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蓮
【摘 要】在新課改繼續(xù)深入的情況下,小學語文的教學要求也相應做了一些調整,特別是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方面。本文將結合自身的小學語文教學經(jīng)驗,來試著分析一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218-01
所謂“帶得走的能力”就是指學生的學習力和閱讀力。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任何學科的基礎。培養(yǎng)“帶得走的能力”旨在發(fā)展學生思考性閱讀,增進孩子創(chuàng)造、思考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加深學生閱讀的深度和理解度,使閱讀融入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的脈絡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不能科學地處理教材,合理、靈活與創(chuàng)新地運用教材,以促使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經(jīng)歷過程與方法,豐富情感與態(tài)度,形成學習習慣,在今后的學習中自覺地去應用,成為終身學習的必要本領。
一、簡化教學頭緒,實現(xiàn)長文短教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長課文歷來是教學的難題之一。特別是進入中高年段,長課文更多了,如果每篇課文都面面俱到地引導、分析、感悟,不僅課時不允許,學生也會覺得乏味無趣,文章的精髓更不能被學生所吸收。因此,長文短教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選擇。
一篇長文章中要關注的語言訓練點很多:理解詞語意思,領會遣詞造句的精當,學習描寫的生動傳神,感悟語言的特色,梳理謀篇布局的順序,不勝枚舉。不少教師總想把自己所懂得的知識“和盤托出”,讓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傾巢出動”,教學設計越來越復雜,教學內(nèi)容越來越龐雜,到頭來是教師忙忙碌碌、學生辛辛苦苦,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大刀闊斧,結合學生實際和個人的教學思路,大膽取舍,選取教材中能充分體現(xiàn)課程內(nèi)容、教學目標的那部分內(nèi)容作為課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有的放矢、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引領學生領會文章寫作特點,進而實現(xiàn)內(nèi)化、遷移。
二、斟酌字句與語言訓練齊頭并進
教材所選用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我們之所以覺得課文中某一人物形象刻畫得典型或文本意味深長,源自課文文字表達得貼切、形象,源自教師合理地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揣摩文本蘊涵的情趣和意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運用比較、換詞等教學方法,推敲斟酌課文中的某些關鍵詞句,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巧妙,使課文內(nèi)容立體化、形象化,讓學生對文章的內(nèi)容和語言表達方法產(chǎn)生真切的感受,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學生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能有“感”而“言”、有“感”而“發(fā)”。這時教師要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和語言表達特色,組織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口頭或書面作文訓練,讓學生進一步感悟語言的魅力,使學生的閱讀語感得以發(fā)展。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時,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詞語對比等方法,理解作者用“靜”、“清”、“綠”和“奇”、“秀”、“險”6個字準確生動地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特點;再讓學生使用某3個字或詞組,準確地概括出某一事物的特點,并進行仿寫。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都得到了訓練。
三、品讀插圖,激活學習力
現(xiàn)行人教版教材中,有為數(shù)不少與課文相對應的插圖。以四年級上冊的教材為例,課文32篇,課文插圖有43幅,幾乎每篇課文均有1-2幅插圖。這些插圖色彩鮮艷、引人入勝、給人啟迪、意味雋永,讀來令人怦然心動,掩卷后仍有滋味縈繞心頭。對于插圖的制作,教材編委曾如是說:“我們要求繪圖作者鉆研文字教材,精心創(chuàng)作圖畫,使課本的文字和繪圖相得益彰、水乳交融,顯示出整體美感。”可見,插圖是教材編排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更是不可或缺、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好的插圖確實是撬開文本內(nèi)涵的一個支點,找到這個支點,就能發(fā)揮舉重若輕的教學效果。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睆奈谋静鍒D入手,尋找插圖和文本之間的契合點,點上生花,上串下掛,無異于給了學生一個撬動文本的“支點”。它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誘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從而使教學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領生活體悟還不是很深刻,知識積淀還不是很豐厚的小學生讀出文本中那“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出情感情趣,讀出語言風格,讀出寫法個性?教師不妨細讀有關插圖,讀出插圖和相關文本之間的延展點。然后,在這個點上做文章,巧妙利用插圖這一直觀工具,“深入淺出”地把作者要訴諸文字的抽象內(nèi)涵用形象的方式開掘出來,使得文本意蘊得以彰顯,最終達到余音繞梁、經(jīng)久不散,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力和閱讀力。如《珍珠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一文,利用插圖,我設置了兩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情境,刺激學生對課文信息進行重組:其一,看著插圖好好想一想:作者在笑什么?其二,在作者的眼里,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么和諧的畫面,多么美好的境界!你能試著給這幅圖起個名嗎?這兩個以插圖為切入點的問題不僅覆蓋面大、穿透力強,還足以激起學生的頭腦風暴。由此,“小珍珠鳥,你的膽子太大了,不怕我把你抓起來嗎?”這樣富有童真童趣的語言如珍珠一般從學生口中蹦出;“幸福時刻”、“美好生活”、“和諧相處”這些閃耀才情的標題也在學生筆下誕生。在教學結尾,我以書寫“關于‘信賴的心靈絮語,作為插圖附注”的設計,讓學生抒發(fā)了“信賴,是打開和諧、美滿生活的金鑰匙”等真實的感受。對動物的關愛,對信賴的理解,從情感的體驗到了感性的呈現(xiàn);師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更顯豐厚,課堂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彰顯。這樣的文本解讀才是厚實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實質的提高與夯實。
四、知識拓展與實踐能力相得益彰
葉圣陶說:“他的語感為什么會銳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經(jīng)驗?!蹦敲葱W生的生活經(jīng)驗由何而來?一是教師通過拓展課文知識來幫助學生獲得。我們教學時應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發(fā)散性內(nèi)容的拓展與開發(fā),從課本知識向課外知識延伸。人教版教材部分講讀課文后面配有“資料袋”,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誦讀一些文質兼美的課文,同時指導從“資料袋”中了解課文相關的課外知識,再從課外選擇與課文相關的音像等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觀看,并精選出適量的篇目,鼓勵學生熟讀成誦。這樣可以彌補教材閱讀廣度和深度的不足,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