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波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131-01
“學會傾聽”是新課程賦予學習習慣新的內涵,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習慣,是其它活動的基礎。良好的傾聽習慣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取得外界訊息的關鍵。而對小學生來說,傾聽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學生只有學會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課、同學的發(fā)言,才能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的數學課堂變得活躍了,學生膽子也變大了,他們都敢于積極踴躍地提出問題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情境,一位學生在發(fā)言,還沒等他講完,其余學生卻高高舉起了手,大聲嚷道:“老師, 讓我來,讓我來!”叫聲回響在整個教室,唯恐別人搶了先,當老師再指名一位學生發(fā)言時,未能發(fā)言的學生卻嘆息起來,垂頭喪氣,根本沒有心思聽其它同學的發(fā)言……凡此種種現象在數學課堂上是普遍存在的,這也不由得讓人深思:學生如果不會傾聽,不愿傾聽,又如何學會思考?又如何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呢?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那么,到底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呢?我從小學數學這門學科,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調動興趣,樂于傾聽
傾聽對于好動、活潑的兒童來說是無趣的。但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從這種無趣中尋找和創(chuàng)造樂趣。只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才可以使有目的的教學行為,通過學生本身的積極參與,誘發(fā)學生主動傾聽的興趣。
1.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學生在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里會樂于傾聽他人,一節(jié)課的導入是教師對教學過程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是展示教師藝術的“窗口”?,F行的教材中有許多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三年級的《筆算乘法》時,我從學生喜歡看動畫片《貓和老鼠》引入,再借助主人公的話(每句話有14個字),引導學生以此內容提一個有關字數的數學問題,這樣把教材中習題的內容加以創(chuàng)新,使相對枯燥的教學問題變得生動而有趣,較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樂于傾聽。
2.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課堂上,我們應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交談,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tài)度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活潑的課堂形式,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樂意傾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活潑,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運用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學習中,學生喜歡挑戰(zhàn)、喜歡有趣,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產生傾聽的愿望,使學生樂于傾聽。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運用多媒體,出示幾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的椅子,再演示讓幾個學生坐上去的情景,坐上去的都會因為平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而失敗。 “坐椅子”這司空見慣的事物,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這時要求學生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由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傾聽別人的想法,課堂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4.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必須把數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教學貼近生活。如在教學“估算”時,我讓學生拿來許多小棒,隨便抓一把,先估一估有多少根,再數一數,還讓同桌學生比賽看誰估計得準確。這樣,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傾聽欲望強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恰當評價,鼓勵傾聽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受人表揚、被人尊重能使人感覺到生活的動力和自身價值。如何在課堂中正確恰當地評價學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養(yǎng)學生傾聽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課堂中我除了表揚,還充分運用自己的體態(tài)語言,當學生認真傾聽時,我不一定用語言去激勵,有時可用無聲方法的激勵,如豎起大拇指,臉上表現出贊許的神態(tài);當有些學生不認真傾聽時,為了不影響課堂的教學氣氛,我一邊講課,一邊很自然地走到這個學生的身邊,用手摸摸他的頭,輕輕把他玩的東西放好,或面帶微笑,并用眼睛關切地看著他,提醒他注意認真聽。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撫摸、一個微笑,不花時間,不費力氣,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周下來,結合學生課堂上傾聽的表現,評出班級傾聽小明星。這樣長期堅持從正面評價,激勵,學生就更樂于傾聽了。
三、細化訓練,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意識、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學生有了聽的興趣,但不一定會聽,因此,需要我們細化訓練,使其學會傾聽。
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呢?首先要讓學生做到心靜,這是傾聽的前提條件,還要強化聽的意識。新接到一個班級,在上第一節(jié)課時,我就會告訴學生:聽與說同樣重要,說——是讓別人明白,聽——是尊重別人、弄懂別人的意思。在班級中,我對學生提出學會傾聽要做到三心:一是專心聽,無論是在聽老師講課,還是同學發(fā)言,都要聽清老師同學所講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當一個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問其他學生,剛才他(她)講的你們聽明白了嗎?他講的是什么意思?再請一位同學復述;二是耐心聽,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再站起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三是細心聽,當別人發(fā)言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fā)言,你覺得他說的怎么樣?有沒有道理?誰還有補充?誰還有更好的意見?你能幫他解釋得更清楚嗎?…… 用這些問題去換醒學生應該注意傾聽,并把同學的發(fā)言經過選擇、轉化成自己的東西,還要對不同方法進行比較、梳理、歸類。例如我們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師:梯形的面積為什么要除以2 ?
生 1:因為梯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師:誰聽清楚他所說的?你認為他說的怎樣?
生2:我不同意他的說法,應該說梯形面積是拼成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師:誰能解釋的更清楚一些呢?
生3:兩個完全一樣的拼成了 一個平形四邊形,其中一個梯形的面積是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也可以說這個梯形的面積是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在這里,通過讓學生補充同學的想法,評價同學的想法來訓練學生學會傾聽,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
四、榜樣示范,善于傾聽
在平時,我們總是要求學生要認真傾聽老師的發(fā)言、同學的發(fā)言,但教師卻不一定能用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學生的話還沒有講完,我們就搶口搶說;學生的話還沒聽清楚,我們就迫不及待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作為老師,我們的一舉一動會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想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自己首先要學會傾聽,善于傾聽,做一位專心、耐心的傾聽者。在課堂中,當學生要發(fā)言時,我就以聽眾的角色,同他們進行交流,無論學生的發(fā)言是正確還是錯誤,不能在學生發(fā)言的時候,做其他事,也可以坐到聽眾中間和他們一起聽,讓他們明白,聽不光是老師的事,而是師生共同的事。當學生感到老師在傾聽自己的發(fā)言時,便會對自己充滿信心,覺得自己得到老師的器重、認可和尊重。這樣一來,可使學生感到傾聽的重要性。
冰嘗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石本無光,相擊而發(fā)火花,只要我們去做有心人,一定能成為“蕩水、擊石”的高手。讓我們共同來關注學生的傾聽習慣吧!