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鋼,柳國英,王枝茂,劉長文
目前臨床上對顱腦損傷患者預后評估多采用格拉斯哥評分(GCS),但檢查者的主觀因素及被檢者的患者肢體偏癱、聽力等客觀因素都會影響其評分[1]。腦電雙頻譜指數(shù)(BIS)是將腦電圖的功率和頻率經快速傅立葉轉換和雙頻分析得出的混合信息擬合成一個最佳數(shù)字,用0~100的數(shù)值表示,反映大腦皮質的功能狀況[2],被公認為評估鎮(zhèn)靜深度最敏感、準確的客觀指標。近年來,BIS在重癥監(jiān)護室(ICU)的應用逐漸增多,除評價鎮(zhèn)靜深度外,尚可用于評估昏迷程度和昏迷者預后,但較多受鎮(zhèn)靜鎮(zhèn)痛的影響,早期評估受到影響。本文采用GCS中運動部分(GCS-M)的評分,同時監(jiān)測刺激前后BIS值,探討B(tài)IS對顱腦損傷昏迷患者最終預后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6年 5月至2017年8月浙江省桐廬縣中醫(yī)院 ICU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昏迷患者30例,均無精神病史及其他顱腦類疾病,GCS評分≤8分。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齡16~75歲,平均(47.5±10.3)歲。根據(jù)GCS評分分為3分,4~5分,6~8分組。
1.2 方法 常規(guī)重癥監(jiān)護室(ICU)監(jiān)護,頭位抬高30°~45°,機械通氣,避免體溫過高(<37℃),腸內營養(yǎng)62.79~83.72 kJ/h,保持電解質穩(wěn)定,丙泊芬鎮(zhèn)靜(Ricmond躁動鎮(zhèn)靜評分0~-3分為鎮(zhèn)靜目標)滴定給藥。采用美國GE中央心電監(jiān)護系統(tǒng)進行無創(chuàng)BIS監(jiān)測。將電極片按順序貼于患者已消毒的皮膚處,隨后等儀器自檢,當SQI值有意義時記錄BIS值。由同1名受過訓練的醫(yī)師每天上午9:00、下午16:00對患者進行評估并記錄GCSM的評分,再予第2指關節(jié)按壓胸骨15s,同時監(jiān)測刺激前后BIS值,計算刺激前后BIS。療程為入ICU當天持續(xù)15 d,治療結束后對患者行療效評價,判斷BIS值與GCS評分及GCS-M值的相關性,判斷BIS值與預后的相關性。
1.3 療效評定[3]根據(jù)3個月后GOS評分將患者分為5個等級:Ⅰ級,死亡;Ⅱ級,長期昏迷、植物生存僅有最小反應(如隨著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睜開)狀態(tài);Ⅲ級,重度殘疾 清醒、殘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重殘狀態(tài),需要他人照顧;Ⅳ級,處于輕度殘疾狀態(tài),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生活可自理;Ⅴ級,恢復良好,恢復正常生活,盡管有輕度缺陷?;颊呖蓪W習和工作。IV~V級屬于預后良好,Ⅰ~Ⅲ級屬于預后不良。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相關性分析采用 Spearman秩相關法。<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0例顱腦受損昏迷患者,GCS評分為3分11例,4~5分13例,6~8分6例。治療后最終死亡2例,植物生存狀態(tài)患者3例,重殘患者13例,輕殘患者6例,恢復較好患者6例。不同GCS評分組BIS、GCS-M及預后不良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1。BIS值與入院GCS評分呈正相關(=0.644<0.05)BIS值與治療過程中GCS-M值呈相關(=0.773< 0.05)BIS值與預后不良率負相關(=-0.482< 0.05)。
表1 GOS預后評估與BIS、GCS-M的相關性
表1 GOS預后評估與BIS、GCS-M的相關性
GCS評分 例數(shù)BIS(分) GCS-M(分) 預后不良率(%)3 分 11 8.85±7.32 1.38±0.87 10(90.9)4 ~ 5 分 13 19.27±10.42 3.23±0.71 7(53.8)6 ~ 8 分 6 28.21±12.12 4.38±0.8 1(16.6)2)值 71.229 270.579 (9.278)值 <0.05 <0.05 <0.05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患者需求不斷增加,疾病治療費用、器官移植學及醫(yī)學倫理學等問題對評估顱腦受損昏迷患者預后情況顯得越來越重要[4]。目前臨床較多采用CGS來評價患者預后。BIS主要反映大腦皮質的興奮或抑制狀態(tài),是指能區(qū)別臨床麻醉特征的雙譜以及能量譜參數(shù),同時采用多因素模型將各個特性參數(shù)在到達臨床麻醉點的對應作用轉變?yōu)榫€性數(shù)字化指數(shù)。BIS值<60時,多數(shù)患者正處于深度的睡眠狀態(tài),不會出現(xiàn)術中知曉情況。影響顱腦受損患者的預后因素多種多樣,顱腦結構的具體損傷程度為其中具有決定作用的因素[5]。GCS評估包括有睜眼反應、語言反應和肢體運動三個方面,三個方面的分數(shù)加總即為昏迷指數(shù),可有效反映顱腦受損患者病情的損傷程度。然而此評價方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劉康峰[4]研究表明,監(jiān)測神經電生理結果對判斷顱腦受損術后昏迷患者預后具有較大意義,但依然有眾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相較于GCS評分,BIS監(jiān)測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優(yōu)點在于,可采用直觀的量化數(shù)字來反映患者大腦皮層的電生理活動,從而反映中樞神經系統(tǒng)抑制或和興奮狀態(tài)。雖然在ICU中實施BIS監(jiān)測存在信噪比問題,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從而影響其在臨床中的應用,但本文通過BIS可避免上述問題,能夠較為準確地區(qū)分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
本研究顯示,△BIS值與入院GCS評分呈正相關(=0.644< 0.05),與治療過程中GCS-M的評分呈正相關(=0.773,<0.05);同時與預后密切相關。BIS值越高,預后不良率越低。入院時GCS評分可以可有效反映顱腦受損患者病情的損傷程度,而刺激后監(jiān)測BIS值與顱腦損傷后昏迷患者預后具有相關性,使重型顱腦損傷的傷情更趨于明晰,便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