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摘 要]預習、學習、復習是學習活動的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相互影響并相互促進,而預習作為學習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小學高段語文教師,我們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意識和習慣,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對教學內(nèi)容初步了解,找到自己不理解的、未掌握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便是接下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等到上課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和不解再去聽課,就能更好地區(qū)分哪些知識是必須掌握的、哪些知識是作為了解的,學生在養(yǎng)成良好自學能力的同時,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預習;引導策略
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和學習能力以及自律意識,這為他們課前自主預習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重視并加強對他們課前預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高效課堂才成為可能。
一、增強學生預習意識,培養(yǎng)預習習慣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愛把現(xiàn)成的知識、結論直接傳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探索能力,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很依賴老師的現(xiàn)成答案。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學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不講,而是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讓他們鍛煉搜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學習《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學生們們在初讀課文之后紛紛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xiāng)的夢”這句話中的“思鄉(xiāng)”是作者思念闊別已久的德國這個第二故鄉(xiāng),還是思念自己的祖國?于是,我們把這個問題繼續(xù)留給學生,指導學生去讀季羨林先生寫的《懷念母親》,自己去尋找答案。后來,學生在展示成果的時候,引用了季羨林先生留學德國期間的日記,來說明“思鄉(xiāng)”是對祖國母親的思念。在預學案的導學的背景下,學生通過自我探究,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揭示知識的內(nèi)涵,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體驗到學習的輕松和愉悅。這樣學生慢慢地自覺養(yǎng)成了新課必預習的習慣。
二、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要想提升預習語文課前預習的效率,就要讓學生知道預習目標和要求。課文的預習要求要詳細,不能太籠統(tǒng),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自讀單元導語或者預習提示,與學習伙伴合作讀課文,讀課文后的拓展閱讀等。
2.自學生字詞。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標出課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號標注生字、重點詞語等,并把自己認為難以理解的問題字寫在預學案上,要寫出識記方法。
3.理解詞語。對于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運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弄清字詞的意思,并將注釋寫在該字、詞的附近,便于在閱讀中理解詞語,加深印象。
4.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可以查閱作者、寫作背景、原著等,并摘抄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在預習《難忘的一課》時,由于課文內(nèi)容距離學生較遠,學生不容易理解。這就需要學生查找并收集關于臺灣歷史和現(xiàn)狀的資料。只有結合時代背景,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反復出現(xiàn)“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意義。
5.細讀課文之后,概括主要內(nèi)容、主題思想,完成預學案上的填空。
6.引導學生質(zhì)疑。俗話說:學成于思,思源于疑。對于學生的預習而言,懂得質(zhì)疑,表明學生已經(jīng)明白了文章的真實含義。因此,筆者在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的過程中,往往要求學生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標注出來,并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提問。這種引導學生質(zhì)疑的方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預習效率。
7.把預習中發(fā)現(xiàn)的精彩語句、成語典故等摘抄下來進行積累。
三、精心設計預學案提升預習實效
要想真正把課文預習搞好,預學案的設計是一個關鍵。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預學案,讓學生把預習效果呈現(xiàn)出來,這樣便于老師因材施教,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
預學案導學使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在合作學習、共同探究中,主動構建知識,比被動接受的知識更加系統(tǒng),更靈活,也更牢固。
四、預習時間的安排要合理
高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yè)較多,我們采用了課上預習和在家預習相結合的方式。課上留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自讀課文、同桌互讀課文,再按照預學案自學生字、理解詞語,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提出疑問,組內(nèi)交流疑問等。在家里可以利用網(wǎng)絡查一查寫作背景、作者的資料等,有選擇地摘抄重要內(nèi)容。
五、檢查預習效果,積極鼓勵肯定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檢查作業(yè)是督促學生預習的強有力手段。因此,對于學生的預習效果,教師是必須要檢查的,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部分存在惰性的學生偷懶。在預習作業(yè)檢查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本著“鼓勵、肯定、表揚”的心態(tài),激發(fā)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興趣,讓學生在下次預習的過程中有更加積極心態(tài),形成爭優(yōu)創(chuàng)先的學習氛圍,為培養(yǎng)學生好的預習習慣,提高預習的有效性奠定基礎。檢查的同時找出一些共性的問題,例如:容易讀錯的音、容易寫錯的字詞、值得探究的問題。打破原來的預設,進行重組,把這些有價值的問題放到課堂中去討論交流,教師要適時指導、修正、總結,這對提高預習實效,確保課堂教學的高效是有幫助的。
總之,預習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活動,作為小學高段語文教師,我們只有把養(yǎng)成預習習慣、學會預習方法、精心設計預學案、合理安排預習時間、重視預習反饋等多方面因素和手段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預習的實效,才能確保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
參考文獻:
[1] 郭立娟.課前有效預習能提高課堂效率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探索[J].學周刊,2017(4).
[2] 柴興瑞.淺談小學語文如何做好課前預習[J].讀寫算:教師版,201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