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東
【摘 要】新形勢下的課堂模式給我們解決了內(nèi)容多、時間少的問題。課堂對教師來說,就是教學方式。在課堂改革中,教師應從角色、觀念上轉(zhuǎn)變,更要做好課前、課中等方面工作的改變,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zhì)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
【關鍵詞】轉(zhuǎn)變;高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171-02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jīng)被視為經(jīng)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對于新課標下的高考,應該從基礎年級做起。
一、教師的教
高中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提了出新的要求。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我們常?;撕芏嗑湔n,問題明明白白,盡量使學生無須多加思考便可毫無困難地接受。
總是事與愿違,學生仍然不懂,課堂氣氛也活躍不起來,甚至朝著教師難以駕馭的對抗方向發(fā)展。究其原因,正是我們對學生思維過程的簡化,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了壓抑,興趣得不發(fā)展,才造成了今天的這種,教師準備得越精心教學效果越差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作為教師,有必要先擺正自己在中的位置。
1.教師的轉(zhuǎn)變。
(1)教育觀念的轉(zhuǎn)變。
老師不能再“一根筋”。有的老師,平素對工作認真負責,堅持原則,要求學生也很嚴格,可總發(fā)現(xiàn)學生不領情。不但不領情,甚至越教越橫,越教越不懂道理,越來越不聽話。
老師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簡單粗暴,從不愿意俯下身子和學生作平等的溝通與交流。這些學生呢?因為正值青春期,本來逆反心理就很嚴重。結(jié)果雙方的對立情緒越來越嚴重,越來越難以相處,教育也就越來越不管用,教學的效果自然也就越來越差。
(2)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
要想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從“主導者”變?yōu)椤敖M織者”“引導者”。
(3)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
教師的觀念發(fā)生改變,教師的角色也已轉(zhuǎn)變,緊接著就是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一定要由原來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轉(zhuǎn)化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2.高效的課堂。
當前課堂存在問題:
第一個、課堂形式雖然變了,但課堂氣氛仍顯沉悶,如何讓課堂真正活起來?
第二個、教學時間不夠用,教學任務完不成,老師在課堂上放不開,總覺得學生不行,還在講,講得過多。
第三個、新型教學模式,沒能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課堂還是老師在作主。
第四個、學生不配合老師,沒有動起來,動得慢,不會合作學習,效率低。
第五個、老師的困惑:放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擔心成績滑坡。
對以上問題的診斷:
第一個:課堂不活是因為教師的激勵不夠,另外就是這個班級缺少“文化”,沒有“旗幟”和“號角”,所以有時候課堂的問題需要從文化找找對策。
第二個:典型的教師觀念問題,不相信學生自然不會放手和還權,依然在鳩占鵲巢。課改實在不是講多講少的問題,而是教服務于學的問題,記?。阂磺械慕潭急仨氿б烙趯W生的學!
第三個:開始時不熟悉模式很正常,劉翔的八步上欄改正7步不也適應了嘛。
第四個:不配合?小組建構有問題,另外就是課堂評價有問題。動起來捆綁評價!
第五個:擔心成績?好的教育從來不會因考試而改變,也不會在考試中敗下陣來。當然,高效課堂從來不會以犧牲升學率為代價的,它的目標首先立足于學會,解決這個困惑很簡單,抓達標測評呀!
我說高效課堂是動靜結(jié)合的課堂,動中寓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宜。
要形成高效的課堂應該加大教研備課力度。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 我為自己擬定了一個基本的備課模式,這就是“一節(jié)課,三次備課,兩次反思”,即
第一次備課 ——在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基礎上,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教案。
第二次備課 —— 廣泛涉獵,仔細對照,“看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東西我沒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學習理解后補進自己的教案。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沒想到,我要到課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這些可能會成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次備課 —— 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jié)中,區(qū)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后再次“備課”,修改教案。
其中,三次備課所關注的側(cè)重點有所不同,即:第一次備課集中關注自我經(jīng)驗。第二次備課其關注點在于復習資料,特別是別人已有的經(jīng)驗和教訓;第三次備課其關注點在于課堂現(xiàn)實。
二、學生的學
高中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任務非常繁重,教師們普遍關注的是學生一次次的考試成績,而我們更需要關注現(xiàn)在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習。
1.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shù)同學在高一第一次大考就已經(jīng)進入“懂而不會、會而不對、對而不快、快而不得分”的怪圈!
常聽學生說:上課我聽懂了,做作業(yè)卻是不會,為什么?此話一點不假,“懂”了,就是不一定“會”!因為,在“懂”與“會”之間有一條鴻溝需要跨越.“懂”是表象,只是似乎“懂”了.概念有內(nèi)涵有外延,常體現(xiàn)在習題的變化之中,只有通過練習,訓練到位了,才算真懂;解題方法有針對性因而有局限性,數(shù)學里自然沒有萬能的方法.方法的掌握也需要練習.“會”是分層次的.課本習題一般屬基礎內(nèi)容,但高考中的綜合題特別是壓軸題如果想會它,還必須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訓練,非一日之功.這就有所謂分級訓練一說了.解題時要三看:一看條件是否充分運用?二看結(jié)論是否自然合理?三看過程是否有理有序?解題后要四想:一問思路是什么?二問突破口在哪里?三問知識點有哪些?四問能否簡化或推廣?總之,解決懂而不會、會而不對、對而不快、快而不得分的問題還是應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學生日記式錯題集的建立。
錯題本的使用過程,就是學生摘錄數(shù)學書、輔導書等練習錯題,加以訂正和分析,需要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回顧操作過程,不是純粹的抄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