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榮華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中沒有成功的設問就沒有教學的藝術,精彩的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學有聲有色,良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fā)學生領會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查,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設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196-02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眲?chuàng)新源于“好奇”與“質(zhì)疑”,課堂上適時適度且富于藝術技巧的設置問題,能加快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語文素質(zhì)能力的進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或者不懂提問藝術,或者沒有設置好提問技巧,出現(xiàn)了不少教學的誤區(qū)。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用精、用巧提問藝術,使得學生思考不再是機械的應答,也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筆者認為要達到這一目的,語文教師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
一、設疑要新,激發(fā)學習興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fā)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fā)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起到激發(fā)情趣,切忌問題提出平平淡淡,老調(diào)重彈。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游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呢?它美在何處呢?下面同學們閱讀《蘇州園林》之后,回答老師的問題?!边@樣設疑導入,既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 抓住機會,設置矛盾,發(fā)散思維
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讓學生心理上形成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fā)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教者在此基礎上,接著順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梢?,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三、 提問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 她說:“現(xiàn)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xù)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xiàn)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 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chǎn)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 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四、抓住重點,綜合設問
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是課文的閱讀教學,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的深入理解課文,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重點詞句設問。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師若能準確抓住重點詞句,并進行適當?shù)臍w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和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例如:在教學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時,不按循序提問:為什么于勒本來是全家的“恐怖”,后來卻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寫了怎樣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說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綜合法提問:于勒耗盡了家產(chǎn),是個花花公子,為什么若瑟夫會對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學生要得到正確的結(jié)論,就必須在掌握全文思想內(nèi)容的基礎上,對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給菲力浦兩封信所表達的思想,透過于勒在船上當水手時的服裝、神情、動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發(fā)生的變化,從而認識莫泊桑譴責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判斷、推理、分析、綜合,需要速讀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閱讀本領。
五、依次設置,化大為小
這種提問根據(jù)教材的邏輯順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語文一般是按事件的發(fā)生,人物出現(xiàn)的順序,論點論據(jù)提出的先后來提問。對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它轉(zhuǎn)化為一系列小問題,特別是在七年級,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不高,如果問題提得過于寬泛,學生會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對問題產(chǎn)生畏懼心理,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在課堂中,教師能圍繞教學重點或難點,尤其針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應當注意化大為小,循循善誘,由近及遠,由難及易,化大為小,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深入到中心問題,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因為文章內(nèi)容龐雜,有些還不易理解,直接讓學生分析“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給“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難以做到,我們可以就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分別提出一些小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第一:百草園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聽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冬天雪后捕鳥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讀后對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問“怪哉”,先生為什么生氣?第六:寫三味書屋后面的小園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與“我們”讀書的內(nèi)容苦澀難懂,引出來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寫我畫畫的目的是什么?這樣的提問把統(tǒng)領全文的大問題給予分解,便于學生逐步認識學習,自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當然,問題設置也不能事無具細,問題提問小,太簡單,不能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深度。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中講究設問的藝術性,不斷總結(jié)自己提問的得失,并慎重地對待課堂提問,學著“善問”“巧問”,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認真準備,因人而問,一定能在不經(jīng)意間收獲學生精彩紛呈的回答。只要我們教師發(fā)揮提問的作用,一定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使語文教學質(zhì)量大面積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