行示范,首先指出傳統(tǒng)的對話:老師說:“小明你氣呼呼地不服氣,老師留你補課是為你好?。 薄靶∶?,老師批評你幾句,留你補課,難道還做錯了?”“小明,你如果不愿意聽老師的安排,我可要把你的家長請到學校里來,請他們來評評理了?!逼浯?,示范同理心的對話:“批評與留校的處理,你都不想要,是嗎?”“你很害怕留校,怕被同學取笑,怕被父母知道,是嗎?”“做錯題也不是你希望看到的結果,是嗎?”“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有什么好辦法既不占用你課余時間又能把今天課堂所講的知識點消化掉,好嗎?”……最后,比較兩種對話方式的不同,理解同理心對話的精髓。
師:透過同理心對話的訓練,我們看到原來溝通有不同的方式,同理心的傾聽與對話,帶給對方內心被了解、被尊重、被珍惜的感受,從而使對話由原來的抱怨、挑剔、責怪轉換成理解、諒解、鼓勵,使人際溝通達到“說者想說、聽者愿聽”的境界!
三、實踐活動:你傾訴,我同理
同理心并不是簡單認同,更不是同情。首先,要深入自己內心尋找認同的基點,挖掘阻礙認同的不良情緒的投射。其次,要跳出自己,站在對方角度上去理解與思考。最后,傳遞你的理解,引起對方的共情與自我審視。這樣,在同理的關系上所產生的人際溝通會變得包容與融洽。
師:下面請同學們運用同理心原理來處理案例中的對話溝通。
地點:學校食堂小炒部
時間:中午12:00
事件:同學聚餐,小王請客。學校食堂小炒部客人爆滿,他們等了半個小時終于在大廳有了座位,可是點好菜后,菜卻遲遲不來,小王饑腸轆轆,情緒焦躁——
小王:服務員,怎么回事啊?我們都快等了半個小時了,菜怎么還不上來啊!
服務員:今天客人太多,你們再等會兒吧。
小王:再等!再等就成餓死鬼了!
服務員:那沒辦法。
小王:什么態(tài)度!要不是看中你們的菜好吃,我早就走了。
服務員:那隨便你。
小王暴跳如雷:這樣的服務態(tài)度,這個店遲早關門!
說完便憤然離去。
師:這位服務員的態(tài)度、言語顯然是不合適的,只是從自身角度一味解釋原因,撇清自己的職責,是一次失敗的招待。下面請同學們運用同理心的方法,站在顧客的角度重新設計對話,扭轉局面。要求:小王和他的朋友們會耐心等待下去。(學生活動)
師:在解決問題、扭轉局面的過程中,同學們對提升同理心有怎樣的深入理解或良好建議?
四、真情告白,同理同心
同理心的溝通方式告訴我們:要不下論斷地、尊重地、用心地去傾聽,要用真實的、理解的方式去回應對方的感受,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角度去理解、去思考?,F在,就借《騰訊十二年相伴》中兒子的視角,請同學們以“你的感受,我懂”為題寫一封給母親的告白信。用同理共情架起親子溝通的橋梁,使人際關系變得親近、愉快、和諧。
【活動反思】
此次輔導活動的主題是同理共情的“同理心”,要取得輔導活動的成功,首先需要“同理”,即凸顯心理輔導的體驗感悟。老師不強調知識的落實,不忙于知識的給予,不急于給學生一個定論,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活動,讓每位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參與中深入地體驗與感悟、交流與反思,收獲與成長。其次需要“共情”,即老師的真情實意。老師在輔導中要付出真心、傳遞真情,要以朋友的身份,真心與學生交流,靜聽學生心聲,贏得學生信賴,學生由此才能打開心扉,課堂才能取得輔導的良好效果。
(作者單位: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無錫,214044)
編輯/巨明珠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