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華平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對于初中英語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度重視英語口語交際教學。因此,教師要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提高對口語交際教學重視,重點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強化對學生的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結合英語口語交際教學經驗,提出有效的英語口語交際教學的途徑,希望為開展高效的英語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初中英語;口語交際教學;有效途徑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對于人們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重視英語口語交際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這對于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是極為有利的。為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口語交際教學方式,在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但是,在開展初中英語口語交際教學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求教師合理的對待這一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從而為初中英語口語交際教學質量提供重要保障。
一、加強英語聽力訓練,提升學生說的能力
聽是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關鍵一步,為此,教師要精心的為學生創(chuàng)設英語交際情境,只有讓學生聽懂英語,才能夠構建起交際的橋梁,才能夠提高學生說的水平。為此,教師在開展英語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傳授學生聽的方式,克服學生在聽方面的障礙,進而調動學生說英語的積極性。
比如,在聽某個英語句子中,最為關鍵的是要抓住句子的主干成分,并從中提取中關鍵性信息;而在聽一段英語時,要重點把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并根據(jù)語段中的關鍵信息進行合理的推斷;在聽一整篇英語文章時,關鍵是要把握各個段落的中心思想,而后進行綜合與概括。在對學生的聽力進行訓練時,要重視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語氣、語調、表情以及重音的不同來識別主題,并掌握要點。除此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平時要多聽、多模仿,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的說英語的能力必然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習慣,促進學生語感形成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其中,朗讀是一種極為古老的教學方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較多,在大聲的朗讀中口舌會進行頻繁的活動,進而形成機械記憶,從而強化學生對英語課文中重點句型的記憶。此外,在朗讀過程中會發(fā)生如感覺、思維以及知覺等活動,對于學生形成語感是有幫助的。除此之外,在朗讀與背誦課文中,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與韻律,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因此,教師在開展英語朗讀活動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語句的連貫性,確保學生可以準確的、流暢的發(fā)音,通過多次的英文朗讀,讓學生無形中掌握語言習得規(guī)律,并逐漸內化成為學生的內部語言。
三、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欠缺,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并不高,而要想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需要經歷輸入、模仿、分析以及記憶等多個環(huán)節(jié)。與語法與知識的教學不同,口語教學的重點在習得,簡而言之就是無意中獲得,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口語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有價值的活動與話題等,確保學生注意力集中于活動內容方面,而并不是簡單的形式。為此,在開展初中英語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語言水平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常見的有單詞競賽、猜謎語、詩歌朗誦、小組對話、英語角、文藝表演以及講故事等。同時,除了課堂內可以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教師要將學生帶到課堂之外,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看醫(yī)生、購物、問路等,這些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不僅有效的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從而讓學生對口語表達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化背景下,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國際上的交流日益頻繁,對于高素質的外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尤其是重視人才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因此,面對全新的發(fā)展形勢,教師要高度重視鍛煉與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在充分的考慮學生性格特點、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等差異性基礎上,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從而為初中英語口語交際教學質量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干紀君.初中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5):102-102.
[2]鐘后強.初中英語口語交際教學之我見[J].中學教學參考,2016 (33):37-37.
[3]林牡.初中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內涵與培養(yǎng)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1:43.
[4]王立波.關于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幾點認識[J].中國校外教育, 2014,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